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钧和官营工厂的一百多个工匠,有了刘范的指导,很快就依据正确的比例,生产出了合格的水泥。生产水泥,会造成工人的健康严重危害。在后时大多数生产水泥的工人,寿命不会超过六十岁。刘范知道这一点,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给工人更高的工资,聊胜于无。
水泥的制作,也成为刘范眼中的重要的秘诀,决不能泄露出去。刘范又下令,让锦衣卫盯紧水泥的生产过程,不能把这么高大上的方法泄露给其他人。当然,水泥成品也可以作为出售的商品,可以以低于夯土建屋成本的价格,卖给商人们,给刘范创收不少。
于是,刘范在凉州高调地展示出了水泥,并用水泥和红砖建起一座房屋,所需时间不过一两天。水泥的横空出世,又吸引了天下人的目光。尽管水泥怎么来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但水泥超优良的性能已经让所有人惊呆了。比起夯土,水泥更加坚固,更加耐用,也能大大缩短修建房屋的时间,节省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眼下,刘范还不能把水泥出售,因为西域还需要更多的水泥。但只依靠官营工厂,依靠刘范自己的力量,生产水泥可能还是不够。于是,刘范将水泥的制法以高价出售给甄家、糜家、苏家和张家这四个凉州最有实力的商家,以及另十家比较有实力同时又比较可靠的商家,让他们代为生产。同时,刘范警告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严防死守,让刺史府派专员去监管,更暗中安插锦衣卫到这十四家商家中,严防水泥制法的泄露。
有了大商人的帮助,又有官营工厂的实力摆在那里,相信水泥的量产势必不会太过困难。另外,除了水泥,建筑所需的红砖,刘范也交由更多的实业商人代工。凉州的商人,财富超过十亿钱的,只有甄家、糜家等两家。超过五亿,有苏双和张士平。超过一亿钱的,有三十七家。至于财富以千万、百万计的,就有超过三百多家。他们这些人,大多数在刘范的商业改革中崛起,从分文未有变成巨富。
第三百三十二章 呕心沥血()
其中的甄家和糜家,更是全东汉最有实力的商人。他们两家都是刘范的亲家,自然刘范会更倚重他们。凉州商人大都是以贸易为主要的创富手段,主要也是在丝绸之路上进行贸易,再辅以实业。还有一大部分商人,则通过兴办实业而致富。而甄家和糜家虽然也在进行贸易和实业,但最主要的商业手段,还是进行食盐的售卖。盐商,自古以来都是最有钱的商人。虽然他们只能拿到一分利,但只是一分利,也能让他们两家在凉州的地位屹立不倒。
除了水泥,刘范给商人们送来的大礼,还不止这些。刘范的西域开发计划的第六点,是在西域修建总长度不下于八千里的各条官道。有了红砖和水泥的刘范,当然不会在修建官道这件事上马马虎虎了。东汉的官道,秦朝的驰道,其实也不过是把土地平整夯实,使之更为平坦一些而已。而刘范计划,使用红砖和水泥来修建这总长度长达八千里的官道。官道最主要的路线,就是从玉门关通往十六个郡的治所,以及连同西域向西的最重要的出口,平西关和定西关。当然,平西关和定西关也使用水泥和红砖建筑。
官道的使命,就是服务于丝绸之路。有了官道,外国的商旅就能更深入地进入西域进行贸易,凉州的商人也能从西域更快速地进入到丝绸之路的西方。
官道的工程量,超过了开发耕地和建设城池。所需的水泥和红砖,更是不计其数,依靠官营工厂那几万人,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完工。所以,刘范没有办法,只好又把水泥和红砖的制法出售给更多的商人,让他们加速西域的开发。但很多商人开设的工厂中缺乏工人,刘范只好让他们去招募流民为工人。
要购买水泥和红砖,刘范的府库又迎来了最为猛烈的大出血。但这还并不是州牧府府库的最后一次大出血。第七点,官府还要带领流民建立起自己的民居。这又是一大笔钱才能解决的事情。所需红砖和水泥的量,仅次于西域二州内官道所需的量。另外,官府还要修建平西关和定西关,工程量也不会小。
凉州的商人们因此又迎来了一次扩展实力的良机,这一次西域开发,大兴土木所带来的利润,远远要比之前刘范进行商业改革的利润要高。但这还不是全部的全部。
因为要进行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开垦耕地,还要运送大量的水泥和建筑材料,就少不了众多的劳动力。人力自然不够,刘范更多的是畜力。刘范在这一方面上,终于不用像修建官道和城池上捉襟见肘。因为刘范的地盘,到处都是适合放牧的草原,如羌地、山丹军马场、巴音布鲁克草原和伊犁。这些草原,给刘范养育了约四十七万匹马、两百三十万头牛、四百九十万头羊,另有骆驼七万头,驴十五万头。其中,有三十二万匹马,是可供军用的战马。
这三十二万匹战马,是刘范的心头肉,是建立起西凉铁骑的基础,决不能有失。所以,除了这些战马,其他能用的畜力,刘范都将之用在西域开发上。那两百三十万牛,刘范只把三十万头留在凉州,其余的两百万头牛,七十万头付以开垦良田,另一百三十万头则用以运输建筑材料,如水泥和红砖等。除此之外,刘范为了激发流民们参加以工代赈的动力,还调动两百万头羊到西域。宰杀羊肉,将羊肉分发给以工代赈中贡献突出的人。
既然要开垦大量的耕地,又要进行屯田,所以刘范下令,让官营工厂和各大商人制造出足够数百万人使用的农具和生活必需品。最为重要的,就是曲辕犁、镰刀等农具。凉州境内没有大型的铁矿,加之西凉军的武器制造需要大量的铁矿石,所以工业从事马钧手里已经没有多少铁矿石了。
现在东汉大多数的铁都产自山东(崤山以东,总是怕你们误解为山东省),主要集中在冀州邯郸、青州、扬州、荆州、益州等地。这些地区还处于朝廷统治之下,而且自从汉武帝死后,汉朝实施严格的盐铁官营。
没有办法,刘范只能做好被朝廷宰一刀的思想准备了。果然,朝廷再接到刘范的信时,整个朝廷都为之疯狂了。所有公卿大臣都意识到,这是个发财的大好时机。铁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朝廷当然有理由出个高价了。刘范对此也并不吃惊。反正他在西域得到足够的财富。
但朝廷这么做,也是太过放肆。于是,刘范又传信朝廷,声明如果朝廷不把铁矿石的价格降低到市价,那他就会把洛阳之盟上答应的两万匹良马换成劣马交给朝廷。朝廷见刘范竟然以战马为要挟,而朝廷又缺乏战马,于是这才消停下来,铁矿石的价格也下降到了略高于市价。
另外,流民要去往西域二州十六郡,就必然要经过安定下来了的凉州。因为黑山军、青州黄巾军、中原黄巾军等,都是由失地农民组成的。所以,流民的数量除了保守估计的五百万,有了这些乱军的加入,可能还会超越六百万。万一那些乱军进入凉州时,看见凉州的繁花似锦,保不齐就会贼心不死。
流民过境,就会给刚刚安定下来的凉州带来严重的治安隐患。这就相当于后世叙利亚难民偷渡欧洲时,其中也参杂着许多*国的*。进入欧洲的*只有那么几个,总不会超过上千人,搅不起风浪。但进入凉州的黄巾军残部,可能有几十万人。
为了应对这个难民危机,刘范做了准备。刘范规定,流民只能走街亭直达玉门关的一条官道,沿途不准下官道,不准停留在官道旁的村庄,不准混进沿途的城池里,更不准劫掠凉州百姓。有违者,就当做黄巾余孽,格杀勿论。
除了禁令,刘范还调离各郡的警察,甚至还调来西凉军三万铁骑,也少不了锦衣卫,专门盯着流民。如果流民中有人意图不轨,他们都有权力先斩后奏。当然,流民大多数人还是可怜的良民。刘范下令,让各郡在官道两侧建立临时的居所,开设施粥铺。
第三百三十三章 查缺补漏()
西域开发计划,刘范写到这,也就不知道还有的可写的了。刘范想,应该已经没有什么再可写的点了。要是再有的话,让田丰、贾诩、卢植、管宁、邴原等五人再商量商量,量他们都是不世出的大才国士,也应该能够补全。再怎么说,这整个西凉、天州、昆州地界上,又不止他刘范一个人在支撑着,他写出了开发计划的大纲,定好了基本路线,也着实够累了,也有好些日子没去陪陪他三个刚刚出世的儿女了,犯不着把所有的活都揽到自己肩膀上。
刘范在这一点上,就比较认同明朝皇帝的做法。明朝洪武帝是个农民出身,而且还生性多疑,又经历了丞相的造反,所以夺得了江山,就一直紧紧地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国家大事,事无巨细,一定让他朱元璋一个人独立处理,其他的大臣只负责听话办事。为此,朱元璋还废除了丞相制度,就是要让其他人绝了把握大权的心。但国家那么大,子民那么多,一天办的事还不知道有多少。仅仅凭借皇帝一人之力,当然是办不好的。
所以,洪武帝朱元璋之后的朱棣,还有以后的皇帝,都设立了内阁制度,让内阁的辅臣们处理国家大事。因为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内阁制度,明朝愣是在皇帝昏庸无道的一百多年来生机勃发,就连万历皇帝不上朝三十多年,明朝还是打败了丰臣秀吉这等枭雄。
可是到了清朝,初期还有比较民主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但很快,权力又被雍正皇帝用军机处锁在了皇帝手里。雍正帝每天处理政务,一天就睡四个时辰。结果雍正帝五十多岁就死了。而雍正帝的继承人乾隆,就和他老子不一样,深谙养生之道,把权力交给和埽约涸蚴谴盘蠛突屎笥紊酵嫠陆希貌蛔栽凇�
刘范就比较向往乾隆帝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