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宣镇的这些老丘八居然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很多将领闭了嘴,只有几个不服气的发出了冷哼声,但并没有什么人应和他们的不满。
军人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老子既然比你强就是比你威风,若是不服就拿刀剑说话,否则全是虚的。
宣大和榆林山西陕西甘肃诸镇,算是大明军人中最优秀的一群,军纪好,听命令,能吃苦,历次支援辽镇的客兵,除了川兵优秀之外就是宣大甘肃榆林兵的表现最好,也最能打。蓟镇和辽镇兵的表现最差,待遇最好,表现却是最差。
而这些向称强悍的宣府诸将,此时此刻却是哑然无语,深深的感觉到了与对面商团军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骑兵,几万人的骑兵,无数大车组成的辎兵辅助部队,辎兵们的配给训练装备都比宣府的战兵还要强的多,又有眼前这样强悍之极的炮兵,宣府镇的将领们直接感觉到一阵无力和悲哀。整个镇城也没有一门红夷大炮,这种火炮铸造困难,工艺复杂,质量的要求很高,工部原本的那些糊弄人的造法根本弄不出来,都是朝廷花费巨资,由孙元化这些专家带着人专门铸造而成。
整个辽镇因为是战略重心的重心,火炮配给最多,关门上有,宁远城头就有十几门重炮,除了这两处地方外就只有京师城头有红夷大炮。
数月之后,新铸的大炮会放在收复的锦州等修复的城池上,成为大明最强力的防守力量。
大明的军国重器就是这些新铸的红夷大炮,堪称镇守国运的神器,结果在和记这边就是被马车拖着乱跑,一点儿没有京师那里奉若神明的那种敬畏和慎重。
要知道,这些大型火炮铸造不易,工艺相当的困难,耗费的当然也是大量钱财。
就算到了清朝康熙中叶,半个世纪过去之后,铸成的火炮还被清朝皇帝赐给各种大将军号,以表达重视。
看着眼前的火炮洪流滚滚而过,有几个宣镇武将突然感觉一阵心酸。
很快重炮团走完,一群明军将领都有点松了口气的感觉。
“唉,我们回去吧。”
杨国柱瞬间象是老了十岁,令得他身边的亲信们一阵心酸。
但没有人能说出什么宽慰的话来,任何人都知道什么宽慰的话都只是自欺欺人。
杨国柱早年是一个有野心的将领,他的目标当然是能建立自己的一份功业,后来随着辽东局面的崩坏,杨国柱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掌握住一个九边重镇,建立自己的班底基业,令朝廷不会随意把自己调向辽东。
身为一个较为滑头,擅长人际关系的将领,如果不是有和记的存在,这个目标还是相当容易被实现的。
现在杨国柱已经不奢望能留在九边,只盼着能调任内地军镇了。
虽然类似贬斥,但总比留在险地要好的多。
“从今日起,未得我军令者不得擅自出边。”杨国柱从山坡上下来,看着诸将,淡淡的道:“至于过路兵马,未明其目标和所属部落,不得擅自有所动作,衅不得自我开,你们明白了吗?”
“明白。”
“请大帅放心。”
看着一群“会意”的将领们,杨国柱心中却是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甚至很想一鞭抽向某张可恶的脸。
身为大明重将,居然就都是这般成色?
“大帅放心。”一个游击不以为耻,反而洋洋得意的道:“甘肃总兵官,榆林总兵官,还有大同总兵,山西总兵,蓟镇总兵,一定都是如大帅一样的做法,不会有什么异外的。”
杨国柱没有一鞭打过去,反而对身边的中军官道:“和记很快就会打完这一仗,准备些礼品,等算着张大人回师的时候,用我的名义悄悄送过去。”
“是,大帅。”
“那什么天可汗的传言,不要上报。”
“是的,大帅。”
“唔。”杨国柱眼光看向东边,蓟镇总兵黑云龙估计也是如自己一样的处理方法,在这种事上,大家一定会很有默契。
“呵呵。”杨国柱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声,似有几许自我解嘲,几许狡黠,又有几许悲凉。
……
“嗯,好了。拿下去吧,处理掉,不必声张了。”天启皇帝听完乾清宫太监念的奏折已经是满脸的疲惫,皇帝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倦色,眼神中也是充满忧虑。
皇帝近来的身体还算不错,体力和精神都有所恢复,但不论如何皇帝的身体也不象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反而象是进入中年之后疲惫的中年男子,一举手一投足都没有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不管是处理国政还是在后宫努力耕耘以试图再叫后妃怀孕生下皇子,这两件事皇帝都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哪怕是军国大政,天启皇帝的关注度也是远不及前两年了。
尽管地方官员不曾正式上报和记对林丹汗用兵的消息,只有边将含糊不清的大股不明兵马过境的奏报,各镇完全没有戒严的打算,也不曾请拨兵马粮草,从甘肃到榆林再到宣大和蓟镇,到处都是一片平静。
连带着辽镇都消停了,前一阵袁崇焕奏报十三山大捷,团练兵马在祖大寿所领官兵的配合下破围而出,似乎还掌握了广宁和义州卫。
袁崇焕的奏报还是相当谨慎的,并不认为现在朝廷在辽西的实力足够大,大到可以收复广宁的地步。
按这个新任辽东巡抚的看法,还是以十三山团练为主,官兵为辅,如果事有不协则山上团练照旧退回山上,官兵则是以守备锦州为主要任务。
把宁锦防区稳住了,重修大凌河和小凌河到西平诸堡,把三叉河防线稳固住,这才谈的上真正收复广宁地区。
朝廷对袁崇焕的奏报还是满意的,辽东巡抚不愧是久镇辽东,经验丰富。
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处置()
最叫朝廷明白又不便说出口来的就是,广宁根本不是大明辽镇收复,而是十三山的团练收复回来的。
其中的主力兵马居然是和记,毫无疑问,朝中的大佬们又将和记的威胁上升了好几个层级。
虽说袁崇焕的奏报中再三强调,十三山团练其首领杨二的忠义之心不必怀疑,其愿与大明合作收复广宁,并且愿意居中联络蒙古诸部,达成包围后金的大战略,但朝中对此还是充满疑虑,内阁和魏忠贤用各种渠道提醒袁崇焕,切勿掉以轻心,不管是蒙古诸部还是广宁的十三山团练俱不可信,需要加强戒备和多加小心。
“皇兄,要立刻想办法啊。”信王也在殿中,白皙的脸庞涨的通红,整张脸上满是愤怒之色。近来信王到宫中的次数有些多,主要是大婚在即了,天启和张皇后正在替信王张罗大婚的事情,信王今年十六,其实还没有满十六,在男子来说还不到加冠的年龄,按说是结婚有些早。
信王成婚也是件大事,主要是大家都希望信王能早点成婚,早些生下王子。
皇帝无子嗣真的是一件大事,特别是皇帝即位已经六年至今无子,光有一个信王都不是太保险了,最好信王先多生几个,这样大明的皇位后继无人的危机才能解除。
虽然亲藩众多,但合适的只有信王一个,光宗皇帝只有此两个成年的皇子,如果皇帝和信王都有意外,那就只能从光宗皇帝的兄弟子侄中挑选合适的人选。
“吾弟稍安。”皇帝做了一个手式,令着急的信王安稳一些,不要太过急切。
这件事皇帝要仔细的思索,认真对待,绝不能操切行事。
信王内心大为不满,但他知道国家大政自己绝不能多话,刚刚那一句已经有些逾规越距了。
“有些事不能急……”仿佛看出信王的心思,天启微微一笑,目光很柔和的看着弟弟。
十六岁不足的信王也很瘦,但不是不健康的瘦弱,只是少年郎君很正常的体形。
信王的身量不高不矮,皮肤很白,两眼不大,但炯炯有神,显示出少年男儿特有的咄咄逼人的神采。
哪怕是在内廷,面对自己这个皇兄,信王还是这么充满着自信和阳刚之气。
天启怅然有所失,自己兄弟二人,看来性格秉性脾气完全不同。
“这事儿是不能急。”天启耐心对皇弟道:“治国之道,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方好。对建虏一定要强,彼辈狼子野心已露,辽中辽东各处被其夺去,我大军折损数十万,生民百姓损失百万以上。而张瀚与他的和记,目前来说只在草原上折腾,打来打去都是和北虏在打。如果现在朝廷现在就针对他,只会逼反和记,我们得不到任何的好处。”
信王忍不住道:“张瀚野心昭然,将来迟早会反。”
“大明要做好内功。”天启思索着道:“纵然其将来要反,现在朝廷也不能出手。”
信王内心十分愤怒,感觉皇兄在纵虎为患,但他知道自己不宜多说,只得垂首不语。
“放心,吾不是汉献帝。”天启爽朗一笑,说道:“吾弟只管等着娶妻,别的事不必太放在心上了。”
……
信王出外之后,天启又思索了一会,决定到会极门召见内阁大臣。
皇帝仪驾很麻烦,就算在宫中行走也是一样,每次出行都得上百人跟随伺候。
在等候仪仗的时候,魏忠贤闻讯匆忙赶来。
皇帝要见阁臣,这事儿魏忠贤知道原委。
由于曾经张瀚曾经托庇在门下,魏忠贤很怕这事会被有心人弄到自己头上,弄成不大不小的麻烦。
和记对林丹汗用兵,草原上大张旗鼓的动员,这事儿沿九边长城沿线的军民百姓早就知道了,官员们并没有详细奏报,只有边将说是有大股不明兵马过境,相隔较远,对边境并无威胁,所以九边完全没有戒严的意思,只是稍加注意即可。
京师里也是传遍了,和记分号的店门口每天都有不少看热闹的闲汉,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