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位,别的不说,单说万历末年虽然有萨尔浒之败,但国库充实,只要君臣用命不需要数年就可荡平辽东建奴之祸,还天下太平。
但那东林党林沽名钓誉,根本不念及国家之艰难,强行要求取消商赋,如此国库空虚,不但没有钱力招兵买马平定辽东建奴之祸,没有钱力救济地方天灾人祸,而且还大量裁减驿卒。
而到思宗之际,国库空虚,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如此方强征三饷,饮鸩止渴,此一夫陕北作乱,竟成天下大寇。
追根溯源,就是那些东林党人沽名钓誉,取消商赋,就是太过民粹啊。”
钱邦岂过去与东林党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听再次提起东林党之祸,汗流浃背,跪在地上连连称是。
杨轩长叹道:“各位爱卿,大家都知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情常常事与愿违。
朕已经将以民为本作为立国之根本国策,也有民重君轻的思想,但大家还是需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民重君轻难上加难。
朕思索再三,任馔所虑不无道理,中华民国名号虽好,但与事实不符,反而助长社会民粹,如此反而不好。
实事求是,国号中华帝国,以以民为本,实事求是,依法治国,汉人优先为国策,如此方方上上之选啊。”
众人见状,纷纷口头称是。
国号之后为年号,以过去每个皇帝称帝以后都搞出一个年号,有的时候一个皇帝还有两个,三个年号,如此非常难记。
前世主角虽然理科出生,但也酷爱文史,虽然如此,若别人提起那个皇帝年号,来回换算,不但难以推出具体你安好,而且往往出错。
作为当代人,当然比较推崇公历年号,但这毕竟以耶稣诞生年月为起点,如果简单照抄,当然不妥。
最能够代表中华文明的当属两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孔子。
若以古代圣贤开元,当以皇帝,孔子优先,若非二人不足以开元。
黄帝出生年月,称帝年月难以考证,虽然民国时期搞出一个黄帝年号,但还是颇为不可取。
孔子则不同,历史记载非常完善,决定以孔子诞生年月开始纪元,孔子出生的公元前551年则记为孔诞元年,现在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则为孔诞2202年。
年号之后,为都城,考虑到前世首都争议,决定先将武昌作为行在,在哪之后再行决定。
封王后朱淑颍为皇后,王妃马凤玉、刘莲儿为嫔妃,长子杨文为辅国公,次子杨武为镇国公。
在那之后,副都监军陈计长出列,上奏第一本文,那就是如何善待明室宗亲。
杨轩最初不以为意,按照自己估计,大概就像民国那样,颁布一个大明宗室优待条例,对大明主要宗亲封侯就可以了,谁料到古代居然有二王三恪的说法。
自从汉朝以来,中国讲究以礼治国,非常看重各种政治伦理,自尧舜禹以来,各个朝代为了彰显本朝正宗,无不加封前朝王室宗亲,如此方有二王三恪的说法。
最正统的二王三恪,也就是要封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宾客)。
如历史上曹丕称帝之后,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封蜀汉后主刘婵为安乐公。
唐朝建立以后,封恭帝杨侑为酅国公,行隋正朔,车骑服色,一依旧章,以北周后裔介国公。
明太祖封元皇孙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
。。。。。
杨轩思索再三,决定效法古代朝廷,封永历帝朱由榔为内江公,允许其其封地奉明正朔和服色,建明宗庙以奉明祀,每年拨2千元银币以作为其俸禄。
下令寻找崇祯帝的后人,若还健在的则封以为侯爵,每年赐予一千元银币俸禄。
封鲁监国朱以海为鲁侯,富顺王长子朱平檙为富顺侯,以安定大明宗室。
第290章 草创新朝()
在确定国号,分封前朝之后,就是建立百官属司,委任重要大臣,建立新的朝代。
就像朱元璋称帝之前先称吴国公、吴王一样,在东征之初杨轩就在成都建立百官属司,委任官员,自认为这次改朝换代,不过将旧有的百官属司扩大而已。
谁知道完全不是这样,更不是大家所想象那样。
或者大家受清宫剧影响非常之大,在清宫剧中皇帝大权在握,一言九鼎,朝中所有大臣完全凭借自己喜好,赏罚完全出自上意。
如果真的如同鞑子皇帝这样当皇帝,不要说皇帝,就是现代一家中小企业也不行,如此可以看出大家被满清鞑子与清宫剧荼毒之深。
大明完全与鞑子朝廷不同,在大明流行廷推,就像大明内阁辅臣多由朝廷三品以上官员推举,然后皇帝在根据廷推结果进行任命(前几年中央为了发扬民主,要求主要官员任命除了上级任命之外,另外一种就是推举)。
朝廷重臣任命,如果意见相佐,也是大臣廷推决定,皇帝最后任命而已。
在明朝崇祯年间,有一个大臣因为皇帝中旨进入内阁而为其他大臣所侧目。
如此看来,在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民主,就像这些官员选拔、委任就是民主一种反应。
但这种民主弊端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容易拉帮结派,容易形成官僚集团,而没有其他势力进行监督。
见自己正式委任官员受阻之后,杨轩内心感叹不已,看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最好发展方向是君主立宪。
如果满清不是异族所建王朝,如果不是满清残暴不仁,君主立宪应该可以与传统政治体制,现代政治体制有机契合。
正如前面所说,朝廷官员主要通过廷推产生,那么很多协助皇帝的官员就不这样,完全依靠中旨决定。
既然如此,杨轩就非常乐意采用现代先进的政治体制。
其实当日作为蜀王在成(都就曾经建立百官属司,现在只是将过去地方政权扩编为国家政权而已,再加上又有前世政治体制为参考,所有一切显得得心应手。
最主要的百官属司主要包括:
设立归皇帝直接掌控的枢密院,取代明朝的御马监与大都督府,如同前世的的军事委员会,或者西方国安会一般,襄助处理军国大师。
以参军长吴养狐、副都监军陈计长为左右枢密使,官衔从一品,李定国、赵荣贵、贺珍、袁宗第、陈怀西为枢密院参事,以协助处理军务,官衔正二品。
枢密院下辖参谋司、军政司、后勤司、情报司等,平日分署办公,遇有大事由左右枢密使秉持皇命主持有关工作。
设立参谋司,如同现代的总参,负责作战参谋,战略规划、军队训练等,袁宗第为总管,王祥、秦翼明襄助有关事务。
设立军政司,代替明朝兵部下面的武选清吏司职方清吏司,如同现代的总政,负责武将选用任免,委任任馔为司长。
后勤司,由兵部尚书兼任,主要负责各个兵工作坊管理,负责后勤粮食补给等工作。
情报司,代替明朝的东厂西厂,如同现代的国家安全总局,秦翼民为司长,负责情报工作。
设立独立的政务司,代替明朝的司礼监,如同当代书记处下面的秘书处,顾炎武为司长,王夫之等人为参事,襄助处理政务。
设立独立的总务司,代替明朝神宫监、印绶监,如同现代的办公厅主任,负责前殿事务、印绶保管与往来奏折诏令传递,任命张琅为总务司正司长。
设立独立的侍从司,职责与兵仗局、御用监,负责宫廷侍卫、出行警戒,牛大勇、马万年分任侍从司正副司长,如同现代的中央警卫团。
设立独立的设立内务司,如明朝内宫监、内宫监等,负责后宫事务,协助皇后管理宫廷事务,任命永历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天寿为副司长。(本来准备完全废除太监制度,宫内选用健妇作为杂役,但众人多番劝诫,有的更拿宋朝为例,在宋朝宫中也就3,4百个太监,更无太监擅权的事情发生。)
若像太平天国那样宫中完全充作健妇,自己成为万花从中一点绿,也不甚好。
如此思虑再三,决定暂时保留太监制度,只不过太监人数大幅度削减,例如侍从皇帝太监降为50人,侍从皇后太监降为10人,侍从嫔妃皇子太监降为六人)。
通过建立枢密院与独立的政务司、内务司、总务司等衙署,在皇权方面实现军政分离,避免未来出现权臣影响皇权。
除此之外,由于太监只负责内务司有关工作,政务司、总务司等工作完全由朝中大臣担任,这样也杜绝历朝历代的太监之祸。
在决定内朝之后,外朝就非常简单了,那就是废除明朝内阁制,恢复历朝历代丞相制。
设立丞相府,如同现代的国务院,以吴兆元为左丞相,正一品,殷承榨为右丞相,从一品,袁彭年、杨畏知为正四品丞相府参议。
命为任赵荣贵为兵部尚书
范邝为财部尚书
陶汝鼐吏部尚书
欧阳直为礼部尚书
宋士慧为工部尚书
周堪赓为民部尚书,
陈怀西为交通部尚书
……,正二品。
(与现代国防部不同,现代国防部主要负责外事活动,而改革之后兵部主要军队后勤、粮草供应)
保留明朝督察院制度,委任钱邦芑等人为左右都御史,正三品,掌管官吏督察事务,计划在未来将其改为上议院,或者西方所说的参议院。
保留明朝六科制度,委任金堡等人为都给事中,在未来改为民选的下议院,或者常说的众议院。
……。。
如同现代国务院有国务院常务会议,党中央有*****会议一样,由枢密使、左右丞相、监察院与政务司司长一道组成常委会,督察院左右都御史列席,决定所有军国大事。
按照过去千里不封侯为原则,在汉地不分封公侯伯爵位,以保障财政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