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四海顾不上擦汗,“啪”的一声伸手抽了自己一个大嘴巴:“小的有眼无珠!不识贵人!二位上差赶紧请坐!来人!置办酒席!食材要最上等的!”

    两名锦衣卫在凉亭的石凳上坐下,四处打量一番后,说话的那名年轻校尉轻叹道:“某一直听人说江南盐商豪富,没想到咱这北地的盐商也是不可小觑啊!赵员外宅子可是花费不小啊!某二人要是指望朝廷薪资,怕是数十辈也置办不起啊!啧啧!”

    赵四海未敢落座,拿着茶壶给两人倒上茶水,陪笑道:“两位上差说笑了!小的就是个土财主,哪比得上您二位身份荣耀啊?待二位酒足饭饱,小的自有土产呈上!”

    那名校尉赞道:“赵员外知情识趣!也不愧的我二人挑中了你!某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第三千户所小旗李亮,这位兄弟是校尉赵安。某二人奉命来找你赵员外,是有桩食盐的生意与你商谈!”

    这时几名婢女陆续将酒菜端上摆在凉亭的石桌上,李亮二人在铜盆中净手入席,拿起筷子毫不客气的开始大吃起来。

    赵四海立在一旁,琢磨着李亮的话。

    锦衣卫怎么做起生意来了?难道是探知自己的老底,以此威胁插手自家盐事,侵吞自己的家产不成?

    李亮抬头看着赵四海,嘴里嚼着一块酱牛肉,含含糊糊的道:“赵员外,你怎的不坐?莫要客气吗!到这里就跟自家一样!”

    那个叫赵安的校尉埋头大吃,看都不看赵四海一眼。

    赵四海苦笑着坐在一张石凳上,开口道:“小的刚用过饭,二位上差慢慢享用!乡下没啥好饭食,二位多多担待!二位上差怎地不喝酒?”

    李亮放下筷子,咽下口中一块排骨,端起茶水喝了一口道:“好茶!甚是解渴!”

    赵四海暗自鄙夷:上等碧螺春啊!你们锦衣卫怎地如此粗俗?好像八辈子没吃过饭一样!

    他还以为锦衣卫日常都是锦衣玉食,吃用挑剔之辈。岂不知锦衣卫下级军官以及校尉,平时也是靠薪资养家糊口,哪里有机会整天大鱼大肉的享用。尤其经过骆养性的卫内整风,原先懈怠散漫的卫内风气依然彻底改观。一些仗着自家数代锦衣卫出身,在卫中关系盘根错节,互相勾连,对骆养性的整风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以为不过是上峰一时兴起,做样子给皇帝看的老资格军校,被骆养性当成了靶子,在警告几次后仍不悔改的,直接除名。敢于为其说情,或者与其有故而怀恨在心,借公事之名滥用权力败坏锦衣卫名声的,全部除名后逮入北镇抚司诏狱,不久就病死狱中。

    经过这番铁血整治,锦衣卫上下才知道,指挥使大人是动真格的了。谁要还是不长眼,那只能叫自寻死路了。

    崇祯又自内帑中下拨二十万两银子给锦衣卫,自骆养性一下,所有人员薪资翻倍,由南镇抚司派员监督,按月发放到每人手中。双管齐下之后,锦衣卫风气焕然一新。

    李亮开口道:“赵员外,某知道你的盐路来自两淮盐场,自官府拿到盐引再去盐场买盐分销,期间层层盘剥分成,再加上路途所耗,你每斤盐的本钱应在两钱以上了,对不对?”

    赵四海拱手苦笑:“上差所言不差!小的到手后,每斤合银两钱四分,且还是大粒苦盐,味道极差。但百姓每顿饭都不能缺盐,故还能卖的动。”

    李亮盯着他,缓缓开口道:“那若是有一种白如雪、细如面粉,运送路途很短,不用盐引,要多少有多少,价格不到百文的食盐给你,赵员外,你可有兴趣发卖?!”

第111章 盐利() 
景春楼前,李有金听到赵四海的问话后,赶忙拽着他的衣袖,往人少处移了移,四下打量后,低声回道:“赵兄家中也有人登门?”

    赵四海听他得话音,便知李有金定是遇到了与自家差不多的情形。于是便大致把当日之事叙说一遍,只是隐去了许多没面子的细节。

    李有金叹道:“小弟和兄长差不多情形,锦衣卫早把我家底细探查明白,甚至连小弟与涞水县六峰山占山的刘二来往密切一事也查了出来!扬言小弟要是不来与会,就要派大兵剿了刘二,再给我按上通匪之名抄家灭族啊!”

    赵四海疑惑的道:“要我说啊,来就来了,要真如那些人所言,这是好事啊!如此好盐,有人送上门来,省却无数花费,价钱又低,咱们就算照现在的价来贩卖,那利岂不是更厚?”

    李有金摇头道:“兄长你就没想想?真要如此,官府岂能干休?这等同从朝廷手中抢钱啊!就算真是好盐,可我等一旦购入分销,朝廷要是派兵稽查,那可是祸事不小!”

    赵四海思衬一会,觉得李有金说的确有道理。

    原先他们要先从官府购买盐引,朝廷就已经拿到一块利。然后派人去两淮盐场按引拿盐,又要拿出规利钱打点各路关系。之后用漕船运回北地,一路上各种关卡,官兵胥吏盘剥都要花钱。林林总总算下来,打点花费的银钱比买盐所用的高出太多。

    这都是多年来形成的惯例,谁都无法改变。盐引上给的盐实在太少,所以盐商们都会从盐户手中多买一些,夹带回来售卖,以赚取更多利润。

    他们不知道的是,盐户们卖给他们私盐后收取的利润,会被官员胥吏抽走大部分,然后进入个人腰包。

    为什么盐引上的盐给的少呢?就是因为若是官盐多了,那些借机中饱私囊的人就少了利润。这些人勾结一起,上下串通,故意使得官盐减少,然后通过私下售卖给盐商们赚取巨额利润,以致朝廷到手的盐税收入急剧减少。

    这种事属于公开的秘密,锦衣卫略微一查便查的清清楚楚。崇祯搞出晒盐之后,若还是按照原先的盐引制的话,盐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还是被新旧蛀虫瓜分,内帑和国库依旧只得到小利。

    崇祯本想废除盐引制,将盐从生产到售卖全部收归国有。虽然不可避免的有人从中贪墨,但账目明晰,派员定期查询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利润还是归入国库和内帑中。

    但废除盐引必会动了利益集团的奶酪。这个集团所涉及的人员无数,上至阁老重臣,下至胥吏曹丁,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在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当下,暂且隐忍是最佳选择。

    但崇祯不甘心本属于自己的利润被这些人瓜分掉,苦思良久,才想出这么一个釜底抽薪之计………用质优价廉的晒盐,通过北地的盐商分销,将两淮以及四川的食盐逐步挤出北方市场。等将来国内局势平稳后,再进一步向南发展,直到彻底占领整个大明的食盐市场。

    崇祯大致算过一笔账,按照历史上的数据来看,目前大明总人口在一亿两千万左右。此时的人每年吃盐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有很多资料证明,成年人每年大约需盐十五斤左右。

    这个数目要是和老弱妇孺中和一下,取个较低的数值,每人每年食盐五斤,人口按一亿来算,那每年全大明的用盐量就在五亿斤上下。

    据锦衣卫提供的数据看,大明长江以北食盐价格大大高于江南等地,现在京畿附近每斤盐价已经达到七钱左右,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势头。

    崇祯计划用低成本的海盐大量上市,冲击质次价高的两淮盐,并且取消按人头配给的旧有盐制。只要市场有需求,就加大供给,要多少卖多少。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以官方的名义制订律令,他不想再生波折。

    晒盐的成本因为盐田数量的增加,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按照崇祯制订的价格,这次食盐招商,卖给盐贩子们的价格定在了八十文一斤。这还是在因为实在缺钱的情况下,崇祯狠了狠心抬高了低价的原因,原本他想每斤五十文的,毕竟百姓困苦,从这种基本生活物资上赚取他们的血汗钱,崇祯于心不忍。

    等到数年之后,内忧外患平息,崇祯会把食盐价格大大降低,减轻百姓的基本生存压力和负担。

    八十文的价格,按照目前江北地区大约四千万人的食盐量计算的话,每年到手的银钱数量就是个天文数字。刨除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单单盐利就足以支撑朝廷的所有费用。

    算了一笔账之后,崇祯才明白了江南盐商为何如此的豪富,有人修建一座园林就要耗费几百万两的银子。盐的利润实在是太丰厚了,丰厚到只要有人想去虎口夺食,就算你是皇帝,这些人也会联合起来跟你拼命的地步。

    崇祯暗自想到,盐的利润如此之高,那些穿越者们为何要费尽心思的造肥皂香水来赚钱呢?那些东西并不是必需品,而盐是每个人必须要用的。穿越文中,不管是穿越到皇帝还是平民身上,最后手中大都掌握着强劲的武力。既然有了武力,直接从盐上得利不就行了,干嘛费尽周折,惹来无数读者的非议去造肥皂呢?难道是一众穿越大佬们不屑这点小利吗?

    崇祯之所以用锦衣卫出面给这次盐商大会背书,为的就是让盐商们知道背后的靠山是谁。锦衣卫现在的名声足以压制各种不服,被动了奶酪的文官们也拿他们没办法。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任何人对他们都没有管辖权,弹劾也没有任何作用。要是搞的过分彻底得罪了锦衣卫的大佬,保不准哪天会被北镇抚司抓到贪腐的把柄,直接逮入诏狱。一旦进了诏狱,除了皇帝,谁都救不了自己。

    崇祯虽不喜这种特权制度,但乱世之中也是没办法,只能采取强硬手段曲线发财,其中的弊端等形势稳定后再去改革好了。

    午时左右,等到所有通知到的盐商集齐,巩凡物一身白衣出场,自我介绍是闲人一个,因机缘巧合偶得制盐之法,所以制得好盐,今日欲与各位共同发财。因为每个到场的盐商们都听登门的锦衣卫讲过,所以巩凡物开诚布公的将此次集会的目的讲明,然后酒宴开始。巩凡物开始每桌敬酒,他身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