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一个人的努力,却有一群贪官污吏扯着后腿,即便有雄心壮志都淹没在官场的勾心斗角之中了。为了杜绝这个局面,陆承启采取的方法便是快刀斩乱麻,长痛不如短痛啊!
见到自己亲手引导的这个局势,陆承启很是满意。朝廷上的胜利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民间。陆承启可不怕士子们闹事,而是盼着士子们闹事,才能把这个政令让天下人皆知。手握《大顺民报》,还怕引导不了舆论吗?
想到这,陆承启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说道:“众卿还有要事启奏否?若无,便散朝罢!”(。)
第四百零一章:还是钱的问题(上)()
陆承启刚想起身,户部尚书林镇中出列说道:“陛下所说十品官员的俸禄,臣适才略微心算了一番,若是全部胥吏统统改为十品官员,由朝廷出具俸禄的话,我户部一月便要多出具钱银一百五十万贯。我朝官员俸禄,本来就要支出百多万贯。如此一来,国库开支陡然增加。即便再节省,恐怕也要一年支出三千多万贯的俸禄啊!再加上拨给军器监、皇家大学、皇家军校、监察司、各个衙门的款项,国库如何支撑得了?若是再有个什么天灾,如何是好?”
林镇中端着朝笏,娓娓道来。虽然没有一个字反对这十品官制,可利用国库收支来给小皇帝压力,这个法子真的绝了。陆承启也明白林镇中的意思,再廉明的官员,碰到这种超乎他事情,他的第一个念头还是反对而不是支持。哪怕陆承启利用个人威望弹压下去了,他们也会阳奉阴违,甚至会变相“罢工”,集体称病,以对陆承启施压。这样的事情虽然未曾发生过,但看过了后世天、朝宫廷神剧的陆承启,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到。
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哪怕陆承启权倾天下,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即便他知道十品官制是最适合大顺的制度,可这极大地损害了已经当了官的,和准备通过科考当官的举子们的利益,他们又怎么会妥协呢?
这些人聪明之处,并不在后人之下。特别是关乎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尤为敏感。这一刻。陆承启面对的对手。是整个士子阶层。要想如同上次整顿贪官那样速战速决。恐怕没有这么容易。只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内耗上,这个国家又怎么会有发展,不亡国都算好了。
只是这么多人强烈反对,陆承启即便坚定的意志,都有了些动摇:“难道这一次的步子迈得大了些?不对啊,我不过是顺其自然,就着李然的话头把十品官制度引出来而已。我可真的没有从中动过什么手脚啊!到底还是自己嫩了些,如果再让事情闹得大些。这十品官制便水到渠成了,唉……”
这些自哀自怨的话,终究是不能说出口。陆承启也知道,若是今日服了软,这十品官制今后就别想再提出来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朝廷重臣也不是吃干饭的。关系到他们自身利益,又怎么能掉以轻心?今日不趁势拿下,给了这些朝廷重臣机会,恐怕这十品官制就要无疾而终了。
这些念头。在陆承启的脑子里转动着,苦苦寻着解决方案。正愁无人替他解围的时候。眼角瞥见了百官行列前面的御史中丞李然老神在在的模样,心中大喜过望:“是了,是这老小子提出来的问题,怎么他就置身事外了呢?”
想到这,陆承启立即盯着李然说道:“李卿,依你看,俸禄的问题怎么解决?”
朝中姓李的重臣大有人在,可陆承启这话一出,谁都知道是在问李然。因为此事李然是那始作俑者,不问他问谁去?
李然也知道,自己提出这个事情,便不可能置身事外。可他没料到小皇帝这般激进,直接釜底抽薪,把官员的饭碗端掉。论做事,十个官员未必赶得上一个能吏。时日一长,在朝的官员,除了极有能力的以外,谁能保证自己不被胥吏取而代之?这样的制度实在太可怕了,李然虽然显得置身事外,但也吓出一身冷汗。现在轮到他说话了,他立刻把腹中筹备已久的话说了出来:“陛下,臣以为这十品官制,实为不妥。胥吏者,但凡会些诗书,可从未经过科考。若这十品官制推行下去,天下人谁不去争当胥吏?何必费尽心思,寒窗苦读,博取金榜题名?陛下,科举乃我大顺立国之根本,如若这十品官制推行下去,必当酿成大祸啊,望陛下三思!”
此话一出,不仅陆承启陷入了沉思当中,除了少许朝臣,整个大庆殿跪倒一片,皆言道:“望陛下三思!”
李然本在朝中无党无派,而且人缘极差。有哪个官员,没有被他或他的御史台弹劾过一回两回的?没有被御史台弹劾过的,还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五品以上的京官哩!难得见到李然有如此人缘,这么多人顺着他的话求陆承启收回成命,看来这一次真的是打中他们要害了……
陆承启细细想来,似乎自己也有些思虑不周,若是开了这条捷径,以中国人投机取巧的本事,说不定好事真的变成了坏事。若是按照这个方面去想,李然说得很有道理。
科举的意义,是为国家选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子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大顺的统治社会基础,使得大顺的官僚体制更加先进,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科举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科举的真正目的所在。胥吏的质量参差不齐,若是实行十品官制后,难保会有恶吏,酷吏,为了所谓的政绩好升官而弄虚作假,鱼肉百姓。
想到可能发生的后果,陆承启总算肯退让一步了:“众卿平身罢,此事确实是朕思虑不周……”
殿中文武官员见陆承启想要收回成命的模样,大喜过望,异口同声地说道:“陛下圣明!”说罢,一个个喜滋滋地站起身来。
可陆承启的话还没说完,紧接着说道:“……不过,这十品官制,朕是一定要推行的。至于十品官员如何升迁,以功名、德行为准。若无功名者,不得升迁;不为百姓办事,欺压百姓者,依律处置,免职,终身不得再用;十品官员皆以六年为限,碌碌无为者,也一律免职。朕说过,朝廷不养闲人,既然食君之禄,便要忠君之事。改动便是如此了,众卿以为如何?”
听了陆承启这话,文武百官谁不明白被小皇帝耍了?只是小皇帝能退让至此,他们也能接受。起码科举出身的十品官员,才能有晋升机会。这么一来,总算身负功名的才是升官正途,和原来也没差多少。只是后进的进士们,要经过底层磨练,才能升官。至于新科进士们的死活,这些文武百官是不会关心的,他们巴不得自己一辈子不致仕,不告老,不乞骸骨呢!(。)
第四百零二章:还是钱的问题(下)()
“这……”
大庆殿中,文武百官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了。小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有谁劝得动?要是宰辅还在的话,或许还有人制衡一下皇帝的权力。可现在改成内阁制之后,内阁和小皇帝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内阁首辅的撤换难了些,可要是阁臣不合陆承启的心意,随时都能撤换。通过阁臣制衡内阁首辅,所以即便是徐崇光在内阁,也不是一手遮天的。
如此一来,徐崇光就被动地上了陆承启的战车,想另起炉灶根本不可能。毕竟按大顺官制,先前可是没有内阁的,最终解释权在陆承启手中,想怎么办还不是他自己说了算?
所以陆承启想要推行新政,徐崇光是不得不配合他,即便心中颇有微辞,也只能下了例朝之后,利用内阁权力把旨意留中不发。然后单独觐见陆承启,阐明利害,由陆承启改动圣旨。这才是徐崇光的做法,不过既然御史中丞李然把徐崇光想说的话都说了,徐崇光也暗中松了口气。
见没人反对,陆承启也明白了,这便是他们的底线。只是消息传出去后,不知道天下的举人们会怎么想,怎么闹事呢。“不管了,先把朝臣稳定住了,至于那些举人,他们闹便闹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要是触动了律法,正好拿他们开刀。”陆承启心中如是想着,这个例朝上得实在是心累。
“陛下,那俸禄一事……”户部尚书林镇中见群臣已然败下阵来,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发问了。
现在的陆承启很想跟林镇中说一句:“不要跟我谈钱。伤感情……”但国库收入确实不够。天下胥吏又太多。要是全都由朝廷发放俸禄的话,确实会让户部捉襟见肘。
作为一个灵魂穿越的现代人,陆承启的优势便是头脑转得快。他突然反问道:“户部衙门有胥吏么?”
林镇中不明白陆承启说这话什么意思,脱口而出道:“有啊……”
“那你们给胥吏多少钱银?”
“每月四贯钱……”
陆承启“哦”了一声,“原来朕这般大方啊,既然你们给胥吏每月四贯钱,朕索性便给他们五贯钱吧。至于有阶官的,按阶官官品算。这样算来。每年可节省千万贯开支吧?”
林镇中此刻也明白了陆承启的意思,苦笑道:“陛下果然圣心独到,臣佩服。”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林卿莫要忧心国库收支一事,商业发展,远超尔等想象。日后船舶司,是户部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各地商税,只会与日俱增,不会减少。只要朝廷控制得当,在大顺境内。商业只会越来越发达……”
这话一出,群臣皆默然。他们虽然知道商业的潜力巨大。可他们还是不喜欢商人。商人狡诈,且不事生产,专门投机取巧,难以管控。他们恨不得把天下人都圈在土地上,让他们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世世代代皆如此才好。这样一来,人人有田种,人人能吃饱,便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了。
只是作为地主的劣根性,把财富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定会使得他们不断兼并土地。按照这个角度来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