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词句中,情意绵绵,婉转贴切。
黄月英听了后,眼中却已经是泪眼朦胧,她靠在刘修胸膛上,喃喃道:“三哥,我心似君心,永不相负。”黄月英的心思很单纯,但并不代表,她的情感就很简单。她和刘修相识数月,感情由淡到浓,她的心早已在刘修的身上。
当黄承彦认可刘修后,黄月英更是不作它想。
一颗心,系在了刘修身上。
刘修擦了擦黄月英的眼睛,紧紧的拥抱着黄月英。
此刻的刘修,心中激荡不已。他父亲不疼,哥哥不亲,然而,在这个时代,他有关爱他的长辈,有生死相托的爱人,这就足够了。
柔和朦胧的月光下,两道身影紧紧偎依着,生死不负。
第115章 民心可用()
八月二十二日,惠风和畅,阳光明媚。
一辆马车,在山下停靠。
刘修身旁站着蒯祺、庞统和邓艾,此次离开,蒯家其他人没有来,蒯祺来了。邓艾正和母亲作别,邓艾昂着头,一副小男子汉的模样,没有一丝的离别离愁,邓艾的母亲,却非常担忧。
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人,亲自来送别。黄月英站在黄承彦的身后,依依不舍的看着刘修,份外留恋。
刘修挥手和众人告别,然后登上马车。
蒯祺、庞统和邓艾也拱手告别,随即登上马车。
邓展率领岳山和邱豹,以及文聘赠送的四名士兵,保护马车前行。
“轱辘!轱辘!”
车轮转动,马车行驶的速度,渐渐加快。
不多时,已经消失在庞德公等人的视线当中。
马车走出不到五里路,却突然停下来。邓展骑马来到马车的旁边,道:“公子,官道上有鹿门山的村民拦住了道路,说是听说您要离开鹿门山,他们要向您道谢。”
刘修撩起马车门帘,放眼看去,只见几十个衣着朴素的老农站在路上。
这些人,都是鹿门山附近的农户。
刘修刚上鹿门山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干旱,上山找庞德公求救。刘修适逢其会,制造了筒车,解决了鹿门山干旱的困难。
这件事,刘修已经忘记了。
然而,山下的村民却记得清楚,记住了刘修的恩情。
刘修走下马车,村民连忙迎了山来。
“修公子,听说您要去攸县赴任了,您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了。老汉这里有些鸡蛋,都是自家的,您带上,路上吃。”
“修公子解决了干旱,我们一家五口,都感激您的大恩大德呐。家里没什么送的,俺在山上猎了一点野味儿,您带上吧。”
“没有修公子,我们恐怕今年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修公子此去,一定要步步高升。”
一个个面色淳朴的百姓,你一言我一语。
言语中,都是对刘修的感激。
对百姓而言,解决了干旱的问题,就是救命的大恩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对他们好,他们记得非常的清楚。刘修离开襄阳的消息传开了后,他们商量了后,一起来为刘修践行。
刘修看着这些百姓,心中却是惭愧不已。
对百姓,他其实没有功劳。
当初设计出筒车,并解决了鹿门山乃至于荆州的干旱,是因为庞德公的要求,是庞德公让他解决问题,所以才有了筒车。
然而,百姓望着刘修,却是感恩戴德。
这一幕,令刘修心中感动。
刘修走到村民的前方,拱手揖了一礼,道:“乡亲们,谢谢你们。其实,我真的没有做什么事情,当不起你们如此爱戴。”
聚集的百姓,却是纷纷摇头。
百姓的心思很单纯,他们就是很感激刘修。
过程,他们不知道。
结果,是他们最在意的,是刘修的筒车,让他们渡过了难关,这就是结果。
马车上,蒯祺、庞统看着这一幕,相视一望,眼中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绝不是一句虚言。
刘修看到一个个百姓的表情,再一次说道:“乡亲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你们的礼物,我不能收。从襄阳到攸县,路途遥远,我是轻装简行,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抵达攸县。如果都收下你们的礼物,马车装满了,不能快速的赶路了。”
“如果只收一两个人的,对其他的人又不公平。”
“所以,一个都不收。”
刘修再一次拱手作揖,道:“乡亲们的好意,刘修心领了。现在太阳已经上来了,天气很热,大家早些回去吧。”
百姓们听了后,一阵交头接耳。
一个个看向刘修的眼神,充满了不舍。
“修公子的话,也有道理。咱们的东西都给了修公子,恐怕要延误修公子赴任的时间了。罢了,我们就不送礼了。我们,给修公子叩个头吧。”
“好,好,我们叩头。”
一众人,纷纷跪下来。
刘修连忙劝说,却没有一点用处。
几十个山下的村民,齐刷刷的跪在地上叩头,然后才站起身。
这些人,径自的站在道路两旁。
“修公子,一路顺风。”
“修公子,去了攸县后,记得常回来看看。”
“修公子,马到成功啊。”
百姓朴实的话语,令刘修的心中触动。
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大字不识一个。很多的情况下,他们容易被利用,容易被煽动。他们没有后世百姓的眼界,没有后世百姓的精明。
然而,他们却朴实,却单纯。
这样的人,让刘修感动。
刘修深吸口气,拱手再一次九十度揖礼,然后头也不回的登上马车。
邓展挥手,马夫挥舞着马鞭,马车缓缓前进。队伍开始前进,当马车远离了鹿门山的百姓后,却还是依稀可以听见身后百姓呐喊的声音。刘修坐在马车中,激荡的情绪,渐渐平息了下来。
庞统说道:“修公子,感受如何?”
刘修道:“没什么感受,只是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反而让他们如此郑重,受之有愧。”
庞统道:“百姓的要求,很简单。他们能够吃饱饭,对你便感恩戴德了。民心最容易得到,却又最不容易得到。”
蒯祺道:“在招揽民心方面,最厉害的人,应当是刘备。”
“哦,德敏先生有何高见?”
蒯祺字德敏,刘修和蒯祺熟悉后,以字称呼。
蒯祺说道:“刘备在北方的时候,据说,他担任平原相期间,有人去刺杀他,却因为刘备的名声,停止了刺杀;刘修到了徐州,百姓拥戴;刘备逃到汝南,有龚都、刘辟等黄巾贼归附;到了新野,百姓一提刘皇叔,更是交口称赞。”
“一切,都是刘备善于招揽民心,利用民心。”
“所有的百姓都认为刘皇叔是忠义仁慈的人,口口相传,不管刘备走到哪里,他都能够轻易调动百姓。”
蒯祺正色道:“在下可以断定,如果刘备从新野调走,去其他的地方赴任。消息传开后,必然是万人相送,不是几十个人这么简单。”
“从这方面看,刘备得到了民心。”
“换一个角度思考,心中便会觉得恐怖了。”
蒯祺道:“因为一旦刘备有不轨之心,或者有阴谋诡计,他振臂一呼,百姓必然追随。可以想象,刘备的力量会有多强大。表面上看,刘备手中的兵力不足,但他隐藏的民心力量,却不简单。修公子前往攸县,招揽民心方面,必须向刘备学习。”
刘修点头道:“民心可用,是这个道理。刘备此人,的确不凡。”
历史上,刘备从新野撤走,奔赴江夏,无数的百姓追随,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演义中,有夸大的地方,但刘备能让无数的百姓追随,非常不简单。
相比于曹操和孙权,刘修起步的时间太短。
所以,刘修要抓住所有的机会,民心是最关键的一点。
蒯祺话锋一转,又说道:“修公子此去攸县,天高任鸟飞,自此不受约束。修公子有什么志向呢?”
庞统闻言,面色也严肃了起来。
在蒯祺和庞统看来,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将来的成就。
询问志向,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话题。正如刘备提及自己的志向,总说要中兴大汉,要兴复汉室,他的意图,就是要让人知道他有大抱负,不是碌碌无为的人。
第116章 大志向()
刘修眼中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的志向,早已经定下。
这一世,刘修不会让荆州落入刘琮的手中,不会把荆州送给曹操,不会再重演寄人篱下的结局。刘修要崛起,要掌控荆州,要东击孙权,要北抗曹操,要问鼎天下。
然而,这样的想法,他不可能说出来。
在庞统和蒯祺的面前,刘修的志向,必然要高大壮阔,不能太过平凡。
忽然,刘修的脑中浮现出一个可以拿来用的话。
这样的话,简直是穿越者必备啊!
刘修暂时没有回答,他想听听蒯祺和庞统的答案。看向蒯祺,刘修反问道:“德敏先生的志向,是什么呢?”
蒯祺闻言,眼中流露出凝重神色。
这一问题,蒯祺也不能随意给出答案。思虑片刻后,蒯祺正色道:“在下的志向,是择一明主,匡扶社稷,名留青史。”
蒯良、蒯越都是有大才能的人,两人辅佐刘表,成功的让刘表称霸一方。两人的能力,得到了展现。蒯祺却默默无闻,他的志向,不比蒯良和蒯越小。蒯祺的心中,想超越两位兄长。
匡扶社稷,是他的志向。
青史留名,是他的野心。
刘修听了后,眼中流露出一抹笑容。蒯祺的这番话,提及了他的志向,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拍刘修的马屁。
蒯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