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东南大起义事件后,陈其美便数次在公共场合、包括同盟会内部抨击刘继业,大骂他是清廷鹰犬,是无胆、无量、无能之三无鼠辈。
后来虽然两方关系有所缓解,但是私底下陈其美依然将刘继业视作大敌对待。
“话虽如此,但是此人在江宁势力颇大、而且凭借其家族背景,与张謇等上海商绅关系也很不错……他们的那啥三联公司前些时候靠橡皮股票也是发了大财的!现在此人又频频往返于上海苏州之间,我看他是打算染指淞沪了!英士不得不提防啊!”
见陈其美没有说话,黄郛继续道:“前些时候,帮里有人传话,说这小子似乎不知怎样的与法租界巡捕头黄金荣搭上线了,还蛮活跃的……”
“我想找人将其炸死。”
陈其美冷不防蹦出这几个字来,却是吓了黄郛一大跳。
“英士~!你是认真的……?”
“……”陈其美看了黄郛一眼,嘴角上翘笑道:“玩笑而已,现在还不到时候……等革命爆发之日,就是刘某人身死之时!!”
柏文蔚暗杀刘继业的事情就算是在同盟会内其实也有不少非议;也正是因为柏文蔚有如此减分的行为,使得包括黄兴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反对与刘继业重新合作。
至少在革命之前,不管革命团体彼此之间如何的看对方不顺眼、如何暗自争斗,但至少大家都守着一个底线;即一不揭发、二不暗杀。
正所谓善剑者恒死于剑下,你今天敢杀同志,明天同志就敢杀你,若是革命者之间先杀来杀去,这反清的买卖也就不用做了。
因此陈其美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却是把他的好朋友黄郛吓出一身冷汗来。
“黄金荣不过是法国人的一条狗!连香堂也没拜过,也就在法租界里能狂吠两声,不足挂齿……”陈其美离开窗口,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沉吟片刻后沉声道:“不过那个李文……听应兄弟说,似是刘某人的世交。此人在青帮也是大字辈,势力虽说不如应兄弟,却也相距不远。”
“若不是李文牵线,黄金荣也不可能接触到刘某人。”
“难不成英士打算把李文也炸了?”黄郛脸上挤出了笑容,心情稍稍平复下来,下意识地就开了个不甚恰当的玩笑。
果然,陈其美皱起了眉头道:“昭甫此言不能乱讲!李文在青帮内势力深厚,现在我们革命正是要借助青帮的时候,若是杀了李文、青帮势必不能为我们所用了!应兄弟也会为难!”
黄郛脸色一下子变得难看的很,悻悻道:“玩笑而已……英士莫当真!”
为了挽回面子,黄郛急忙道:“不过除了黄金荣外,虞和德似乎也跟刘某人重新联系起来……他手里的商团也是很重要的力量,可不能送入他人之手啊。”
虞和德当初还是陈其美介绍加入的同盟会,在上海关系自是与陈其美最铁。
“洽卿我还是信得过的,只是此人是商人天性,凡事总喜欢留余地。我会去注意的……”
说完,陈其美仿佛没了谈性,只是靠在椅子上玩弄着手中的玉扳指,像是对黄郛,又仿佛是对自己轻声说着:“上海终究还是要在革命者手中才是……”
。。。
第251章 银监会(上)()
第二百五十二章银监会(上)
西元1906年6月28日。佦璩琥尚
这一天上海下着细细小雨,天空阴沉着、灰蒙蒙的,一如这座城市绝大部分人的心情。
一个月前,世界橡胶最大进口国美国政府忽然宣布对橡胶实行了限制消费的政策,不定期禁止橡胶进口。由此政策导致,再加上南洋、南美洲等处橡胶园的橡胶树大多开始成熟产胶,从5月底开始,国际市场上橡胶价格便持续下跌。4月时橡胶价格还是17先令5便士,到了6月10日价格已猛跌到10先令2便士。
橡胶价格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下跌近半,带动起全球橡胶公司的股价下跌。
就在一个星期前,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橡胶股票开始崩盘,再也无法制止,橡胶股票全线溃败,许多公司的股票单天跌幅超过170!
由于东南亚是橡胶的理想种植地,而此地离中国近,又有大量华人华侨分布其间,因此东南亚的橡胶园公司大多喜欢把总部设在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上海,以便融资。至1910年4月时,在东南亚开发橡胶的公司达122家,其中总部设在上海的达40家。一些洋行在门口高挂“代客买卖各种橡皮股份”的牌子,吸引各路人等前来炒作。
这些公司鱼龙混杂,有的已在当地购买了橡胶园,只需等待出胶甚至已经开始出胶;有的刚刚购买土地,树苗还没种下去;也有的根本没去过东南亚,只是在地图上找了几个名字,就开始在上海招股。他们一般都是先取得驻上海的外国银行的支持,然后在报纸上大做广告,极力宣传公司的美好前景,并声称它的股票可以在外国银行按票面价值押借现款,从而不仅赢得上海华商的信任,连在上海的洋人、洋行也大量卷了进来。
洋人不停地把伦敦的市场行情传播到上海:一家公司发行100万英镑的股票,结果一小时即告售罄;一种面值13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145元;另一种面值100元的股票,最高时涨到600元。这类行情极大地刺激了上海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推动上海橡胶股票的疯涨。
在如此利好的刺激下,有些人甚至还没弄清橡胶为何物,就已投身这场股票大潮。当然,这场大潮中的弄潮儿,要数上海的银钱业——钱庄与票号。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正元钱庄陈逸卿、兆康钱庄戴嘉宝、谦余钱庄陆达生。陈逸卿是茂和洋行、新旗昌洋行和外商利华银行的买办,自己开有庆余洋货号、正元钱庄,又在兆康钱庄参股;兆康钱庄的大股东戴嘉宝是德商裕兴洋行的买办。
他们都自诩消息灵通,对伦敦的市场行情先知先觉,前前后后发出庄票600万两,以收购股票。所谓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载有一定金额并由其负责兑现的一种票据,分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付,远期庄票到期付现。
一般而言,讲信用而有实力的钱庄发出的庄票在百姓中接受度很高,甚至可代替现金在市面流通。到19世纪60年代,钱庄同外国在华银行建立了资金融通关系,开始以庄票作抵押,向外国在华银行拆借资金,于是庄票就成了钱庄同外国在华银行建立资金拆借关系的工具。三家钱庄发出庄票达六百万两之巨,负债率已经极高,他们却仍嫌不够,又向有往来的钱庄森源、元丰、会大、协丰、晋大等调剂头寸。
随着伦敦的橡胶危机快速蔓延到了远东上海,当电报带着行情暴跌的消息传来,上海橡胶股票也随之一泻千里。原本价值一千四百两的兰格志股票跌到不到百两。
不过好在虞和德与刘继业在伦敦股市崩盘几乎是同步在上海散步消息,使得外国银行和洋人投资者无法仗着信息优势提前出手,与大部分华商一样成为损失者。
这场股票灾难波及整个上海,囤积可了大量股票的华商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在上海总量达到一亿多银元的橡皮股票中,华商大概占了70的额度,洋商和银行则是30。其中,尤以上海的钱庄损失最惨;陈逸卿损失了四百万银元,戴嘉宝损失二百余万银元,陆达生损失百余万银元。
除了刘继业、三联银行、虞和德,以及与他们几人交好的银行家提前得到了消息撤离之外,全上海绝大部分的钱庄全部被波及其中。
本来刘继业乃至三联集团抛售股票并非是一件秘密,如此大金额的抛售也在前一段时间造成市场的些许下跌,但是绝大部分中国钱庄和列强银行并不认为橡皮股票会在近期内下滑,反而有不少掌柜暗中嘲笑刘继业胆小。
如今,后悔晚矣。
欠下了无法偿还的巨额亏损,又遭遇逼债和挤兑,几个受灾最重的钱庄很快就撑不下去:6月21日,正元、谦余钱庄率先倒闭,23日,兆康、森源钱庄关门,26日,元丰继之;27日,会大等三庄又继之。
而外国银行则趁着这个时间点,开始落井下石般地以欠款不还等理由扬言强行收回拆借给上海银钱业的款项,使本就岌岌可危的上海银钱业雪上加霜,一时间上海的金融市场几乎有崩盘的危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继业与张謇再次来到了上海。
孙多森本欲提前到,只是这场银行危机也波及了北方直隶,因此他只能留在天津忙着协助周学熙收拾残局,一时抽身不得。
在从苏州前往上海的火车上刘继业就已经在近期的申报上了解到近期上海的惨剧;每天都有破产的华商不堪重压要么上吊自杀、要么携款潜逃,留下一屁股债务。
其实三联集团在橡皮市场上发了大财并且全身而退并非机密,有心人都知道,尤其是上海的银钱业大佬和买办。
平常时候的话,大多数人不过是眼红一番,或者说一些怪话之类的。然而在被逼上绝路时,这些买办和掌柜只能落下面子跑来请求如今是财大气粗的三联集团救市。
若是以前的张謇,或许会一时慈悲选择救市;那样的话刘继业设想借用此次危机来整合上海金融界的目标也就会泡汤了。
好在张謇已经提前被刘继业打了预防针,知道想要避免未来再次出现类似橡皮股票危机这样的混乱,就只能忍一时之痛,从现在开始立下制度来遏制钱庄的投机行为。
因此就算是相熟之人相求,张謇也是硬起了心肠。除了少部分钱庄以资产抵押借到了款项,暂时顶住了危机之外,那几个债务实在过重、或者在投机行当中走得太远了的钱庄分文没能借到,最终只能关门歇业。
这样得罪了不少同行,在上海的商界也引起了一小阵非议;也只有张謇凭借他崇高的威望才暂时能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