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偏生火枪队的要求又极其严格,十万禁军,十万辅兵都在暗暗较劲,想要进入火枪队之中。这不,火枪队里面有不少通过努力训练进入的辅兵,这让很多辅兵都看到了希望。战兵们也不甘示弱,一时间禁军好似换了一支军队一样,训练起来都不要命似的,都是因为火枪队的待遇诱惑,让他们前赴后继着……
新造出来的洪祥式步枪,可不是第一次出击幽州那时候的洪祥式步枪了。经过军器监的严格淬火制造的枪管,已经比百炼钢更为耐用,韧性、硬度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产能有限,要经过淬火工艺,制造枪管的难度就更大了。
陆承启何尝不想把火炮也运用到战场之上?奈何被国人吹得神乎其神的铁范铸炮法,所铸出来的的火炮,不堪大用。唐勋、沈括和苏颂这三位大科学家经过好几十次实验之后,发现还是泥范,或者是淬火工艺制造出来的火炮能够达到理想。只是这么一来,铸一门炮的时间,可就大大延长了。所以,根本赶不上这一次的剿匪。要是赶得上的话,以实战训练一下炮兵,那也是很好的……
陆承启不由地暗叹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就算做了皇帝,那也是一样的……”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卢尘洹意气风发,一挥手中的马槊,喝道:“出发!”
几近五万的禁军,立时便迤逦而行……(。)
第一百八十七章:交付俘虏()
卢尘洹出发还未到两日,估摸堪堪行至潼关一带。监察司的暗报便从边关传来,说是契丹的牛羊已经从上京出发。一路赶将到大顺来。
陆承启接到暗报之后,心中暗笑了两声:“任你奸似鬼,也终究服了软!”说罢,把暗报放在一旁,并不理会了。这些来使,在通过边境的时候,大顺都会颁发一个“馆券”,相当于后世的护照、通行证什么的。这个馆券是很有用的东西,有了它,其他国家的使团在大顺能活得很滋润,相当于一张长期饭票,你在大顺呆多久,饭票在你呆的期间都有用。你要回国的时候,大顺朝廷还会送你很多回礼。当然了,这是在陆承启没有亲政前事情,现在可没有这么好的事了,最多赐你一些土特产,真正的“土”特产。
其时,大顺接待的外国使者与蕃夷之客很多,东方有四:第一个高丽,出于夫余氏。殷朝时期衰弱,幸存的殷商王子便去了朝鲜,自此以后便是殷商后裔,在汉时是为乐浪郡。第二个日本,时人称倭奴国,又叫倭国。自己以为他们的国家是日出之地,所以改称日本。第三个是渤海靺鞨,是原来高丽的另一个分支。第四个乃是女真,渤海的另一分支。
西方有八:第一个董毡,所在地青唐城,与回鹘、于阗相接。第二个是于阗,西带葱岭,与婆罗门(后世印度)接壤。第三个是回鹘,本来是匈奴别裔,前朝称回纥。居甘、沙、西州。第四个是龟兹。住在居延城。回鹘的另一个别种,其国主自称师子王。第五个是天竺,旧名身毒,又叫摩伽陀,或者是叫婆罗门。第六个是瓜沙门,汉代敦煌故地。第七个是伊州,汉代伊吾郡的所在地,后世的新疆。第八个是西州。本来是高昌国,汉代车师前王之地。有高昌一城,因为其地势高、人口昌盛所以得名。
南方十有四:第一个是交趾,本南越之地,又名安南。第二个是渤泥,在京都之西南大海中。第三个是拂菻,又名大秦,在西海之北。第四个是住辇,在广州之南,水行约四十万里。才到广州。第五个是真腊,在海中。本来是扶南的属国。第六个是大食,本来是波斯的别种,在波斯国之西。那里的人眼眶深,全身都是黑色,大概是因为太阳太毒辣。第七个是占城,在真腊北。第八个是三佛齐,大概是南蛮的分支,与占城为邻。第九个是阇婆,在大食之北。第十个是丹流眉,在真腊西。第十一个是陀罗离,是南蛮之地来的。第十二个是层檀,东至海,西至胡卢没国,南至霞勿檀国,北至利吉蛮国。第十三个是勿巡,舟船顺风泛海二十昼夜才到达层檀。第十四个是俞卢和,土地在海的南边。
又有西南五蕃,罗、龙、方、张、石,凡五姓,本来是汉代牂柯郡原来的土地。又有荆湖路溪洞及邛部黎、雅等少数民族。
北方有契丹,本来是匈奴人的奴隶。分别隶属枢密院,朝廷所用来待远人的礼遇优厚,都著例记录,交付有关衙门。而各蕃国进贡,除了敌对的辽国,这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
陆承启非常重视外交,认为先前大顺朝那种外交政策实在是太傻了。又提供吃又提供玩,甚至回国都有厚礼赠送。而这些蕃国,却在大顺危急之时,绝不出手相助。等于用钱财养了一群吃白食的人,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
陆承启早就颁下了圣旨,一改原来蕃国来朝的规则。馆券还是很有用,还会继续免费提供食宿。但想要丰厚的回礼就没有了,陆承启明文规定,所赐回礼不能超过十贯钱,要是多了,礼部官员自己掏荷包垫付。
礼部官员哪里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国库只出十贯钱,他们绝不会自己垫付。先前高丽已经吃了苦头,这个事情也渐渐传开了,所以先前诸国来朝的盛况,渐渐没落了下去。
陆承启的目的,就是要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礼部官员,大顺文武百官看清楚,这些无利不起早的蕃国,对待大顺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
看到这么让人心寒的事实,大顺文武百官都默认了陆承启这么做。这也让有点认知的大顺子民看清楚了,先前那些卑躬屈膝的藩国,都是一些白眼狼,没有了利益,绝对不会再来朝贡的了。
当然,除了一些仍然要与大顺贸易的国家除外。如大食、日本等海国的船队,每月都会进入大顺的海港。
陆承启很满意自己制定的外交政策,他心中憋了一口气,这些白眼狼,等大顺强大了,你们再想来朝,可就难了!到时候,随便找一个借口,碾压过去,便又能开疆拓土!
这时候契丹来使,肯定是履行条约来的。陆承启颁下圣旨,让刑部和礼部的官员,好好招待他们,清点了牛羊之后,才能放人。
陆承启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注意力便不在这一边了。现在是国内的矛盾高于国外的矛盾,当务之急是要处理好国内的矛盾。有了三年的缓冲期,大顺的实力,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处理完这些匪患,下一步就是完善法律了。看来是要着手准备了,不知道苏轼在刑部做得如何?说了也快半年时间了,他的官职好像也可以升一升了,不要太过,升半品就好。苏轼是个人才,可仍需要磨练一番啊……
陆承启正在展望未来的时候,内侍又来禀报,说高丽使者崔介安求见。陆承启心道:“好啊,这一回可要好好教训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棒子,大顺能是你们挑拨得了的?”
当即说道:“宣他觐见!”
内侍出去之后,陆承启心中的念头飞速旋转,想着如何攫取最大的利益。他浑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越来越像一个政客了,满脸的故作姿态,心中的算计,只在乎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可他也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政客,因为他做得并不是很完美,很多表演都非常拙劣。有很多事情,也做不到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应该就是陆承启的软肋了。(。)
第一百八十八章:撕破脸面()
高丽使者崔介安,在内侍的引领下,熟门熟路地走进了垂拱殿之中。▲∴陆承启并不想换个地方,去崇政殿跟他谈话。因为这些高丽棒子,并不需要多说什么。
崔介安老老实实地按照程序,代表高丽国王问候了一下陆承启的起居,然后陆承启也淡淡地问了两句,才算是进入正题。
崔介安知道陆承启的风格,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我高丽国王已经派人回信,先前陛下所提的条件,我们国王不能答应……”
陆承启已经没有耐心听完,高丽棒子对于领土的觊觎,后世读过历史的人,有谁不知?既然他们不答应放开边境,那陆承启也没什么跟崔介安说的了,直接说道:“那崔大人可以回国了,朕可以让你们进行贡赐贸易,完了就走罢,徒留在我大顺境内,也不是个事……”
崔介安连忙说道:“陛下,且容下邦小臣说几句。我高丽国土地贫瘠,出产不丰,若无贸易,恐怕生存艰难。加之地域偏北,冬季冰寒,民众受苦受冻者甚众。如无贸易,我高丽恐怕将有百万百姓受苦难。陛下乃是菩萨心肠,应该怜悯下邦处境,及早开放贸易……”
陆承启表面并没有什么神色,静静地听着崔介安在飚着演技,内心里面却是一百个不相信。《左传》一书中,早就有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高丽人虽然有很多是殷商余裔,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高丽都做为一个独立政权存在。哪里还记得甚么中原之国!
崔介安一力要求开放边贸。恐怕也是和高丽国中的官员利益有关。高丽所依仗的特产。不过人参而已。而能做人参生意的,非高官莫属,寻常人哪里插得进手去?大顺不开边贸,他们也还是能找到销路的。通过转手贸易,先卖给辽国的契丹人就是。
问题就出在这里,契丹人做生意向来霸道,高丽的高官达贵若是和他们做生意,岂不是要被压得很死?这么一来。利润就少了,习惯了日进斗金的人,突然要他减少收入,换做是谁都受不了,心中好像有鱼刺哽在那里似的。
与其说崔介安是高丽国王的代表,还不说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为的就是更多的利益。这些高丽的高官达贵,控制了人参的买卖,要是和讲诚信的大顺商人贸易,自然是两赢的局面。可要是做转手贸易。那亏得就不是一星半点了,这些高丽的高官达贵肯定是不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