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尔典对自己所来的衙门并不陌生。在1901年改制为外务部之前,这座东堂子胡同一直是大清总理衙门的所在。同样的,他对眼前的袁世凯更为熟悉;二人早在朱尔典1888年担任北京公使馆馆员的时候就认识、而到后来朱尔典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往朝鲜担任汉城领事后,与同驻朝廷的袁世凯的关系就愈发密切起来。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时日本曾试图暗杀袁世凯,当时便是朱尔典出手援助,运用关系用英国的兵船将袁世凯从朝鲜护送回国。1898年朱尔典升为英国驻华代理公使后,他与袁世凯的私交便已发展到了彼此都视对方为密友的层面。
“公使不介绍一下这位绅士吗?”袁世凯温和地看向莫理循。
朱尔典笑了笑,将手侧指向身旁开口介绍道:“这位是泰晤士报的记者莫理循……莫理循,在你眼前的这位大人便是大清**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大人!袁大人与我是旧交情,也是一个对大英帝国非常友好的官员。”
莫理循大大方方地倾身向前,朝袁世凯一边伸手,一边用感叹的语气说道:“一直听说大人您的大名;远东这块土地能有今天焕发一新的局势、中国越来越接近民主和富强,都是因为大人您的功绩啊!!”
“莫先生过奖了!这都是太皇太后的圣明和朝廷上下同僚的努力,些许成绩还不足道哉。”袁世凯自然不敢据功己有,笑着摇了摇手。
莫理循对袁世凯所表达的善意并非单例,它背后代表的是大量西方人对清廷在态度上的转变;西方人眼中义和团期间那陈旧、落后、愚昧、散发着腐臭气息的中国形象在和约后的几年时间里并未得到改善,在华的西方人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商人都对慈禧太后和清廷充满了不信任感。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1905年。随着清廷受日俄战争的刺激而开始认真执行立宪、随着新政各项措施的展开,传教士对清政府的努力也表示认可和同情。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这一举措深得传教士的赞许。有些人甚至认为废科举的时间1905年9月2日将会作为“新中国”的诞生日而被记载在历史上。同在1905年,抗议美国排华法案的抵制美货运动爆发。传教士多认为这一运动是中国新生活的征兆,意味着中国的觉醒。
一个传教士传回国内的篇文章中概括了当时中国的新形势:“整个中国渴望改变;科举制成为过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政府也开始懂得其存在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爱国的精神正在产生,抵制美货运动是最初的表现;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这一时期,清政府另一项特别引起传教士关注的举措是禁烟。传教士长期以来致力于禁烟运动,对清政府最终颁布禁烟条例表示赞许,称之为“最惊人的改革”。
虽然对中国还有批评,但在华外国人的主流观点已转变为同情和理解,许多人都判断未来的亚洲将是中国重新崛起的时代;《巨人的觉醒》、《中国的觉醒》、《新中国的发展》等一系列对清廷和中国积极正面描述的文章和书籍纷纷涌现。
然而由于西方长期对慈禧的不信任、以及她在义和团时糟糕透顶的表现,因此如今的情况下西方人虽对中国改革改变了态度,但是在心底里却依然不愿意相信那个老巫婆般的女人会转性。这种情况下,长期作为新政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形象出现的袁世凯,便被中外各方都给予了厚望,被视作真正引领了新政和立宪的开明官员。
不过莫理循与朱尔典的到来并不单纯是为了来表扬袁世凯的政绩,而是有着其他的目的:津浦铁路。
早在1899年,为了修建在陆地上贯通南北的津浦铁路,清廷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便曾与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草签了《津镇铁路借款合同》,借款740万英镑,九折实付,年息5厘,期限50年,合同规定北段由德商承办,南段由英商承办。后因义和团运动爆发,合同被搁置。1902年,德国代理驻华大使照会清政府,要求议定正式合同。清政府改派袁世凯督办津镇铁路与英德两方谈判,后期谈判还加入了张之洞。
数年的谈判过程,中间还出现了不少曲折,中英德终于在1908年的1月3日由外务部右侍郎梁敦彦与德华银行、华中铁路有限公司签订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其主要内容有: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借款500万英镑,年息5厘,期限30年。铁路建造及管理权归中国国家办理,中国国家选用公司认可之德国、英国总工程师各一人,两总工程师须听命于总办或其代办,所造铁路仍分南北两段。津浦铁路的建造,以山东峄县为界,分南北两段进行,分设南北两个总局,预计全长1009。5公里。
清廷委托洋行印制的共500万英镑的津浦铁路债卷将在当时世界金融中心;伦敦销售,在铁路借款合同签订了之后,身为英国公使的朱尔典很希望能够在敲定债卷上市之前,与袁世凯多一些沟通……
第161章 族产(一)()
第一百六十一章族产(一)
西元1908年2月2日,也就是农历丁未(羊)年癸丑月初一。
这天是传统中国的新年和元旦;在西式纪年尚未在中国普及的时候,这便是新的一年的起点。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整个江宁城都欢欣鼓舞,就算是再困苦的底层也在这一天用新布做一两件衣服、幸苦一年的钱来买上一块肥猪肉剁碎了做狮子头、从鱼市上买来江鱼弄出鱼丸或者红烧鱼。
幸苦了一年,无论阶级都要在这一天好好喜庆一番。
底层人都如此,那些有些家产的便更是大张旗鼓地张罗布置了。
除了狮子头和鱼丸等过年必备的菜,各种美味佳肴、佳酿都一一被被摆在数十桌上,散发着诱人香气。
身为江宁大族,刘府自然对这一重要节日做了精心的操办。
全族三百多号人齐聚主堂外的院子里,按照辈份分别坐在不同的座位上。二十九张红木圆桌、每一个桌子前都有一把黄花梨制的主座,桌上摆放着令人目不转睛、食指大动的菜肴。此外,刘氏酒窖中也拿出了珍藏,浓郁的酒香让人刚一坐下便已有微醉的感觉。
然而在如此喜庆欢快的时候,刘府上下却并没有多少人喜笑颜开。
大家除了在互打招呼、拜年的时候说些喜庆话,露出些笑容之外,其余时间脸上是一副愁容。受此诡异的气氛,连平日就等着过年玩耍的小孩们,也都不敢乱动。
身为长房长孙的刘继业,同时也是刘府官职最高,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资格坐在主桌。此刻他端坐桌前,看着全部的族人都已坐下,气氛却安静无比、无人敢动筷子。
之所以气氛会变成这样的原因……
刘继业不经意间看向自己的左侧,主桌的那把陈旧的黄花梨制主座,之前一直是摆放在刘府正堂供刘家族长、家主,自己的爷爷刘易博使用。
这把椅子上空无一人。
刘氏族长刘易博并不在位置上。
待全部人都坐下后,本应该是由家主发话,此刻却是长房的长子,年过五十的刘寿昌站了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些祝福的话、激励的话,希望新的一年更上一层台阶云云。
从刘继业的视觉看,大家听后都笑得有些勉强;举杯敬酒的时候,喊出的声音也是稀稀落落。
三天前,在花园里行走,年纪已是七十三岁的刘易博忽然跌倒。
本来刘易博身体就不是很好,这些年已经不再过问家里的事情,把大小事在三个儿子中间分配后就安心养老遛鸟了。没想到过年前出了这么一个事情。跌倒后,刘易博便一病不起。家人急忙请了各地名医,连洋医生都来了几个。
按照中医的说法,刘易博本就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而阴气过剩,冬天又是极寒的时节,老爷子没注意保阳所以跌了一下就引起了病端。此刻重药不敢用,只能用名贵的药材好生调养……
此刻老爷子依然躺在病卧上,用汤药养着,已是处在半昏迷的状态。虽然还剩一口气,但大家也知道老爷子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平日冬天咳嗽就没停过。此刻虽嘴上不说,心里却也都不是很看好……
眼见家主要不行了,无人有心思安安心心过年;一方面觉得刚过年的就出现这种大事很不吉利,担心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心思活跃的人也在考虑老爷子西去之后,这家该怎么分……
#######################################
三天后。
刘继业与父亲刘寿昌漫步在长房的大院子里,看着树枝上的积雪慢慢融化。两人穿戴的严严实实的,皮靴在地上踩出一步步足迹。
“继业……”刘寿昌表情略显严肃,这几天他作为老爷子的长子承受了很多压力,家族的重大决策需要他来决策。这个时候,刘寿昌便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眼见他也事业有成、已经有出息,想着有些事情也应该与他商量。一来是让他多了解家族的情况、二来也是看看他能否对情况提出些好的建议。
对自己的这个有出息儿子的能力,刘寿昌还是很有信心的。
“你祖父……昨天又吐血了。”
刘继业沉默。
就刘继业所知,在老爷子刘易博之下,他的三个儿子刘寿昌、刘启昌和刘悠昌所在地的三房分别控制了绝大部分刘氏产业。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长房已经逐渐从原本的主业钱庄中抽出了资金,在刘继业的鼓舞下与二房合作进军实业,通过置办面粉厂而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就在不久前,刘寿昌已决定从钱庄和其关联店铺中抽调出一百三十万两银子的巨额资金进行投资,长房已是铁心准备在实业的方向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