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东瀛种过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早的时候,就像所有的人都想的一样,其实你不用特意的去存储,因为你这个族群在洞里面,那个火都是永远不灭的,但是这不是长久的办法,他们要迁移,迁移的过程发明了陶土,陶土是用泥捏好,黄土一和,和完以后把火就直接放在里面,周围烧硬,防止它裂。

    后来为了防止裂,放在阴干的地方,里面有两个窟窿眼,就跟咱们现在的蜂窝煤的炉子差不多,只是用陶土做的蜂窝煤炉子。把那个木头烧到一半的时候,把它放在里面,然后盖上那个,就留两个眼,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木炭,用木炭的办法保存火种。就是以前的陶土。

    这个办法一直用了好长时间,直到后来人们从日月山上出来,等到后面的时候,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在渭河流域有一种草叫白蒿,一米多长,把这种草在它长成年之后拔下来,每边两根,总共六根草,编在一起,有两米左右长,晒干之后,一年四季在那儿放着,他们要生活,要去别的地方,大家要做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只要拿一根艾蒿就行了,路上拿一根艾蒿,就不灭。

    到了那个地方,拣了一些柴火,这样一吹,火就着了。

    燧人氏族对人们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可以自己动手创造火种,而创造火种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叫毕方的鸟,来自于燧木。

    所以这个氏族就以燧木为号,后世的人把他称之为燧人氏族。但这个燧人氏族跟昆仑山上另外一个族群最后融合,融合成一个族,这个族叫羌族,江流儿清楚的记得,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有这个族群存在。

    后来燧人氏族消失不在了,但是羌族一直存在。

    但是传说终究是传说,钻木取火的起源早已不可考,但是在当代电视上热播的荒野求生上面江流儿却不止一次的看到钻木取火的戏码。

    无论是贝爷的荒野求生、还是一对夫妻组成的野外求生夫妻档,亦或是隐隐约约记得一个连裤子都不穿的英国人荒野求生四十天,还是澳洲小哥的空手烧砖盖房屋,里面都有钻木取火的场景。

    这至少说明,老祖宗留下的技法虽然原始,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一清二白却需要火的时候。

    比如现在。

    外面的雨还在下,老天似乎是跟谁在怄气,一副怒气腾腾的样子,倾倒着自己的怒火瓢泼大雨,电闪雷鸣更是不在话下。

    山洞内的光线也越来越暗,不过外面时不时会有耀眼的闪电划过天空,在瞬间也能照亮江流儿所在的山洞。

    循着昏暗的光线,江流儿找到了一些不知是何故掉在山洞里的树枝,有粗有细。

    一般来说,钻木取火的取火杆应该选用生长迅速的软木材,不过现在是非常时期,外面又下着那么大的雨,天也快黑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江流儿先选了一块有一尺左右长、相对其他木头的来说用指甲一嵌,感觉比较软、有大约三寸宽,一寸厚的木板作为取火杆。

    而钻火秆相对来说就需要硬度比较大,而且比较直、不是特别粗的木棍了,手边羞涩,叫苦不迭,江流儿只能找一个勉强可以拿来用的硬木棍来用。

    因为钻火秆太长,只能截断一部分。

    “咔嚓”一声,江流儿两手握着钻火秆的两端,用膝盖骨一撞,木棍便应声而断,分成了大小差不多的两截。

第五十四章 钻木取火(三)() 
留下其中的一般用来做钻火秆,剩下的一半留着备用,在大雨滂沱的时候,这一点一点的木棍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与其说是节约,倒不如说是无奈。

    雨势越来越大,没办法出去,江流儿在山洞里仔细搜寻,除了洞里深处的那个小洞口里面没敢进去,其余地方都找了个遍,却只是找到了小小的一捆,或者说一束的干柴,还有一些干枯的杂草,暂且可以用来作为钻木取火的火绒。

    这些木棍在山洞里似乎是扔了很长时间,一个个都干透了,也不知道是何种植物,江流儿也顾不了那么多。

    如果没有干透,那就不能用作钻木取火的材料,好在江流儿现在只需要刮去木棍表面的干枯树皮就行了。

    循着越来越暗淡的光线,江流儿又找到了几块石头,有大有看材质像是玄武岩,十分坚硬。

    时间过得飞快,江流儿也有点着急了。

    天马上就要黑了,到时候如果自己没有成功的生出火,那么在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荒岛夜晚,连基本的危险都无法做出合适的应对。

    就像之前遇到的那条眼镜蛇一样,江流儿轻轻一撇还盘旋扭曲在一块的眼镜蛇尸体,心中不免有些后怕。

    一边飞快拣出了一块巴掌大小、而且比较薄、大概只有手掌厚度的石片,将选好的钻火秆放在眼前一根比较粗的木头上悬空,然后坐下来用双脚夹住,用棱角分明、看起来又薄又锋利的玄武岩石片快速刮下了钻火秆上面附着的树皮。

    钻火秆已经干透了,刮去树皮也没有耗费多少的时间。

    把刮下来的树皮小心翼翼的聚拢在一起,轻轻撕碎作为初步的火绒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接下来是处理钻木取火的底板。

    先用同样一块石片的尖端用力在比钻火秆略微柔软一点的底板上钻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孔,用不着太深,只需要能够容纳钻火秆的尖端就行。

    然后还需要在孔的一旁开一道凹槽,这样是为了能让火星顺利从孔里面掉下来。

    说起来简单,钻孔挖槽这样的动作,却足足用了江流儿好几分钟的时间。

    这石片虽然锋刃比较薄而且好用,拿来割东西还行,可用来钻孔确实有点杀鸡用牛刀,因为这玄武岩石片的尖端实在是尖不到哪里去。

    相对而言,聊胜于无,这个石片上面的尖端却也是江流儿辛辛苦苦找到的石块里面最好的,物以类聚,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总不能放弃吧。

    而且为了缩减时间,江流儿还取了下巧,将容纳钻火秆的小孔的位置向底板靠近边缘的地方挪了挪,这样虽然长久来说不是太好,容易造成底板的破裂,但是短时间来说,却能大大缩减工作的时间,从靠近边缘的小孔一端入手挖凹槽,也能够实实在在的缩减时间。

    简单的挖好小孔和凹槽,把钻火秆的一端放进去比对了一下,却发现还是不合适。

    钻火秆的粗细看起来明显要比小孔的直径大,根本没办法取火,可若是再用石片在底板上扩大小孔的直径,肯定会浪费不少的时间。

    江流儿一时有些两难。

    可是时间却容不得他犹豫,光线越来越暗,山洞里的可见度也越来越小。

    咬了咬牙,江流儿突然灵光一现,想起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扬长避短。

    这石片虽然钻孔的功夫很一般,但削片的能力却是非同凡响,这个时候,不必扩大底板上的小孔,只需要将钻火秆的尖端削的尖利一点就行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自己居然没想到。

    狠狠拍了一下似乎有些生锈的脑袋,急中生智之后不敢再浪费时间,说干就干。

    不过几个呼吸,连劈带砍,屏住呼吸的江流儿很快便削尖了钻火秆,拿过来和底板上的小孔一比对刚好合适,顿时心中一喜。

    最后要做的,就是用两根粗细差不多的木棍垫在底板的下面,形成一个空间,撑起底板,然后把干枯的树皮用手狠狠搓成细细的木屑,捡起旁边的干草同样揉碎混合在一起作为火绒,然后放在底板下方靠近凹槽的一端,用来承接掉下来的火星。

    这样做也是为了让产生的热木屑能够接触更多的空气,助燃。

    解决了基本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正最为重要的阶段钻木取火。

    看过荒野求生的人都知道,钻木取火的要领,是要摆正钻火秆用双手搓动,要速度不要力量,要持久不要发力,以免折断钻火秆或者掌心磨起水泡。

    而钻木取火,最为好用的,其实不是用双手搓动钻火秆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技巧性很高,失败的几率也很大。

    所以在当代,很多了解取火原理的生存专家都会使用取火弓生火的方法。

    火弓是一种简易的生火技巧,但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用一块坚硬的纺锤状木头在一块软木底座上摩擦钻孔,起初会落下细碎的木屑可用作火种,而后摩擦处会变热。松树、白塞树、竹子是典型的软木材栎树和癆木可作硬木材。硬木、软木都必须干燥。

    当然还有一种叫做易洛魁族式取火法的技巧也十分好用,这种由易洛魁族发明的装置取火效率相当高。钻轴的一端用两根绳子缠绕,绳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个硬质横板上。钻轴的中间部位用一个硬质木轮做加速器。

    当把绳子缠好后用力向下压横板,就能使钻轴产生极快的转速,然后钻出火花。

    然而时间和工具以及材料都不允许江流儿这样做,熬过这个大雨滂沱的危险夜晚,明天若是天气放晴,那么自己便可以从山洞里出去寻找食物,寻找制作取火弓的材料,这样以后的生存就会容易一点。

    这第一个晚上,没有任何生存资料,往往是最为艰难的。

    现在自己能做的,就只有尽快用这些简单的材料最原始的技巧生出火种,才能些许的安慰自己略微有些恐惧的内心。

    因为之前没有试过野外生存,也没有使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江流儿实在不知道自己的成功率能有多高。

第五十五章 钻火失败() 
时间不饶人,江流儿似乎是有点紧张,捏着钻火秆的手也有些发抖,额头上皱纹密布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天色已经接近黑漆漆的一片。

    虽然心里焦急,但江流儿知道,钻木取火是一个极具技术性的东西,要的是持久和匀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