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母也很是高兴,自家儿子出息了,这都是在村里露脸的事情啊。
“好的,义先你先坐会儿,我这就去。”张籍本就不大饿,闻声也不吃饭了,回书房换了身衣服,叫上张成,拿起书桌上的几张纸塞到怀中便向外走去。哦,这个张成就是老张头家的小儿子,十二岁年纪,小名叫做铁蛋,没有大名,张籍就直接给取了个名字叫张成。
说起来,这也是张籍的一个恶趣味,在给铁蛋取名字的那一刻,张籍脑海中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其中刘墉的两个长随一个叫做张成,一个叫做刘安,故而取了这么个名字。
三人向村口走去,不多时就来到了新建的牌坊处,解元牌坊又称解元世科坊,张大户督造的牌坊是木石结构,六柱三门式造型,单檐歇山式屋顶,高约三丈,宽两丈半。
底座以方石砌成,中间为两根大长方石柱,两侧边楼均为前后纵向排列的两根小方石柱,与中间两根大方柱
面成三角形。明间主楼檐下的梁枋间嵌正匾,正面镌刻“解元”两个金色楷书大字,背面镌刻“世科”两个金色楷书大字。匾额两边镌刻“大明壬午科乡试第一名张籍”字样。
整座牌坊主体已经建成,不过柱子上皆是留白,显然这里就等着张籍题字后再刻上去了。
村口牌坊处现在围了不少人,除了有张大户、乡里的耆老们、张老夫子及社学蒙童,还有几十口子乡亲。
人们都听说张籍题字赶过来的,平时村里也没有什么乐子,现在有了这么一件全村的大喜事,自然也都领着孩子带着大人过来看热闹了。村里的父母们现在都把张籍作为楷模对自家孩子灌注向张籍学习的思想,说的话也无非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一套。
众人都在张五叔家的茶棚里坐着歇息聊天,等着张籍的到来场面甚是热闹。
见张籍三人到此,张大户先让张籍在一旁坐下,清了清嗓子大声道:
“诸位乡亲们,静一静!”
听到张大户的话,场上的说话声顿时没了,张大户在村中是极有威信的。
“是这样的,咱村里都知道阿籍取中解元,这不仅是我张家一族的喜事,也是咱整个村子的光荣。按照当下礼制,当建解元牌坊一座以彰显咱村阿籍之荣光,现在牌坊已经建成,惟余楹联未题,老朽和村里几个长辈合计着让解元郎来题写楹联,如此也是对咱村里的后辈也是一个激励……”
张大户的这一番话说完,下面叫好声不断,的确,大明当下立的牌坊种类很多,但无论是忠孝牌坊还是节义牌坊,又或者像是解元牌坊这样的科举牌坊,其根本用意都是让人们去效仿这些有才能或者有德行的人。
张籍的这座解元牌坊上若能题写一些激励后辈读书学习之语,那定然是极好的。
解元牌坊处今后必定是村中一处热闹所在,这人来人往,潜移默化中若是能让仓上村形成以读书为荣的风气,那么对整个村子,对所有村民而言也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财富,因此乡人们都大声叫好。
“除了牌坊题联,还有这祠堂前的碑文,也要解元郎写上一篇以彰显功名,前可告慰列祖列宗,后可激励后辈乡人……”
张大户的说话声又响起,自然就引起一阵叫好声。
第一百九十九章 金举人()
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午后时分,阳光所照之处一片温暖。
就在张大户向周围乡亲们讲话时,在几个村中耆老的安排下张义先、张成等几个人已经抬来桌椅,摆放好笔墨纸砚。
张大户话音一落,张籍立时起身走到桌前铺开纸张,准备题写牌坊上的楹联。
张籍提起毛笔,抬头看了看那沐浴在阳光下的解元牌坊,白色的石头柱子反射着点点金光,这就是自己给家乡带来的改变。后世的张籍从未听说自家祖上出过解元,村中也并没有解元牌坊的故事,一切都已经改变了。
目光回到书案上,十三岁的张成在桌边笨手笨脚的磨墨,可以看出的他的努力,只是刚刚接触这书童的活计,他还很生疏。
这时张大户、张老夫子和一众识字的蒙童凑到了书案旁边。
张籍自不再等,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片刻之后一副对联落于纸上,待最后一笔停下,两个蒙童各持一联竖起向众人展示。
一众蒙童,课业水平浅的,只觉的此联气势雄浑,大气磅礴,但又说不出其中妙处;课业水平高的,如张义先等人则口中念叨“破釜沉舟”、“卧薪尝胆”、“项羽”、“勾践”等词数遍,细细品味其中道理。
张老夫子看到这副对联口中喃喃自语听不真切,怅然而立似有所明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好!好字!好联!”一旁的张大户大声读出,击节赞道。
这正是张籍与童子试时勉励清渊同窗的一句话。此句源于后世清朝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自此联传开后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随后乡人们也跟着叫好起来,虽然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懵懵懂懂不解其中意,但是不妨碍他们欣赏张籍书法的图画美。
张籍题字所用的正是他最为擅长的米芾行书,且看这两行字,以米意为主,杂糅王铎之法,用笔大胆流畅,气势倾侧,欲扬先抑,字与字之间有一跃而起的风姿和飞扬的神气,纯真自然,真如行云流水一般。
一联写就,张籍略为思索,手中毛笔又落于纸面。
“学贵有恒切莫半途而费;才需积累休忘一篑之功”此句是劝人勤学不辍的。
第二幅对联写完,张籍手中毛笔不停,笔锋辗转腾挪之间,又是一幅字写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句出自《易经》,实乃千古名句,后世的清华大学就以此为校训,用在此处勉励蒙童自强,教化乡人德行亦是恰到好处。
这三副对联第一幅励志,第二幅勤学,第三幅养德,各有侧重。
三副对联写完,展示与众人观看后,张籍再做劝学被碑文一篇,这一篇文章,张籍来时就已经想好了。
当先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此一篇乃是改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修改之后的名字是《借书说》。
这篇碑文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劝勉乡亲族人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这篇文章一出,村中除了张老夫子能深解其意外,其他人都只觉其中高妙,但是半知半解,颇有些对牛弹琴的感觉。
三副对联一篇文章完成后,张大户将之交于一个家仆,命他速去寻石匠雕刻。张氏族人的祭祖就在这几天,不得不抓紧时间。
……
三天后,随着远近各地的族人回归仓上村,张氏一族再次祭祖。
张籍和张父来到祠堂是,祠堂大门前还竖着一座功名旗杆,大旗招展,远远的就能瞧见。
及的近前可见那条石底座上的两块大小一致的旗杆石,旗杆石还刻有“万历十年壬午科乡试第一名解元张籍”的字样,周遭饰以仙鹤云纹,上半部同一位置开了个菱形的孔,里面固定着一根直径约三十厘米高约三丈的杉树长杆。
在这长杆上方有一个斗状物,被称为旗斗,这旗斗可不是想装多少就装多少的,也是有严格的规制的,一般而言,贡生也就是乡试副榜上的人物,是没有旗斗的;乡试中举人则可以有一个旗斗;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家乡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应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了。
牌坊碑文这两样张籍是知道的,但是对这旗杆石张籍倒是头一次听说,问了身边的张义先,才知道这个也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
上次来的几支族人,见到解元牌坊,和祠堂外的功名旗杆和祠堂内的碑文,全都是连连赞叹,此刻的族人们也没有了远近的嫌隙,因为族中出一解元郎乃是举族的大喜事。
张父和张籍一样都是祭祖中的主角。张籍还好些,张父自打进了祠堂就是激动不已,因为这是自己家光宗耀祖的事情啊,生养出张籍这一解元郎,张父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祭祖流程繁琐,自有张大户主持,不再一一赘述。
祭祖之后,各房各支的族人都去张籍家中摆放,光是礼物就几乎摆满了张籍家的三张桌子。
待客人走后,已是夜半时分。张籍细细算来,礼物里面光会票和现银就有八百两之多,这还不算上剩下的地契和珠宝首饰,不过是个贺礼,就有千余两白银的收入,果然是没有穷举人啊……
常言道无利不起早,其实张大户和村中耆老对张籍中举这么重视,这么大张旗鼓的又是帮着修高规格的解元牌坊,又是祭祖又是立碑的,是有其现实原因的。
要知道在大明这样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子里出了一个举人就是了不得了,更何况是出了个解元!
除了名声外,以后州里各种福利政策都会往村子里倾斜,税赋徭役也会多有照顾,简单讲就是有减税政策首先给解元村,出徭役的时候也摊牌些简单的;还有就是其他村子也会高看解元村村民一样,村里的男子讨老婆也会容易的多,因为时下乡间大多是拐着弯的亲戚,谁不想有个解元亲戚呢?
祭祖也是累心累身的活,故而虽然一家人都是为家中越来越好的变化而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一晚休息的还是格外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