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公声威,远近传播,天下又有谁堪做明公对手?”
“司马道子平庸无能,不过一酒囊饭袋,何足道哉?!”
“唉,敬祖所言我岂会不知?然本公真正所忧者,乃北府健将刘裕也。”
“刘牢之死后,短短数日之内,刘敬宣、高雅之、何无忌等北府旧将悉数依附刘裕。”
“刘裕由是声威大震,取代刘牢之成为新的北府大帅,实力更胜往昔。”
“诶,主公多虑了!以某观之,刘裕不足为虑。”
见卞范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桓玄登时激动起来。
他了解卞范之才干,对方既然这样说,那肯定是心中已有了对策。
“既然长史看不起赫赫有名的刘裕,自然肯定有看不起他的道理。”
他满脸期望地看向卞范之道:“敢请长史不吝赐教。”
范之眯着一双绿豆似的小眼睛,仿佛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表面上看,刘裕与司马道子合穿一条裤子,其实他们是面和心不和。”
“刘裕本是先帝心腹,又野心勃勃,岂会跟司马道子同流合污?”
“而司马道子肯用刘裕,那是因为刘牢之战死后,北府兵群龙无首,朝廷不得不让刘裕出马。”
“只要南郡公善加利用他们之间矛盾,进行分化瓦解,刘裕一定不会为司马道子效力。”
桓玄微微颔首,越琢磨越觉得卞范之所言有理。
他高兴地击节赞道:“长史果然智谋深远,一语中的。”
“他日主公若要起兵近逼京畿,只需将矛头对准司马道子。”
“彼时刘裕身陷东南,又见事不关己,很有可能袖手旁观,如此则大事必成。”
“只要顺利击败司马道子,日后刘裕纵有想法,也无能为力。”
“到那时还有谁能阻止明公伸志于四海?”
一席话说得桓玄神采飞扬,他兴奋地差点蹦起来。
桓玄亲切地拍着范之的肩膀头,乐呵呵地说:“若日后大事功成,卿当为首功。”
六月初,当邺城之战消息传开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先是胡虏一方士气大跌,原本司州某些郡县还在坚守的城池,纷纷向河西投诚。
很快原燕国治下地盘,除了赵郡被魏国夺走外,其余郡县悉数归属河西。
如此一来,大河以北八郡之地、大半个司州尽归河西。
刚刚抵达长安不久的宋繇、崔浩等人,纷纷请立司州刺史府、都督府。
“尔等有推荐人选吗?”
“上党太守李先如何?”
“此人原是慕容永谋主,投靠河西以来兢兢业业,并屡立功劳。”
“嗯,容仁能文能武,倒挺适合司州这种四战之地。”
“司州都督呢?”
“檀道济如何?”
“道济?嗯,也还不错!”
“不过,他另有任用,暂时不宜去司州。”
卫朔想了一下道:“这样吧!调朔州都督李暠南下司州,让道济去接替玄盛。”
“诸位,拿下了邺城,又占了半个司州,接下来河西该何去何从?”
“主公,邺城这一战虽说让魏国伤亡惨重,但其实河西也暂时无力经营河北。”
“这样一来,魏国与河西将进入一段平稳对峙期。”
“期间,由于河西、魏国互相忌惮,很难再轻启战端。”
“故臣以为河西可暂时放开魏国,将目光瞄向其他地方,通过零敲碎打、蚕食扩张继续扩充实力。”
“比如局势不稳的蜀地、中原,乃至刚刚被南燕占领的青齐,甚至远在东北的北燕。”
“具体如何施展呢?”卫朔皱眉道。
“不同地区形势不同,可采取不同对策。”
“比如中原一带,当地坞堡林立,是由世家割据地方。”
“对此主公不妨采取政治拉拢,暂时先交好对方。”
“这有什么用呢?世家都是墙头草,若不能将其彻底掌控,光羁縻怕是没用吧?”
“嘿嘿!眼下是没用,可日后一旦江东大乱,这些地方为了自保必会倒向河西,那才是河西大动干戈之时。”
听了崔浩所言,卫朔顿时若有所思。
他一下想起了历史上后秦与东晋之间的南乡郡之争。
当时江东桓玄作乱,南阳一带豪强纷纷改旗易帜,投靠了后秦。
后来刘裕崛起,开口向后秦讨要南乡郡。
而姚兴当时正与魏国争夺北方霸权,无暇顾及南线。
他生怕引来大晋报复,便主动将当初依附后秦的地盘,悉数归还了大晋。
假若眼下操作得当,说不定河西也将凭白多得数郡之地。
第512章 刘裕南下()
p
“报!刘裕已辞别晋朝天子,正发兵南来,预计四五日内将兵临吴兴。”
当刘裕都督三吴诸军事消息传到会稽时,天师道上下还沉浸在建国喜悦之中。
孙泰听说后,顿时惊得跳了起来,本来红润的脸变成酱紫色,已完全失态。
他面色大变,急问道:“此话当真?刘裕兵力如何?”
“据观察,仅骑兵足有数千之多,若加上步卒,兵力至少应在两万左右。”
“嘁!才两万人?!不足为虑。”
孙恩大言不惭道:“不劳叔父出马,侄儿愿将刘裕擒下献于座前。”
“哼!瞎胡咧咧什么?!”孙泰呵斥道。
“刘裕骁勇善战,绝非徒有虚表的刘牢之可比。”
“想当初,为围杀刘牢之我等费了多少心血,更何况比其更胜一筹的刘裕?”
虽然早料到朝廷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再度遣军来攻。
但当他听到刘裕南下消息时,孙泰顿时感到像山一样的压力扑面而来。
他强行定下心神,扫了众人一眼,语气凝重道:“即日起天师教众悉数撤离吴兴。”
“什么?又放弃吴兴?”
众人闻言大惊,不理解孙泰为何不战而退。
孙泰目光一一从孙恩、卢循、徐道覆众人身上掠过,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己见。
“贫道很理解尔等心情,但从大局来说,我们必须放弃浙北。”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守不住吴兴,假若贪恋吴兴繁华,很可能再重蹈一次覆辙。”
“北府骑兵犀利,而我军长出在于水战。”
“唯撤回浙南,发挥水师力量,依托浙江、大海等天险,才能挡住北府兵锋。”
“撤军之后呢?总不能一直龟缩会稽不出吧?”孙恩面色难看道。
孙泰寻思片刻,也没什么好主意,遂目光望向最有军事才干的徐道覆。
“不知道覆有何高见?”
“刘裕兵强马壮,我教实难以与之正面相抗,唯有暂避其锋芒。”
徐道覆比着地图思索了一下,又道:“但被动死守终非长远之策,欲要破敌,还得行险一搏才是。”
“计将安出?”
“其一固守浙江一线,逼敌与我海上决战,充分发挥我军水师之长。”
“其二既然北上已不可能,我教还应尽快南下打开局面。”
“南下?打交广二州么?”孙泰若有所思道。
“没错!当年天师不幸被流放广州,曾在当地布教,至今薄有威名。”
“不若遣一偏师南下,以攻打交广二州。”
“既扩大了长生国地盘,也为将来谋一退路。”
“万一事有不济,我们还可退到岭南据守,以便将来东山再起。”
“其三除了军事上布置外,天师也可着人前往建康、江陵散播谣言。”
“若能让司马道子对刘裕起疑心,或许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哈哈哈,道覆果然厉害,真是句句切中要害。”
当初,刘裕领了圣旨后,率军一路南下。
他先去建康拜见了一下天子,而后才整军前往京口。
彼时因刘牢之阵亡,三万北府兵全军覆没,京口早乱成一团。
北府旧将军属们惶惶不可终日,感觉将要天塌地陷一般。
而刘裕一到京口,便公开为刘牢之、孙无终等北府旧将发丧,并上书朝廷,为阵亡众将争取抚恤与褒奖。
仅凭此义举,让刘裕尽收十数万北府军属人心。
等刘敬宣、何无忌等将逃回京口,感念刘裕情义,纷纷表态愿遵其为北府新帅。
于是在刘敬宣、高雅之、何无忌等幸存将领倾力支持下,刘裕轻易收服北府旧军。
安定好内部纷争,刘裕这才统帅大军南下平叛。
刘裕可不是刘牢之,其治军十分严厉,大军一路走来秋毫无犯。
行军途中,刘裕接到斥候密报,称叛军再次退守会稽,这让他颇感棘手。
不是刘裕自夸,假若叛军继续盘踞吴兴,他有信心一战击溃对方。
但眼下对方退守会稽,等于打乱了他预先布置,为此刘裕不得不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不一会儿,索承明、刘怀肃、刘钟、赵伦之、刘敬宣、何无忌等人先后走入大帐。
众人目光纷纷集中在刘裕身上,只见他虎背熊腰、方面阔耳,一双明亮的眼睛蕴含着睿智与傲岸不屈。
很有个性与特色的脸,不管谁见了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众将深知,主将刘裕深夜心急火燎地把大家召到大帐来,肯定有十万火急之事。
大家进来后很自觉地分列两侧,也不交头接耳,静待刘裕吩咐。
果然,刘裕也不废话,直接了当地道:“刚刚接到密报,眼下叛军正向会稽撤退。”
刘敬宣、何无忌等将一听此言,登时脸色大变,纷纷想起了会稽惨败。
刘裕见状心中一动,看向他们几人问:“难不成这是叛军诡计?”
“将军明察,名不虚传。”刘敬宣等将非常佩服刘裕的敏锐判断。
“当初先父率军南下平叛,正是中了敌人诱敌深入之计,才不幸兵败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