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乎之前严衡在严家族人里那个愚笨而又可恶的印象从来不存在一样。
两口大锅被放在了大榕树下,一头肥猪也被买了回来,正被按在案板上嗷嗷叫着。
妇女们已经开始不停地往大桶里加烧得滚烫的水,男丁们则不停地把家里成捆的柴都拿了出来。
小孩则三五成群地围在肥猪旁边,大一点的孩子则积极地把家里的桌凳往这边搬。
严衡和三位严家长辈则坐在自己屋里的院子里喝茶,此时的他已俨然成了整个严氏宗族的头面人物,只说着如何重修祠堂的事。
没人敢对严衡同三位严家长辈一样坐在那里而提出质疑,毕竟这所有的银子都是严衡出的。
而且如今严衡又是县案首,还是长房中最年长的孙辈,虽说他父亲是长房次子,但有秀才功名在,也就无碍了。
“衡哥儿,阖家大小,远近亲友都到齐了,你看看,何时开席,何时议事为好?”
说话的是四房里一位兼职木匠活的堂兄,年已过三旬,但在严衡面前丝毫没有堂兄的架子,甚至有些卑躬屈膝,这主要是严衡已经说过要花钱找族里的木匠修祠堂,所以这位堂兄便在严衡面前殷勤了些。
第七十二章 小严嵩的义举()
严衡手垂在两膝之间,挺直着胸膛,除了白净的脸庞和无须的下颌暴露了他的年龄以外,气度却已然显得持重而又沉稳。
这位想揽下修缮祠堂里的木工活的堂兄严延河明显是有些畏惧严衡的,说完后就站在那里不敢动,手也不知道往哪儿放。
微风吹来,严衡眯了眯眼,站起身来,四处扫视了一眼后才告诉严延河:“半个时辰开宴,吃饱饭后再议事,烦请堂兄再通知一下。”
严延河如得了圣旨一般,急急忙忙地去了。
而这时候,严衡又把小严嵩叫了来,悄悄在他耳边嘱咐几句,让他亲自去把五房的寡妇七奶奶请来,还有二房的瘸子五弟。
这是两位被宗族边缘化的可怜人,如今让小严嵩去,自然是因为小严嵩已经有了个天下第一大孝子的名声,如今再让他把孝顺的品德再做实些,也好继续刷一刷他的名望。
等到小严嵩扶着步履蹒跚的七奶奶和牵着一瘸一拐的五弟回到严衡面前时,整个族里的人都惊动了,不由得都站了起来,谁也没想到年仅五岁的小严嵩竟然想到把这两个可怜人也请来。
七奶奶因为是寡妇而被嫌弃,瘸子五弟是因为父母去世的早饿的不行而偷吃了祭品而触犯了族规所以被嫌弃。
事实上,也不是族里人真的嫌弃他们,而是这两人无依无靠也没有任何劳动能力,各门各户又都只能养活自家,因而怕他们拖累自家,而以各种理由选择远离他们。
但作为同姓族人,并非真的是冷血动物,都有帮助一下他们的想法,但都盼着别人先走出一步,也怕自己先帮了,以后就多了一个累赘而摆脱不了。
如今小严嵩将这两位可怜人请来,自然是瞬间让族人都有些无地自容起来,也都感慨小严嵩不愧是天下第一孝顺的孩子,品德就是不错。
尤其是在严延河这个三十多岁的大哥哥都没想到把这两个孤苦无依的族人请来的情况下,更加让族人认为小严嵩未来出息不浅。
三爷爷更是激动地眼泪都流了下来,他是严氏宗族里最年长的,经历过五房同爨的兴旺发达日子,也每每感叹当年族里关系之和睦互助,子孙之勤奋上进,也最痛心如今族里人嫌贫爱富,自私自利;
如今见小严嵩能做出如此义举,自然是大为感动:“严准啊,你有两个好儿子啊!”
老爹严准也很感动,请几个落魄的族人吃饭也花不了多少钱,再说自己也不过是个吃闲饭的,花的都是严衡的钱,如今小严嵩如此做好事自然让他这做父亲的感到高兴。
伯父严决也喟然一叹,指着只在一旁努力瞅那棵树上麻雀多的严志庆,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训道:“看看你严嵩小哥哥,跟人家学学!”
小严嵩从未体验过这种被族里的叔叔伯伯猛夸的快乐,他不由得笑了起来,露出缺牙巴的小嘴,跑到严衡面前挥着小手儿说七奶奶家好困难,没有米没有肉,还是瘸子五弟好可怜,连枯草根子都拿来吃。
严衡点了点头,也夸赞小严嵩很棒,并同意他把带来的糕点都送给七奶奶和瘸子五弟的决定。
婶娘李氏自告奋勇地当起了此次家宴的总厨,在一边切肉下锅煮的同时就一边悄悄把切好的新鲜猪肉往自家里搬,其他族人见此,也要这样干,但婶娘李氏却又不让她们这样干,还一边叫骂着这些族人不知好歹,带嘴吃就是了,还带手拿。
甚至,这婶娘李氏还来严准和严衡这里邀功告状,三爷爷严骐素来是讨厌婶娘李氏的,哼了一声也不理她,伯父严决素来是个没脾气的,也不好说自己婆娘。
老爹严准再是秀才相公,也不可能教训自己嫂子。
严衡也是一样,只能微微一笑,好言把自己婶娘劝了回去,当然婶娘李氏之所以肯不再烦严衡,是因为严衡偷偷塞给了她一个五钱的银锞子。
半个时辰过后,在婶娘李氏与厨房里帮忙做饭的其他族中壮妇的吵吵闹闹中,家宴总算做好了。
二十多张大桌子,八十多张长凳已经摆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两百多口严家族人也已按年龄长幼和辈分高低坐好。
严衡看了一下,虽然族人都眼巴巴都瞅着桌上的肉,但也还是知道规矩,在老爹严准和伯父以及三爷爷等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动筷之前,都还能做到保持静默,吞咽口水而不先动筷子夹肉送自己碗里。
但待他们吃下第一口后,便听见满座的碗筷响,还有扯凳子拉桌子的,有因为争一块肉吵闹起来的,有直接拿手抓起一块排骨就抱着啃的。
等到日落西山,黄昏临近时,绚烂的霞光下,便只看见杯盘狼藉,满地的碎骨头,狗和鸡鸭都聚拢了过来,而吃饱喝足的族人们则腆着肚子聚拢在大榕树下听严衡讲话。
严衡前世便习惯了在人群面前做讲课,因而如今虽只有十二岁,也并不胆怯,将重修祠堂的好处说了一番,并且表示未来还要在祠堂建立家学,为严氏子弟和亲友子弟提供入学之处,另外还会整修水利,开垦山地等等。
族人们自然是大声叫好,他们也知道严衡所说的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重修祠堂可以更好的祭祀祖先,建立家学也能让自家孩子有免费读书的机会,修水利自然更有利于耕种,只是开垦山地,族人们倒是不以为然,当然严衡要花钱去开垦,他们也是没有意见的。
但是,这些族人不知道的是,严衡真正最在意的就是能有多少山地可以开垦。
严衡现在手上还有好几千两银子,做些族里的公益事务也花不了多少,还能剩下很多,但他并不想放在地窖里,懂些经济学的他知道钱赚来了得迅速变成其他可以升值的产品。
但在这个时代,没有银行也没有基金,连钱庄都没有出现,严衡只能同其他商贾一样赚了钱后只能买房购地。
只要人口还在增加,土地就会升值,当然严衡并不想只是就这么简单地成为大地主。
第七十三章 自家成了大地主家庭()
从严衡赎回自己家的百多亩田地开始,他便一直在想如何让自家田地变出财富来,总不能人田地一直就这么荒着。
严衡考虑过直接租佃出去收租子,但他并没有精力去寻找佃户,而且靠租子获利并不丰厚。
严衡更想做一种新的尝试,他想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的方式去经营自己的土地。
他通过欧阳进联系到了西洋番,并得知现在已经有马铃薯这种所谓的高产类食物开始出现在大明。
同其他穿越一样,严衡并不想放任这种食物自然传播和推广,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加快它的推广速度。
马铃薯虽只是一种淀粉类食品,但因为产量高且对土地肥力要求低而在十八世纪以后得到大幅度推广。
甚至也有人说这个舶来品为某个王朝的延续两百多年国祚做出了极大贡献。
当然严衡推广它也不是要让它为大明续命,严衡也不确定土豆能不能真的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寿命。
他现在想推广马铃薯种植主要还是因为它的生产成本低,而且还可以衍生出诸多美食,荒年时还能作为主食。
严衡承认在这个时代,人们或许还没有认识到马铃薯的利用价值。
但他相信自己文曲书斋的推广能力,再加上这种食物的保质期也很长,储存条件也要求不高,严衡不愁到时候没办法销售出去。
这就是严衡为何要开垦荒地的原因,他要利用最少的劳动付出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出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
严衡现在需要许多农民来完成自己这一计划,而能一次性大量招到自耕农的途径自然得是自己的宗族。
每家一匹布,每个小孩一银叶子地发了下去,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贵莫忘族人恩,严衡的礼物让族人们很满意,也都说严衡一家不忘本。
严衡也把自己要族人开垦山地的目的说了出来,目的自然是他要购买这些开垦出来的山地。
族人听后还当严衡一家发了财想买地又不好兼并族里人的田地而做出这样的决定,在赞叹严衡一家不倚势仗贵欺压族里人的同时都表示愿意把自家的山地都低价卖给严衡。
对于族人而言,山地就是味同鸡肋的地产,不能产粮食,但是却要为它交上一份税,如今若是抵银卖给严衡一家反而更好。
严衡对此自然是乐意的,忙就表示愿意收购族人多余的山地。
如此一来,本来要商议重修祠堂的族会却变成了严衡收购七里村山地的现场。
族人们不敢说严衡是读腐了书的书呆子,只说严衡这是造福乡里,明着买地实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