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是光武帝建立的。光武帝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光武帝一家已经距离汉室直系很远了,就像刘备一样。但光武帝为了赢得天下人的支持,在建国时仍然定国号为汉。但实际上,由于光武帝对于汉高祖来说是旁支,算不得最为正统。所以,其实两汉之间是两个差不多不同的朝代,而不是一个朝代。为了保持王朝的稳固和取得正统地位,自然东汉不会选择是汉高祖那一支的宗亲作为皇帝,而必须选择光武帝的直系。久而久之,人们就忘记了汉高祖才是汉的正统。刘范,自然在天下人眼里,不算是正统,称帝自然是不得人心。
贾诩也说道:“而且,称帝势必会引来天下侧目。原本主公因实力强大,就已经为天下人所熟知。但这样一样,主公的竞争对手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主公。所有敌人都将矛头对准主公,主公想要平稳地发展自身实力,也就没有可能。因为主公强大而不低调,就会使天下群雄将主公视为头号大敌,必将蜂拥而上,一同攻击主公。而主公仍需要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来发展自身,修炼内功,不宜过于高调。而称帝,更是为天下群雄所不能忍受之事。天下群雄,最为渴望的就是称帝。但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皇帝必须只有一个。若主公僭越帝位,就会引起所有枭雄的围攻,殊为困难。且皇帝不过只是一介虚名,主公是否当皇帝,对于实际利益而言,并无损伤。所损伤者,不过一介虚名罢了。皇帝这个虚名,正可让其他人抢去,然后主公可以顺讨逆,名正言顺地攻打之,必然是无战不胜。又何以争以虚名而引来仇雠乎?”
刘范这才想起后世之中国的处境。对于后世的中国来说,和平的发现环境,才是最为紧要的。若是轻易和美国开战,则改革开放之成果毁于一旦。中国尚未发展到极点,经济就会被战争所摧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直奉行韬光养晦政策,就算美国百般挑衅,也不曾轻启战端。而刘范未尝不是这样。开战容易休战难,一旦战争开启,西凉刚刚发展起来的经济就会被拖累,久而久之西凉就会一蹶不振。
郭嘉、田丰和贾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刘范分析了称帝之后所带来的后果,这促使刘范下定决心,不再有称帝之想。刘范点点头,说道:“你们三人说得对。眼下我还不能称帝。然而,名不正言不顺,我还是必须有个合适的尊号方可。”
田丰说道:“那主公不如称王。王者,虽不如皇帝那般风光,却也是仅次于皇帝。如果主公称王的话,一方面可以激励西州百姓拥护主公,更可驱使军士们为主公建功立业,封侯拜将。而称王虽然仅次于称帝,但却不是称帝。这样一来,天下人也不会过多地质疑主公。因为主公本来就是冠军侯,距离称王,其间不过隔了一个公爵而已。且主公武功赫赫,当得起称王。最重要的是,就算朝廷将主公从宗谱上除名,但主公身体中仍然流淌着的是汉高祖的血脉,这是朝廷所不能改变的,也是天下人所共为认同的。汉高祖曾在晚年与天下人斩白马盟誓,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讨之。主公是汉室宗亲,若称王,天下人自然不会质疑。”
郭嘉也说道:“再说了,主公手中有三个州,统领着约二百万户人民,如此规模,早已形同一个王国,应该称王。若是主公称公的话,倒是显得多余了。因为本就是冠军侯,距离称公,不过一步之遥。若是主公只称公,就会让朝廷和天下人认为,主公对十军会攻是心生胆怯,所以只敢向前踏出一步,而称公。如此,称公非但能激励人心,还会平白折煞主公之威信,殊为不智。以此观之,称王最合适。”
刘范听了,十分激动。虽然不能称帝,但是称王也是很令人心潮澎湃的。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够称王呢?刘范年纪如此之小,却能做到王位上,也是挺让刘范感到心满意足,甚至是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了。如曹操这等枭雄,到死也不过是魏王,而没有称帝。刘范现在只有三州而称王,刘范都觉得太过超前了。但没有办法,朝廷以全力来攻,如果不称王的话,就会让朝廷所看不起,也会使关西百姓人心不齐只有称王,关西人民才会找到归属感,更对刘范忠心耿耿,对他的统治有认同感。
于是,刘范综合了贾诩、郭嘉和田丰三人的建议之后,决定称王。王号为凉王,建凉王府,因为刘范是在凉地起兵。封刘焉为公,称凉公;封蔡琰为凉王妃,其余妾室并为王妾。同时,刘范也针对朝廷的讨贼檄文,发了一篇檄文,声称朝廷一时昏庸,而将忠臣视为奸佞,所以他要起兵靖难。檄文就称为靖难檄文。刘范本想明着和朝廷对着干,但出于获取大义名分,还是决定改成靖难。这样一来,就不是刘范造反,而是刘范匡扶社稷,匡正朝纲,对他的名声更有利。
第四百一十八章 各方云动()
靖难檄文传到了关东,朝廷得知刘范正式称王后,满朝文武百官,俱是愤愤不平。于是,朝廷就立即启动它的战争机器,开始名正言顺地调动各路大军,一同围剿刘范。
并州晋阳城内,董卓也在做着准备。董卓说道:“此次出兵,实属无奈。若不是苦于朝廷强逼,咱家怎会为汉家卖命?”
李儒说道:“主公,咱们必须要出兵。若不出兵的话,以朝廷如今之兵势强盛,等刘范被消灭之后,第二个遭殃的就是咱们了。但一旦听从朝廷出兵,又会被朝廷趁机削弱。但这也是没有办法,若是在战时大军受损,只能等大军攻入凉州之后,多加抄掠来进行弥补了。”
董卓叹了口气。若不是刘范暗中使并州的粮食减少,人口流失,又让朝廷不准使流民迁入并州,董卓早就有一定的实力抗拒朝廷的调动了。但如今的他,军粮都不够,谈何与朝廷相抗的实力?董卓知道,他如今只得乖乖从命。董卓说道:“既然是无可避免,那咱家就出现!我儿奉先何在!”
吕布站起来,说道:“义父有何吩咐?”
董卓说道:“这次随官军围剿刘范,咱家派你统兵大将,率军五万,三万骑兵,两万步兵,一同前去,绞杀那刘范贼。”
吕布听闻董卓如此器重,竟然让他做统兵大将,十分地高兴,说道:“孩儿领命,定会在大战中为义父重创西凉军!”
董卓要是别的时候听到这句话一定会十分高兴,但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董卓见吕布如此积极,反倒是黑了脸。董卓骂道:“奉先啊奉先,你怎么如此蠢笨!朝廷明摆着就是要让咱家和刘范两虎相食,利用刘范来算计咱家,你偏偏还要奋力攻打西凉军?这不是正好遂了朝廷的心愿吗?你说你是不是蠢笨至极?咱家怎么收了你这个笨蛋作义子?”
吕布被董卓骂得狗血淋头,不敢顶嘴。吕布嗫嚅道:“那义父,孩儿应该如何打才好?”
董卓又破口大骂道:“打什么打?!到了陈仓城下,与西凉军相与,能别打就别打,让西凉军去打官军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要尽力保全咱家的并州狼骑!朝廷敢算计咱家,咱家也要让朝廷吃吃苦头,让他们去面对西凉军就行了,等官军把西凉军打赢了,你就率军去捞点便宜。若是官军败了,也不要理他,一起撤退就是了!另外,凡事要听李儒的建议!”
吕布说道:“喏!孩儿知道了!”于是,吕布率领五万并州军,并带着李儒(化名为李优,因为李儒的字就是文优),以及骁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一同出战。
在益州成都,贾龙也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贾龙看罢讨贼檄文后,欣喜若狂地对手下的文武们说道:“哈哈!我等着这一刻已经太久了!若不是刘范一直屯兵武都,威胁益州安全,我早就封闭汉中,烧断栈道,在蜀地称帝建国了!如今朝廷要讨伐刘范,正好是我所要的!等跟着朝廷将刘范击败,我就可放心地在蜀地称帝了!刘范太过胆小,明明坐拥三州之地,才敢自称为王。若是让我如此,必定称帝,诸位也可成我的开国功臣,如张良、萧何一样荣华富贵!”
听了贾龙的话,底下的文武纷纷赞同。只有别驾张松和新都令法正站了起来,表示了反对。张松说道:“主公此言差矣。刘子楷乃是天下少有的英雄,为天下人所敬仰。若主公诚能与之结盟,则汉中之威胁自然解除,不用一兵一卒。而主公却要兴兵讨伐之,这正是引来刘范对主公的仇视、益州的图谋,诚为下策。以属下之见,不如与之修好,望主公图之。”
法正也站起来,说道:“刘子楷雄才大略,英雄之姿,朝廷未必能立即将之打败以致灭除。而主公轻举妄动,在局势尚未明朗之时,就主动投靠朝廷,攻击刘范。若刘范能打败朝廷,下一个必然是引兵来攻击益州。以属下之见,不如先坐等刘范为官军小败,然后再发兵。此为上策。”
张松和法正两人之言,虽然是良策,但却引起了贾龙的愤怒。贾龙怒道:“刘子楷为十军会攻所逼,怎能取得胜绩?且刘子楷不死,我怎能称帝!我意已决,你二人休得再言!”
张松和法正听了贾龙这句话,就不再出声了。于是,贾龙点起十五万益州军,只留五万军在益州留守。十五万大军尽数派到汉中,以张颌为大将、冷苞、雷铜等位副将。
在弹汗山上,同并州和益州是一样的热闹非凡。自从檀石槐死后,鲜卑就分解成了和连部、轲比能部、步度根部、厥机部、肃加部、蒲头部和弥利部七个较大的部落,弹汗山也无人敢占据。这一次却不同。和连召集了其他六个鲜卑大人,共为大会。和连拿着讨贼檄文,说道:“想必你们也知道了,朝廷要讨伐刘范,派人来通知我们为联军。这可是为我父亲报一箭之仇的最佳时机了,我定要去,你们有谁不去的?”
和连一说完,没人敢说不去。因为檀石槐是鲜卑的灵魂人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