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吟咏初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回来,看到竹鼠碗里已经放了好多,端起竹鼠的碗就跑,竹鼠骂上两声,见抢不回来,只好另找一个碗,重新夹菜。

    正吃得欢实,头上一人挨了一下,张可大怒,一回头发现身后站了好多人,吴老一边挤开吴迪一边骂骂咧咧道:“都是没良心的,有好吃的也不想着点老人。”不尊敬老人可不行,张可赶紧站起来让站着的孙思邈也坐下,竹鼠反应慢点,正准备让座,突然间反应过来了,这抢他座位的黑炭算什么老人家。

    一小锅肉怎么也不够这几个人吃的,等到竹鼠贪婪的喝光最后一口汤之后,吴老摇头晃脑的说道“确实是好东西,味道又好,产量有高,当饭吃也够了,这土豆确实是祥瑞。”孙思邈在一旁点头表示赞同。

    土豆的问题解决了,几人自然是打算去长安了,孙思邈将自己的田七检查过后小心的放在马车上,老道士有个习惯,对于比较重要的东西,一般是要贴身放着的,药材没有办法随身带着,所以要经常检查,每天要看上几遍才放心。

    竹鼠从吃过土豆之后就再也没过来了,在家里呆着不出去,这会不知道要去多久,想到这儿一个十几岁的大小伙子就有些感伤,几个小伙伴仿佛一天时间就变成了乖孩子,吴迪整天守着他爷爷,吴老喜欢听孙子读书,吴迪就念给她听,以往读不下去的书竟再也不觉得烦。

    黑炭倒是跑得很勤,他已经决定不出去了,所以珍惜时间多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儿才是重点,不过玩是不可能了,几个人都不出去,每次都被张可指使着帮忙收拾东西,两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倒也是乐此不疲。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使由早上推到中午,再到黄昏不适合走路,可是行程终归是要来的,第二天再出发的时候,几个人都变的很坚强,张可想象中看到的亲人痛哭送别的场面没有看到,只是黑炭不顾几人的呼喊,一个劲的追着马车跑,直到马车的身影最终消失。

    先到小镇上一趟,这次没有惊动县令,因为孙思邈早就等不及回去试验一下田七,在将土豆种上,现在最等不得时间的反倒是应该最为淡定的老道士了,进小镇的时候是一辆马车,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两辆马车还有一百名士兵,陈明玉送过来了八十名亲兵再加上之前的二十一人,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孙思邈和吴迪师徒二人在一辆马车上,张可和竹鼠分到了另一辆马车,至于剩下的一百多人就只好跑步跟着了,反正因为有孙思邈这个老头在车上,给车夫十个胆子也不该跑的太快了,有时候张可还把竹鼠赶下去和士兵一起跑步,权当是一种锻炼。

    第一天还有士兵不满意张可的做法,不过当张可指挥着特种兵小队将其他的八十个人放翻之后,再也没有人表示不满了,军队的人尊敬的是强者,连强者都默默的接受着训练,他们自然是没有什么话要说。

    张可对于陈明玉送过来的这八十个人还是很满意的,身体素质没的说,至于功夫,张可认为要是手底下的这些特种兵要是没有经过训练的话,一对一都不一定赢,看来老陈是对张可的这支部队下了很大的心思了,虽然只是给了张可一个九品的官职,但是人员方面还是很给力的。

    除了人给的很让张可满意之外,最令张可满意的地方无疑是钱粮这方面了,老刘大度的包揽了这一路上所有的开支,过来的军需官递给了张可足足两个月的钱粮才离开,两个月的标准是按照张可在新兵营的时候的花销算的,路上可用不了这么多,至于张可留下的酒,老刘也将酒钱给张可送过来了,算起来这倒算得上是张可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桶金。

    张可知道自己的时间不是很多,武德六年就要过去了,时间上离玄武门之变,长乐王幼良的叛乱,这些大事越来越近,张可知道一支精锐部队对于那时候的长安意味着什么,早一点形成战斗力,就早一点有说话的本钱,不过遥远的路途正好是一种训练方式。

    等到太阳洒下最后一丝余辉,小路上的鸟儿啾啾的叫着准备回巢,晚间的夜风将树上的一缕黄叶带掉,疲惫的路人终于可以得到休息了赶了一整天的路,行人的心态早就由一开始的感伤离别变成了后来的离家兴奋,再到后来的麻木,尽管张可并不是很满意今天的行军速度,可是不得不停下来休整一下。

    特种兵经历过野外训练,熟练地搭帐篷,生活烧水,剩下的八十个人反应慢一点,但是笨的人不会被老陈看重,这不愣了一会儿之后就开始有摸有样的学了下来,尽管相互之间还没有学会配合,但是好歹也是做出了一定的应对。

    张可对于这八十个人的表现很满意,一个人要是想特训一百个人无疑非常的困难,张可并不打算自己到了长安之后将大把的时间泡在军营中,好在有二十一个人早点接受到了训练,将来可以帮他特训。

    当张可将将训练交给着二十一个人的消息透露出来的时候,这二十一人脸上的笑容让八十个士兵心里面一颤,也不知道怎样的残酷在等着他们,他们不清楚,在张可训练他们的时候,不但有自己的训练方式,还有闲谈的时候张可说出来的训练,无一不是惨无人道的。

第四十四章 扬州的商业() 
张可站在船头看着这个沿河而建的城市,不由得万分感慨,昔日的繁盛似乎依然在重现,所以眼前的破旧更加难以让张可释怀。

    都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眼前的扬州城的落魄让张可微微有些失望,扬州城的开发已经有些年的历史了,最为兴盛的时候,大概要算上隋炀帝的大运河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本来算得上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被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发的话,也就造就了王朝的更迭。

    在历史上人们对于这条运河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在初唐时期,还没有人有那种远见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即使他现在已经逐渐承担起了南北运输的重任,不过一个鼎盛的大隋,由此由盛转衰,也算得上是一种悲哀。

    张可只不过是对着大运河叹息一声,便得到了孙思邈的怒视,老头固执地认为这是一条祸国殃民的运河,中原战乱之起,有看到张可一副惊叹惋惜的样子忍不住训斥两句,张可倒是没有反驳什么,不管有多大的功绩,造成民不聊生的事实就算得上是一种罪恶,更何况隋炀帝并没有多大的功绩,对大唐来说隋炀帝最大的功绩大概是把大好的江山弄坏,便宜了李唐吧。

    张可忽然发现隋炀帝和后来的千古一帝李二很是相似,都是天资聪颖之辈,都有过对高丽的作战,隋炀帝失败了三次,李二也不遑多让,也是三次才打下来,两个人都有对于sd大族的削弱,不同的是一个被sd大族奋起反击,另外一个用各种手段避免了江山的动摇,效果虽然有,但绝对说不上是成功。

    为了赶时间,张可贺岁寺庙商量过后决定从扬州坐船一直到hb然后再经水路赶往长安,虽然短时间内赶路走陆路可能快一点,可是如果是长途跋涉,这个时代的苦况绝对不满足一日千里的要求,走水路日夜兼程反而快上不少。

    张可并没有祥和孙思邈讨论关于这条运河的事情,尽管孙思邈很想知道张可的政治态度,对于一个后来人来说,天下谁爱做说做去吧,只要让自己生活的很好,对于自己来水水的江山都是一样的。

    一百多人的队伍在大运河上是如此的显眼,地方官员的查探询问就没有停过,张可的官职自然不会被放在眼里,不过永州营的信笺还有孙思邈的名声使得地方官员们大开方面之门,一路上算得上是畅通无阻,至于说张可想象的走着走着跳出两个大汉劫道,算是张可低估了这个时代劫匪的智商,没有那个劫匪敢劫一百名士兵。

    张可感受到最为方便的便是眼前的大船,在江边上看不到更大一点的了,虽然看起来像是青楼的楼船,不过没有人在意这些,张可来的时候还为找不到足够乘坐一百人的船发愁呢。

    扬州城的刺史就坐在船上设宴,这个时代的官员实干类型的好是很多,就比如眼前这位,张可来到扬州已经有小半天了,直到晚上才出现,只是和孙思邈吃顿饭就离开,似乎很忙的样子。

    尽管刺史早就说过自己的安排,不过宴席上哪有那么肯定的事,张可只不过随口说了几句关于扬州城发展的定位,便被此时注意到了,没有在和孙思邈嘘寒问暖,而是抓着张可问东问西,希望多掏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

    “您看啊,这扬州城是一个适合商业的城市,有着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提供的条件,扬州城不愁发展不起来,南方的水产,山货可以运往北方,而北方的产物也会往南方运,所以扬州城发展商业是必然的,眼下虽然扬州城刚刚恢复城建,可是小子觉得应该大力发展商业区,还有就是注重沿河经济的发展相比几年之后扬州就会比之前还要繁盛。”

    刺史王兴已经四十多岁了,可是他确定自己以前绝没有听过张可说的道理,从来没有人跟他说过发展商业可以使一个城市更加的兴盛,没错,一个城市却少不了商业,可是在商人的地位排在士农工商做底层的那个阶级的时候,商业就不会被人重视,没看到那些腰缠万贯的商人整天想着混个功绩当个官来摆脱商人身份吗。

    原本对于这个少年所说的只当做是一种少年无知的言语,然而后来听到的却让他对于张可的话不得不认真思考,扬州城的文化底蕴到底是少一些,没有长安城的厚重,长安可以举手投足之间牵动着整个大唐,这是扬州拍马也赶不上的,但是扬州城也有长安所没有的优势,比如说之前提到的交通,再有就是商业氛围。

    您也知道,这南方物产丰富,像是丝绸大米等等这些东西在北方极其受欢迎,但是运输却是阻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