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皇上,魏公公虽然心狠手辣,处事过于极端,同时对东林党等一些正直的人大开杀戮。但是臣依然认为他是有功于朝廷,有功于大明社稷的。从民政上来说:魏公公在位时没增收农业税,修水利,赈济灾民,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收商业税和流转税,海关税等以维持国家运作。这才使得户部得以收支平衡。从兵事上说:魏公公有识人之明,连续启用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又筹集军粮马匹这才保证辽东不失。从个人处事来讲:私人资助辽东兵器马匹等物品,辽东巡抚袁崇焕曾上书称:“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觧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从此三方面讲他是有功于大明的,这才导致各地官吏士民开始争先恐后对他歌功颂德,建造“生祠”。臣已说完,此生无憾,这是臣的辞官折子。“工部尚书薛凤翔跪着大声说道。
此话语说完,震惊所有人。包括朱由检,他也没想到魏忠贤干过这些事,这简直是要给魏忠贤翻案呐,更没想到这位文弱彬彬,少言寡语的,今日有如此话语,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简直不要命。要知道痛恨魏忠贤的何止千万。不过从最后崇祯皇帝给魏忠贤收骸骨的时候,其实他对魏忠贤在位期间有些价值和功绩是肯定的。
“王承恩,把辞官牒那过来,让他先出去,等一下朕再见他。"薛凤翔这些话已出,不能让他再待了,否则他会死得很难看。
薛凤翔走出乾清宫。
第九章内阁议事()
"皇上,请严惩薛凤翔,臣认为应与阉党一起处决。”周道登带头说道,其他人也跪下来不语。
“朕自有主张,无需多言。”朱由检越来越讨厌这位首辅大人,又狠狠的盯了周道登。
“现在说说朕的意思:一开始朕也是痛恨魏忠贤,但后来想了想跟个太监犯得着吗?人已死,鞭尸,五马分尸有必要吗?这反而显得朕肚量太小了。再说刚刚你们也说了他是有些功劳的,当然工部尚书说的夸大其词了,不能算数。算了,人死如灯灭,魏忠贤毕竟侍奉过天启帝,看在对天启帝忠心的份上,让人好好把他的尸体安葬了,墓碑上就写无名氏。这让刑部负责。至于余党这需分三块处理:东厂内部我已经让曹化淳务必清查干净,你们不必插手。其次那所谓的“五虎五彪,十孩,四十孙”等魏忠贤死党交三司会审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朕不过问。另一块是剩下的所有与魏忠贤有来往的大明官员,朕就不追究了。先如今大明积弱,需大家同心同德,朝堂和气,朕不想多生事端。这事交你礼部和吏部负责处理。你们等下下去跟在京官私下知会一声,朕明日早朝前不想听到有人奏上此事,就算听到朕也不会理睬。此事就这样处理。“
“皇上仁慈,臣等遵旨。“在场的各位没啥意义,魏忠贤在位的时候,朝堂上想独自清流那基本不可能,不是被杀,就被罢官,辞官。谁没有拍过一点马屁。这要是彻查,朝堂还不乱成一锅粥。
“好了,接下来议议辽东的事。建奴已成大患,其屡屡犯边,天启年间虽取得宁远,宁锦大捷,当皇太极继任努尔哈赤以来,越是强大。朕想请孙承宗,袁可立两位老爱卿回京议议。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皇上此话一出,在座的几位心里都犯嘀咕了。这两位可是德高望重的人啊。皇上是想问问,还是想重用呢?
这是兵部的事,兵部尚书阎鸣泰起身回道:“臣同意皇上意见,所谓多听者明,少听者暗。两位老爱卿德高望重,我正好也想讨教讨教。只是回来皇上让他们担任何职位,况且袁老爱卿年纪不小了?”
“臣也无异议,但阎大人说得对,年纪都较大,孙大人还好,袁老怕是无法过于操劳国事了。”首辅周道登也复议。
“恩,请二老回来呢只是听听其意见,让他们住在京城,朕能随时讨教。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这两位老爱卿在,朕心里也踏实些,至于官职,朕暂时不考虑。除非有重大事情发生再做安排。”现让他们两个回京,一步步来,要让他们上位也要有理由。
“皇上如此最好,臣等无异议。”兵部尚书,首辅一起回道。
“那好,这事就交于兵部安排,让这两位老爱卿尽早回京,说真的还真想他们了。”
“是,皇上,臣立即安排。”
“户部,如今还有多少银两?”
“回皇上,如今只剩下四十九万六千四百三十六两白银。”户部尚书哭丧着脸轻声回禀。
“难为你了。明年赋税盯紧点。”虽知道穷,但是听到这数字后朱由检也是吃了一惊,太少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无奈,堂堂大明王朝国库既然只有不到伍拾万两的存银。这连赈灾都不够。不过这也不能怪户部,现如今明朝花钱如流水。
“臣遵旨,不过臣要问的是现魏忠贤已死,商业税和流转税,海关税等这些商人的赋税是否还照常?”
“恩,此事确实大事,让朕再想想,过些日子给你答复。好了今日就到这。阎大人留一下,其他先回吧”这件事本来昨日想好今日议的,但是看到这首辅,且六部都没有东林党,复党等人,议了也白议。等成基命上来再处理这事。
“臣最近老毛病又犯了,已力不从心,想致仕归隐了,请皇上恩准。”刑部尚书苏茂相手捧折子,主动请辞。
“既然爱卿认为年事已高,力不中心,朕也不多说什么了,爱卿的俸银朕照给,王承恩把奏折呈上来吧。”你既然主动请辞,那最好不过。
“臣等告退。”
随后,朱由检把取消“监军”,锦衣卫出任运粮官的事跟兵部尚书简要的说了一下。阎大人大吃一惊,连说了三个“皇上圣明”,看得出他对监军看法也很大。估计吃过这方面的亏。
内阁都退出乾清宫时。首辅周道登已经十分沮丧,此次皇上一件事都没让他办理。看来首辅已做到头了。
“王承恩,首辅能力不行啊。”哎,抓阄上台,没几天就下台,肯定要留下千古笑柄了。可是不换真不行。
“奴才明白,只是这首辅皇上想让谁出任?”王承恩心灵神会。
“吏部左侍郎成基命。”朱由检拿出密档给交于王承恩。
“是,奴才这就放出风去。”
“恩,你办事朕还是放心的,把薛凤翔叫进来吧。"
第十章未来的左都御使()
“你胆子不小啊,你说得也许都是事实,但是魏忠贤在位时,杀害东林党六君子这等残害忠良的事情他没少干过,还有天启年间,被称为“九千岁”,在朝堂上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使得民间百姓流传一句“只知九千岁,不知有皇上”。就凭这两点,朕就千刀万剐了他都不为过。”见薛凤翔进来后,朱由检说道。
“臣明白,但是臣看不过那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之人,臣只是说了具公道话而已。”薛凤翔不服气的辩解。
“都说你少言寡语,不与人来往,朕以为你脾气臭,没想到你这人还挺倔,而且你这张嘴还毒,你这是在说朕,还是说天启帝所用之人都是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就你一个清廉?”
“臣不敢。”
“朕问你,刚才那些对魏忠贤的评价已出你口,你有没有想过后果?"
“臣已决定归隐,不再过问朝堂之事。”
朱由检看了看这个“年轻”的尚书:“归隐?朕告诉你,只要你走出这京城,不用三天朕就能收到你自缢的消息,你信不信?”
这句话把薛凤翔吓得不轻,两手紧握拳头,想让自己冷静下来:“这”
“不过朕欣赏你直言的胆量,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你去给先帝守灵吧,我会安排锦衣卫保护你。你给朕十年的时间,如果朕能撑起这即将沉没的大明,能还大明一个朗朗的青天,你就回来,朕让你当左都御使,如果十年内无法改变,那大明也无力回天了,你就自行归隐去把。”朱由检打断了薛凤翔的话语,激动的说道。
朱由检此话一出,薛凤翔已跪下,两眼已渗出泪花:“天下终于盼来了一位明君。臣惭愧之至,暂时无法陪您,但臣愿意等,不要说是十年,那怕这一辈子,臣都愿意等,臣信任皇上一定能做到。”
呵呵,朱由检苦笑摇了摇头笑道:“相信朕?朕自己都不敢确定行不行?”
“皇上一定行,只要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这大明就有救,而后精兵强国,定能扫平四海。”薛凤翔依然跪着,大声说道。
“皇上定能扫平四海。”连王承恩也跪下。
“好吧,都起来吧。借你们吉言,朕竭尽全力。希望这大明还有救。”
薛凤翔平静的走出了乾清宫。
“王承恩,现在内孥还有多少银子?“
“皇上,还有二百七十七万八千六百九十三两百白银。”
“恩。朕听说现在大明的商人最有钱,赋税低。你说朕如果做商人怎么样?”
“皇上做商人肯定是财源滚滚哪。”王承恩拍马屁。
“马屁精,不过这话朕爱听,既然商人有钱,那朕就当一会商人,不过朕不出京,你给朕找个能经营的商人,朕请他做掌柜。”
“皇上,你这?历朝历代都没有哪个皇帝经商的呀。”王承恩大惊,皇上这几天怎么那么多想法,现在还要经商?
“可是朕也没办法呀,没钱没办法办事。再说了,明朝法律上有说皇帝不能经商吗?放心这只是暂时的。“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