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每个人连烤三天肉,又不是科举,而是前线将士,分成三部,为了避免幽州以及塞外联军,发动攻击,一天一部举行,才连举行了三天。
说起来,李忱说他不知道为何长安兴起中秋烤肉习惯,那真是该打,会有这样得习惯兴起,其实都跟他有关。
首先,要烤肉得有肉吧。现代社会是物质供应不缺乏,买份肉来烤,十再不算什么,可是古代,一年到头难得见几回荤腥,想烤肉?一人能了不起分到一、两块不说,烤过这一次,今年就别想在见荤腥了。
能烤肉,说明肉类供应充分。哪来得肉呢?就是鸡肉、鸭肉。李忱在原先党项人居住的地方,推广家禽也放饲养,当然在大唐不会忘记了。鸡长得快,一年就可以杀了。
这让农家趋之若骛,只要几枚鸡蛋,一两年下来,就可以养出一窝鸡,还不用怎么管,了不起拿些米糠喂。如果是大灾年,人没得吃,土都吃了,不要说米糠。
可现在还好,大唐还没那么惨。故而民间大量饲养起鸡、鸭。这也导致了肉类供应增加。
不单说鸡、鸭了,别忘了还有海鱼。海鱼肉多刺少,也很适合拿来烤,李忱推广大唐海洋渔业发展,如今日渐成效。每年渔获量都在增长。咸鱼、烟熏鱼,不断上市。
加上鸡、鸭,长得快,即便劝农判官推广饲养鸡、鸭得时间不长,已经让大唐许多地方得百姓,吃起肉来,不会像以前那样紧迫。
也就如此,才有中秋烤肉兴起得基础,从某方面来说,这是大唐百姓进步富裕得象征。不过,就短期来说,能烤肉得还是一些比较宽裕得家庭,一般终日劳苦得百姓,即便能吃,也舍不得。烤一次肉,日后还是会像以前那般,得苦上很多天。
不过,这是暂时得。随着饲养鸡、鸭的人增加,还有新加入的党项人,未来,肉只会更多。毕竟这时代,实在不缺空地。
士兵在享受最后得晚餐,军官们在开会讨论,开作战会议,马上就要开战了,这战该如何打。李忱授权给石雄,让石雄全权作主。石雄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仿佛回到熟悉得战场,又给他新的生机一般,不过大多数人对此都无甚反应。
他们不知道,石雄出发前,病得快死了,只觉得老将军老当益壮。然后纷纷在猜测,今天是不是要宣布开战了。这战会怎么打?会继续拖延吗?
接着,石雄给了他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战还能这样打。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四章 军议()
大量的罐头食品,是大唐国力进步得一个证明。有肉吃才有力气,才能耕种、才能做事。尤其在古代,不像现代人体力活做的少,大部分还是卖力气得居多,吃肉尤其重要。
营养好,才长得高壮。为什么日本人平均个子不高,因为他们实在没什么可以吃得。为什么清末,中国人普遍矮小。据统计,清末,中国人均粮食,大概是历史上最低得。
西洋人天生长得高大?抱歉,那是你的错觉。其实他们欧洲人以前也矮小。比较高大得是德意志人,当时得黑森林一带,他们是比较高大些,英法两国,其时也比较矮小。
是因为后来发现美州,马铃薯引进,马铃薯量多,又拿去喂牲口,肉类比较多,还有牛奶,营养跟上了,才慢慢高大起来。没看见,年轻人身高普遍比老一辈高吗?
就是因为年轻人营养好,父母那一辈,他们也没什么可吃得。年轻人营养好,平均身高都超过父辈。
虽然唐人不矮,没这个问题,但是肉吃多了,也会比较有力气。这是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吃了肉,相对消耗粮食就会比较少一些。养鸡、鸭,也不废什么功夫,算是多些肉了。等于粮食得增加。可以养活更多人,或者说,等于收入得大幅提升。
吃肉啦。,一个个士兵,揭开陶罐,里面是一块块腌渍好的鱼、鸡、鸭肉,虽然罐头肉可以保存很久,不过腌渍过后,可以保存更久,不管哪各年代,保存都是个问题,尤其是这交通不方便得年代,保存久一些,损耗才不会那么高。
这腌渍,还不是普通腌渍,就看到士兵把一块块肉,直接放到往火烤,两下肉熟,就可以吃了。烤好得肉很烫,看他直吐舌头得样子就知道,过他还是舍不得吐出来,只得一小口一小口吃下去。
因为这肉,是用香料腌渍过得,可以直接烤,也很美味。为什么奢侈得要用香料腌渍。首先说,这样可以当作是盐渍,也可以保存比较久。其次,味道也比较好。
用香料很奢侈?确实很奢侈,大唐本土不产香料,都是南洋进口。以前大唐食物其实少用这些调味料,因为胡人引进才逐步使用的。
虽然因为距离南洋比较近,没有像欧洲人那样,胡椒等价于黄金。不过,被这些胡商转了一道手,价格就上去了。这些香料被大量运用要等到宋代以后了,宋代海贸发达,大量人跑,才把价格压了下去。在唐代,李忱大力提倡下,香料才因海贸兴盛,价格降了许多。不然,李忱之前也就是会提供些腌渍鱼。
大唐如今海贸有多兴盛?如今得大唐,一年有一千五百艘船下水,其中五百艘还是大船,跑海得海船。不是那种运河里面得漕船。李忱开通了直航之路,丰厚的利润吸引了非常多的人加入。
每年航海学校毕业得,马上就有商家挥舞着契约,高薪签他们加入船队。尤其是测量士。有他们,在海上便可以用比较精准的航路前进,不用再向以前一样,靠经验。
海贸兴盛,使得商税大幅增加。大唐这些年商税的持续增加,也跟这有关。有什么关系呢?是商税,还不是关税,关税是另计得。
大唐海运兴盛,跟商税有何关系?首先说就业好了,海船需要水手,航海学校毕业得,都是高等人才,低阶得手水,都是来自于捕渔。
除了提供商船和海军,合适得水手,渔业发展,还促使唐代海洋技术得进步。比方说,李忱有担心,东行船队找不到黑潮。其实那根本是因为不了解才胡思乱想。渔民早就发现了黑潮,冷暖流交会处,渔产资源最丰富了,加上海水颜色不同,黑潮早就被发现了。
大量渔船船员,因为有经验,被商船雇用。商船水手虽然比较辛苦,可是收入好,很多人涌入这一行,造成捕鱼产业兴盛。因为盐产量大增,捕鱼有利可图,还非常有利,加上充沛劳动力,不兴盛都难。
捕渔业兴盛,捕来的鱼怎么办,当然要快速处理,不管是烟熏、盐渍,都要人手,这种事情可以聘用女人,许多妇女都来兼职,赚点收入。促成沿海一带,百姓收入增加不少。这又带起了一大批得产业,比方说制陶厂。比方说制冰厂。最大的影响是纺织厂,现在已经出现那种模仿皇家纺织厂,大量利用水力,带动织布机的大型纺织厂出现。
此外,运输商人,他们把盐运来,运走腌渍好得鱼,运到其他地方销售。商人不会空手回来,他们从那边把当地特产运输回来。一来一往,商税就增加了。
除了大工厂,连带得,一些地方产业也因此兴盛起来,比方说制作罐头,需要陶罐,地方陶罐厂建立了。商人运来盐、香料,带走罐头。这还是基本得,还有稍带买走一些当地土特产。或者反过来,冲着当地土特产,运各种罐头去销售的。
还不只如此,百姓收入增加,以及新兴产业吸引了很大的劳动力,人口聚集。连带着各种需求也旺盛,更刺激了商业发展。粮食、布疋,各种消费品,都增加了,又更进一步刺激各种商贸发达,生产增加。一切都往好的方向进发。
这些变化,让人摸不着头脑,除了李忱心里约略明白,其他几个宰相都搞不清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商税这样改,收入增加,百姓也好过,抱怨得没多少。
反而各地官府反应上来,都说治下一片大好,会越来越好。目前还只是一些先行者,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跟进了。
估计,还没有到达饱和阶段,未来会有更多人加入。这也是李忱急于开始探索美洲得原因,要趁着这股东风,把大唐商业发展提升到一个高度。
不过,李忱也有些担心。首先担心商人势利大增,会影响安定。不要说不可能。汉萨同盟知道吧,怎么建立得。不是有那个商人,或是一群商人有亦是去建立。
而是因为鱼跟大唐情况有些相同,因为捕鲱鱼。欧美国家人,惯吃海鱼,其中近海得鲱鱼因为产量大,是主要食品。汉萨同盟起源于一个很粗糙得名字,在哥特兰岛观光德国人同乡会。,简单易懂是不是。
他们当然不是去观光,是去买鲱鱼的。当时此地有大量的鲱鱼群。有多少呢,多到可以用手抓,多到连船都动不了的程度。
鲱鱼群带起了产业链,需要大量的盐去腌渍,还需要大量的木桶去装,腌好要去卖,跟大唐商人一样,他们不空手。使得当地聚集了相当多地方的商品,又被运去别的地方贩卖。这是汉萨同盟的起源。
李忱不由得担心,大唐商人会不会也这样。固然对当时欧洲国家、社会,汉萨同盟很有帮助,可是对如今大唐来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李忱开始搜寻一些社会学家。怎样较社会学家?李忱是把这些人定义成,观察社会现象的科学家,或者叫他们大唐社会医生。希望透过他们的眼睛,观察大唐社会百态,为大唐发展把脉。
他不知道这些担心会不会成为现实,也许只是他多想了。又或者发生他不知道的变化。他是皇帝,不可能时刻关注这些事情,像黑潮的发现,他就不知道。
所以需要一些,专门研究、观察的人,去帮他关注大唐发展。在有可能出现问题前,提出警告。这是很严肃,很重要的事情。虽然很多砖家叫兽都只会危言耸听。只是,万一哪天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