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个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的事实:桐柏返回信阳为下午3时许,有数小时可供“暗访”,小蔡和小曹以“逛逛市容”为名,到河下游看了看。先在市内看到了一条破败企业的街,一个连着一个的倒闭的工厂,显然不是行政主管为了环保而关闭,而是市场淘汰使然;再是腥臭的河——每日近3万吨城市生活污水直泻河中,小皮革加工企业的污染依稀可见。信阳要发展,信阳一定会迅速发展。膨胀的城市,不可能不发展工业。自然增长的人口,都要占有为数不多的水源,都要对流淌的淮河产生影响。我们在信阳境内沿淮河干流下行,每过县界都要到河边考察一番。结果每况愈下,水量增加无几,由粉白到暗绿,出固始县进入安徽阜南县时,原本清亮的淮河,开始改颜换色了。并非我悲观估计:信阳这面淮河环保“红旗”打不了多久。
第三部分:暗访淮河——风风雨雨万里行死亡的支流
死亡的支流在淮河众多支流中,目前没有发现未经污染的河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就污染程度而言,沙颍河最重。沙颍河污染包含了河南进入淮河污染物的60%以上。沙河与颍河原本是两条独立的河流。因黄河南泛淤塞,地貌水系变迁,颍河以沙河为源,在河南境内,统称沙颍河。到安徽界首市以下,一般称颍河。如长江的上游称金沙江一样。沙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流域面积有4万平方公里,总长650公里。平原地貌占绝对主体,人口密集。淮河流域污染重点地区如漯河、周口、阜阳等,都在该流域。因此,对支流的采访,我们选择了沙颍河。1。沙河桥下界首是豫、皖交界的县级市,属省管市,阜阳市代管。为了让采访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尽量深入,我们选择了界首市作为根据地,将大量的资料、行李存放这里。以便轻装上阵,多跑一些地方。我们从安徽界首市委办公室借了一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一辆车龄不少于10年、行驶里程超过20万公里的名副其实“老爷车”。驱车出发,沿蚌埠、界首到周口、漯河的高速公路,一路向西。公路两侧一马平川,拔节的麦子连成一片,满眼皆绿。稍远处便是农民村庄,高低错落的民房,挺拔的杨树,让人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忍不住会想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谣。界首西约5公里即入河南境内。车入河南,道旁树木越来越少,树龄也似乎变得小了。县市之间距离也很短,过沈丘县即为项城,下来就是周口。春风得意,老马蹄轻。我们沿新修的界首——周口——漯河高速公路疾驰。走着走着,突然强烈的酸臭味从密闭的车窗钻了进来,呛得大家不能喘气。我意识到,路边可能有“功力深厚”的污染企业,连忙刹车,准备探个究竟。车停下,刚好跨过一座桥。春天的晌午,云淡天高。但浓烈的酸臭味刺激让人直想呕吐,高速公路高出平原10多米,放眼四望,周边没有任何工厂状的建筑,只有一条颜色深沉的河在桥下缓缓流过。对照地图,这就是沈丘、周口分界处的沙颍河。翻越高速路的栏杆,走下护坡,来到河堤下。再沿河堤下的小径走到水边。我们第一次目睹整条被污染的河流:数十米宽的河面,水色一体,黄黑如酱油,无声无息地向下游流去。我们震惊了:人的力量太强大!一条千百万年形成的河流,竟能染成如此颜色,而且川流不息,不舍昼夜。被河水腐蚀的岸边的土壤,变成了莹绿色。河边没有水草,没有昆虫,河里也找不到可以引起水面波纹的水生动物。水面飘散着淡淡的腥臭,还不是刚才桥上扑鼻的气味。一位在水边发呆的农民提醒我们:刺鼻子的腥臭是从对面平房散发出来的。一抬头,果然看见对面河堤上有一个小院子,占地二三亩,屋顶的烟囱冒出一股浓浓的黄烟,色彩浓重如油画一般。
对面农家小院就是发出刺鼻臭味的地方,飘散十数里。图片中的水面即为沙颍河
这位农民姓张,30出头,看起来至少有40多岁,是河边张寨村子里的人。他说,对面厂子是生产“黄粉”(饲料)的,办有几年了,每天如此。开始熏得人头痛,现在习惯了还好些。“我们村子的人提过多少回意见,但它是对面沈丘县的,没有办法。”“就像这河水一样,我们知道是项城人弄的,以前经常上访、写信,没有用。时间一长就算了。”其实老张不知道,这河水成现在的样子,“功劳”还不能完全记在项城县(莲花味精所在地)身上,从远端的郑州开始,再到上游河流和地下水通到的任意地方,都在作“贡献”。提起河水,张某非常伤感:
河南项城张寨沙颍河边,一位姓张的村民指着污水说:“领导来检查,水就清一点;领导一走,水就不管(行)了。”
“我们小时候就在这河里洗澡、捉鱼,家里担河水吃,麦田抽河水浇灌。就这么十来年,什么都不成了:河水别说吃不成,浇地烧死麦子,没有人敢下这河了。”“就前两天,上面又放黑水。河里就像流墨汁一样。河面上呛出一些小虾,我捞了几个养在瓶子里。虾子长得变了样,黑糊糊的,怪怪的。你们见过黑色的虾子吗?以后这河说不准会长出什么来。”
“都说河水污染有人管,我们就在河边,从没有感觉到有人管。有一年地区来了一群人,带着矿泉水,下到河边转一圈,上来拿矿泉水就喝,说‘河里水管喝’。好笑不?看都不管看的水,还管喝?”老张说,张寨离河边近,人常生病。喝水、用水、浇地,都是打井。现在30米、40米都难打到水,打出的水还是和河水一个味。说着,他忍不住走下河边,抄起河水:“看看,一搓就起沫。要是你们城里人的手,放进去就要起泡了。”看看河的岸边,是一望无际的麦地。正值春旱,见不到一处农民从河里抽水浇地。我告诉两位同伴:有一年关中平原大旱,拔节的麦子都干蔫了。我到农村采访,看到农民坐在清亮的水井边流眼泪。问:“为什么不用井水浇地?”农民舀上一瓢,我一尝,又苦又涩。原来是三门峡水库修建后,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上涨,地下一二米,都是盐碱水。原本是伸手可及的资源,现在却变成了不可用还有害的东西,农民说不出啥原因,遇事只有伤心。在沙河桥下,前后也就是半小时,我们简直觉得是身陷魔沼。返回车内,大家觉得“暗访”第一站过于沉重,还是找个亮点调节一下。于是临时在车内商量,改变行程,赶赴在淮河平原广为传颂、被喻为“淮河流域最后一个社会主义堡垒”的南街村。2。淮河流域“社会主义的最后堡垒”?我们沿周口、漯河高速公路向西,接上京珠高速后北上。在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上,有南街村的一个大大的宣传牌。到临颍县出口下,在县城东,就是南街村。其实早就听说,南街村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后,跟随村支书王宏斌,逆潮流而动,坚持“集体所有制”,创造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奇迹。南街村实际上是临颍县城的一部分。该县的旅游局办公地点就在南街村的街道里。进村先是一个大广场,建筑并不高大现代,但整齐、洁净,让人耳目一新。目光所及,肯定会发现许多有历史感的标语、“马列味”极浓的匾牌,使我这个多少体会过“文革”风情的人,油然而生沉重的历史滑稽感。
第三部分:暗访淮河——风风雨雨万里行“双汇”历险记
进入南街村主干道,不远处右转即到专门的旅游接待处。在大广场上停放着一排专供游人免费游览的电动小客车。接待员、司机清一色亮丽可人的小女孩,白衬衫,天蓝色的裙子,举止大方,训练有素,没有一点乡下人的影子,与淮河农民形成强烈反差。在春寒未尽、灰头土脸的沿淮平原小城,突然看到这样一群气质高雅、装束脱俗的小姑娘,就像久行沙漠的路人看到一泓清泉,突然眼睛一亮。
“南街村”还是一个品牌。看到的村办企业大牌子,主要是食品加工业。除了儿童小食品外,还有啤酒、白酒、方便面等。南街村惟一的一家餐馆,号称专烧“毛家菜”的饭店,里面就有很多本村产的酒类产品供应。我们到南街村已经是中午12时多,没有去找有关机构,也没有参加村里免费提供的浏览,而是自己信步走去。凭经验观察,南街村的用水应是以地下水为主,也就是用别人没有的财力打出深井,周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地下水就成了他们的财富基础了。食品加工业企业是淮河流域的重要污染源,几无例外。南街村的酒厂、食品厂是否也是如此?我们三人心里都在琢磨,可我们中没有一人提出要采访。原因只有一条:淮河流域的人们太需要致富了!有了富裕的、城市化了的南街村,就能让人们看到希望。不去了解也罢,就当它是未知数,好让心里存留一缕美好的阳光。
南街村的免费游览车通过村主题广场南街村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主题广场”,毛泽东的高大雕像居中,像前有两名着礼仪军装的人站立护卫。护卫定时轮换。换岗时也按列宁墓前的交接模式,举行正步走仪式。四周有经典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油画头像相衬。与以前国庆节北京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摆置相仿,只是少了孙中山像。
主题广场往西,是另一中式广场。一排南北向的高大人造城墙,把南街村与喧闹的小吃街隔开。中间有一座城楼,名曰“正阳门”。两个相连的广场,四周墙壁上都写满了各类标语,有马列语录,也有不少是近代教育家、安徽籍人士陶行知的训语。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陶行知,致力于教育振兴中国农村,兴办我国第一所农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现在的党政官员,知道他名字的都不多。在南街村刷陶行知那么多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