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能运五千石粮食上山,这就是朝廷力量的极限了。
五千石粮,不到六十万斤,山上军民如果畅开肚皮吃,说难听点,两天功夫也就吃光了
“朝廷先尽可能的运粮到山海关及宁远一路,乃至永平府也行,沿途设粮仓,派兵守备,同时准备肃清道路。”
张瀚正色道:“止生放心,我和裕升一定竭尽全力,帮助朝廷和十三山的军民。”
孔敏行这时才道:“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止生兄知道,我们和裕升也有数百人困在十三山上,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帮手。”
“好,多谢两位高义。”茅元仪没想到此行这么顺利,但张瀚说的虽然果决,茅元仪心中还是有些犹豫,他不知道和裕升会做到何种地步,孙承宗顾虑的就是张瀚虽然派车马来,但不会出尽全力,如果只加送几千石粮食上去,恐怕对长期困守来说,帮助并不算很大。
“放心吧。”张瀚仿佛看出茅元仪的心思,笑着道:“一切都包在我身上。”
这时外间传来浓郁的香气,张瀚推开窗子一看,院子当中几十号人忙忙碌碌,已经把一只肥羊开剥清洗好了,抹了厚厚的一层酱,架在铁架子上开始烧烤,另外一边则是架起大锅,人们用院子里的井水煮着最肥美的羊肉块,同时还有人不停的给烤羊涮酱,也有人在准备水煮羊肉的蘸料,张瀚露出笑容,十分快活的对茅元仪道:“止生兄,不要愁眉苦脸了,来好好打一次牙祭吧!”
茅元仪当晚又是水煮羊肉又是烤肉的,塞的满肚皮都是,他是南方人,对这些大荤的东西不怎么能克化,加上又被灌了一肚皮的马酒,当时就觉得昏头涨脑的难受,半夜起来吐了一回,深感这次北上之行最困难的就是饮食,天亮时屋子里气味熏人,茅元仪逃跑似的跑出来,几个杂役赶紧进房打扫,茅元仪抓住一个年轻杂役,问道:“你们大人在不在?”
杂役笑道:“先生不知,我们大人清早天还没亮就走了,留下话,说有紧急军情,他先往集宁堡,再往小黑河堡,先生的事,他已经决断下来,绝不会反悔。如果先生急着回去,军司安排马车送先生走,如果不急,也会有人来陪伴先生在这里继续游览参观对了,我们大人留下一封书信,说是有些话当面不好说,所有话语,皆在书信之中。”
杂役说话的当口,几个穿吏员袍服的军司人员果然赶了过来,有个目光犀利身形高大,外表相当俊朗的青年吏员当先一拜,口齿清楚的说道:“茅赞画,在下军令司吏员李平之,大人有令,叫在下随侍左右,不管是继续游历参观,还是赶回京师和山海关,都叫在下随侍照顾。”
茅元仪是书香世家,其祖茅坤是著名的吴地大家,出行自然也是有长随随行照顾,不过北上仓促,骑马赶路一路攒行,抵达草原后也未曾休息好,此时感受到张瀚的关照,心中自是有些感激,当下拱手道:“感谢张大人的盛情,不过大事要紧,我想还是直接赶路先回京师。”
李平之微微一笑,说道:“既然赞画大人着急,我等也是准备好了,立刻赶路便是。”
说话间众人一起出门,等到了大门之外时已经有两辆大车等着,同时有一小队轻骑兵控马侍立两边,茅元仪感觉和裕升做事的效率真是太高,不要说京师那些满是大人老爷的衙门没法比,就是孙承宗那里虽然身处前线,办事也没有和裕升这里这种雷厉风行叱咤立办的高效!
众人上车后,队伍很快从城堡的东门而出,然后往张家口的方向疾驰,长城沿线出边的冲口很多,但和裕升真正掌握的还是大同一线,宣府和蓟镇一带,蓟镇那边和裕升只做小规模的兵冲补给,对边将收买了一些,势力并不很强,张家口在经历与晋商之战的洗礼之后,当地的地方势力已经被和裕升重新整合,为和裕升所用,而地方文武官员自然也是全数靠向了和裕升一方,这样虽然宣府总兵与和裕升貌合神离,实际而言,和裕升对宣府的掌控已经很强,只是不及宣府镇城内部而已。
马车走的很快,草原上也修了简单的道路,这是茅元仪赶过来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清晨时分,农田里已经有相当多的人在劳作着,还有一些数十人一群的人在修葺加固道路,他们赶着几百斤重的石碾子,用骡马拖拽,不停的加固道路,同时还会在道路边上挖一些排水的沟渠,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道路的使用年限。
茅元仪一直贪婪的看着,直到他闻到饭香之后,感觉腹中有一些饥饿为止。
李平之微笑着从一个外型质朴的木质饭盒里端出各种小食,看着眼前摆放的林林总总五六样的小菜和主食,茅元仪顿时无语。
孙承宗起身之后没有立刻洗漱,而是走到庭院之中先打了一套拳。
北地,特别是北直隶的沧州一带,习武之风颇盛,到了清季时更是整村的男子都在习武,这种风俗在明中后期开始,到清季最为盛行。
孙承宗少年,青年时曾经游历边关,到最危机的地方去查看实际的边防情形,他的武艺不仅是少年时曾经和庄稼把式学习,也曾经在军中得到过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到了现在的年近花甲之年,孙承宗打的拳已经不复搏击杀人的功用,只是用来强身健体了。
一套拳打毕,身子微微出汗,这时从家中带出来的长随仆役走过来,端着木盘,孙承宗用青盐仔细擦洗牙齿,然后漱口,洗脸,再换上大红色的常服官袍,戴上乌纱帽,便是从一个面目和善的老人变成了威风八面的阁部大人
第七百一十四章 中军()
说是老人,其实孙承宗的面相看着还很年轻,有时候甚至被人误认为是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按大明这时的平均寿命,孙承宗的年龄已经远远过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而他的身体极好,只有鬓角有些许白,他的身材高大,而腰背挺直,不象当时的普通人到了年老之后很容易躬腰驼背,他的年龄,经历,还有身为内阁大学士兼任蓟辽督师的官职,还有他时刻展现出来的儒雅风范和过人的智慧,这一切都是叫人心服口服。
可以说,历任经略,除了万历年间大明纲纪法尚算森严的杨镐和袁应泰外,其余的经略或是总督在威望和实际的权力上都远不及孙承宗,在朝野之间,人们都推许着这个名声极好,官声极佳,而且实际做事能力也很强的阁老督师。
在孙承宗换上官袍之后就出了后宅,他的督师府邸就在山海关的关城之内,关城并不大,历任辽东经略原本是在辽阳或是广宁任职,从前两任开始,辽东经略就只能在山海关办公,而管辖的地域也就是从整个辽东到只有山海关一隅之地,孙承宗是自请督师,蓟辽皆在其管辖范围,又为了事权一统,在孙承宗的坚持下朝廷在他的任期内不再设蓟辽总督,以免掣肘,在孙承宗上任不久,就驱走了原任经略王在晋,将他赶到南京任闲职,后来任命阎鸣泰为辽东巡抚,令其到宁远上任,结果阎鸣泰对修复宁远之事大加反对,孙承宗又设法赶走了阎鸣泰,上书举荐张凤翼接任巡抚。
张凤翼上任不久,孙承宗就令其到宁远,结果此人虽然不反对修宁远城,却是个胆小没担当的无胆鼠辈,孙承宗令其到宁远,被张风翼认为把自己推往死地,张凤翼不满之下,开始设法弹劾孙承宗十分信任的总兵马世龙,张凤翼勾结万有孚和给事中解学龙一起弹劾,造成了极大声势,结果孙承宗怒而反击,天启皇帝支持师傅的所有作法,令祖大寿继续修复宁远,并派大量武将和官兵上觉华岛防御,形成了孙承宗所谓的觉华与宁远互为犄角,宁远受袭则觉华出击,觉华遇袭则宁远救援,在觉华岛驻军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白银等物资后,宁远城的修复也是接近尾声,孙承宗的威风,在这一时刻也是被推上了顶峰。
进入签押房坐下不久,外间传来甲叶摩擦的声响,接着一群将领走进房间,在孙承宗案前下拜行礼。
“末将马世龙见过阁部大人。”
“末将祖大寿见过阁部大人。”
在马世龙和祖大寿身侧还有十几个将领,比如鲁如海和金冠等辽西将领,祖家的几个兄弟子侄辈也在,不过他们可没有唱名禀见的资格,在这两个大将行礼之时,其余的将领都只能远远行礼而已。
孙承宗脸上露出笑容,拱了一下手答礼,然后道:“苍渊,复宇,两位请起。”
“谢阁部大人。”
两个大将一起站直了身子。
马世龙字苍渊,祖大寿字复宇,两人和孙承宗的关系都是十分亲近了,虽然他们对孙承宗的称呼还是十分官方,孙承宗对他二人的称呼已经是以字相称。
“复宇,”孙承宗十分高兴的道:“兵部的批复已经下来了,从即日起,你便是国朝参将了。”
听到这话,祖大寿赶紧又跪下行礼,朗声道:“末将多谢阁部大人!”
祖大寿其实早就从京师的祖家世交派来的人口中得到了这个消息,但他还是做出了万分高兴的表情。
祖大寿的祖、父辈都是总兵,祖大寿也是一直知道自己将来必定能位至总兵,然而他的官途较为困难,倒不是祖家势弱,自辽东和辽中多次惨败,李家等辽镇将门世家彻底衰败,而根基在宁远一带的祖家受到的影响十分有限,祖家的祖先在宁远经营了二百年,其祖父就是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其父也是辽东副总兵,祖大寿的才干其实在其父祖之上,到现在才升到参将,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在几次重要的战事中都有率部逃走的不佳表现。
最要紧的就是在广宁沙岭一役,祖大寿率自己的家丁和亲兵在战场上见势不妙就跑,把六万友军卖的干干净净,固然他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一个将领毫无奋战死战之心,只会保留实力,自然也就得不到人的信任和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