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承畴的言语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必须有完整的计划。关宁军上下如铁板一块,分化哪有那么容易。

    “臣于陕北剿贼时,广宁副总兵吴某曾于臣帐下听令近两年;其人英姿挺拔、遇敌战时往往率先冲阵,极为勇猛;臣尝探其心意,观其言行,其颇有忠君报效之心,且其人好名之心甚重。现圣上既有神来之笔,将吴家父子移镇蓟州,隔绝祖、吴,使之交通不便,臣便欲从吴家着手,致两家心生龃龉;此策尚需圣上以名利诱之,如何取舍臣恭请圣断!”

    历史上的吴三桂即便是在大明江山摇摇欲坠之际也并无降清之意。

    崇祯十五年,祖大寿在困守锦州一年后粮尽而降,吴三桂时任广宁总兵,提督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外甥吴三桂,吴三桂直接回信拒绝。其最后在皇帝自尽殉国、内外交迫下被迫降清,其实也属无奈之举,但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朱由检对吴三桂的态度就如对洪承畴一样,虽然心理上感到不舒服,但理智却告诉他,二人都是大明有数的英才,只是在命运的车轮驱动下,最后都落的一身骂名。

    洪承畴的策略不能说不可行,但难度相当大,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朱由检也知道,若是连洪承畴这种牛人都没有好办法,那其他人也就那样了。

    “洪卿尽管放手施为便好,尽人事听天命,是何结局且看着吧!名利人皆爱之,只要有功于社稷者,朕不吝升赏,位极人臣,甚至侯伯之位亦不是不可!洪卿谨记!”

    朱由检慨然道。

第240章 父子() 
洪承畴自是明白皇帝的话中之意,正值壮年的他当然也是不甘心一辈子蹉跎于疆臣之位,朝堂之上位列朝班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皇帝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不光是可以用厚爵升赏吴家,只要他能将辽东之事办的漂亮,内阁之中肯定会有他的位子。

    “洪卿,若是此次宁锦一事办妥,朕欲于明年开春之后举大军攻伐建州,到时以你为统兵之帅,卿意如何?”

    洪承畴施礼领旨后,朱由检接着开口问道。

    “攻伐建州?此是圣上之意还是本兵之建言?圣上意欲动用何处之兵?员数多少?此战以何为目的?”

    洪承畴有些意外的问道。

    朱由检将对卢象升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末了道:“自去岁洪卿等平定流贼后,各路官军已是休养多时,今年内再予以整合操训,兵强马壮之下,应足以对抗建州奴贼。只要再攻灭建州,大明内忧外患既消除大半,此后数年内朝廷便以与民生息、改善民生为主,只要卿等与朕同心协力、共谋奋进,不出十年,卿将会看到一个国富民强之崭新大明!”

    洪承畴并不为皇帝的慷慨激昂所动,他迟疑一会后开口道:“既是圣意已决,臣自当遵从;只是臣曾闻建奴兵甲强悍,更兼有数万靼虏铁骑助阵,其势不容小觑;明年之战须得有万全之策,否则稍有不慎怕是有损朝廷之威啊!此非臣惧敌之言,实是臣由衷之心声也!”

    按照洪承畴的本意,在他接任蓟辽总督之后,不管是对宁锦集团还是对建州女真,都应以孙承宗当年采用的策略为主体,步步为营、稳步进取,分阶段实施不同的方法,逐步分化和蚕食这两个割据政权;利用朝廷财政日渐宽裕的优势,争取五至十年内把两大武装集团的势力彻底削弱,之后再聚集重兵予以雷霆一击,彻底消除这两个威胁大明多年的肘腋之患。

    但朱由检突然提出明年就要解决辽东边患,这让洪承畴有点措手不及的感觉。

    “圣上还是心急了。某与卢建斗、孙白谷等人,统帅数万官军,耗时近十年时间方才将流贼绞杀殆尽;这得亏流贼大部皆为未经正规操训之农户,其兵刃甲胄皆远逊于官军的缘故。若是对上兵甲犀利之建奴与靼虏,战果恐难预料啊!”

    朱由检清楚洪承畴心内所想,知道他对官军的战力心存疑虑,生怕率兵出关后大败而回,导致一世英名尽毁。

    但朱由检更加清楚建奴的战力。经过关宁军或有心或无意的渲染,建奴的战斗力被虚夸了不少,其实建奴并没有后世之人想象中那样骁勇善战,所谓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纯粹是自我吹嘘而已。

    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就是个明证。

    浑河血战不仅仅只有3000浙兵,还有10000白杆兵,这两支军队都是来救援沈阳的。

    但浙兵和白杆兵没到沈阳前便起了内杠,两军先是械斗,打出火气后浙兵甚至拿火炮轰击白杆兵,白杆兵驻地旁边的民房都被轰倒不少。他们在内斗时沈阳已经被后金军队攻破了,得知救援对象没了两军开始撤退,在撤退的路上被八旗军追上。

    八旗军先是攻打白杆兵,然后浙兵围观不救,装备简陋的1万川军步兵给予八旗军大量杀伤,先是红巴甲喇军被白杆兵大败,努尔哈赤的后军增援后也数次被川军击退。八旗军参领西佛先、佐领席尔泰、格朗和三千八旗兵被杀。

    川军本来千里赶来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后勤没有保障又孤立无援,面对八旗的连续进攻才败下阵来,要是白杆兵和八旗军一样多又有骑兵相助的话后金军根本赢不了。

    白杆兵被灭后八旗军再次集中力量打3000浙兵。由于戚继光已去世多年,天启元年的浙兵从数量和战斗力上已是大不如前。即使如此,浑河血战时戚家军还是绽放了最后的余晖。

    在后金军队已经攻下沈阳时,3000浙兵在平原地带面对数万八旗军的进攻奋勇抵抗,一开始八旗军根本无法攻破浙兵的防御,还是等到浙兵火药耗尽后用白刃战将浙兵打垮的。此战虽然浙兵惨败,战后几乎无人生存,但用3000步兵面对十几倍后金军在平原地带战斗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要是白杆兵和浙兵不内杠尽快赶到沈阳,有沈阳城做后盾不担心补给的话八旗根本打不赢的。

    “洪卿之虑朕自是心中有数,明年出兵之前提是建立在宁锦之事得到有效解决上;每年数百万之辽饷犹如无底黑洞,将大明百姓缴纳之税赋尽数吸入,使得太仓无法拿出更多钱粮用于救济于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之百姓,朕每每思及便觉无法忍耐!此事亦是朕之初步打算,并未形成最后决议,洪卿且先于私下谋划明年之战事,到时根据实际情况再做打算;此事万不可使他人知晓!攻伐辽东目前只有本兵与两位侍郎、宣大卢卿、陕西孙卿、漕督陈卿知晓,内阁诸人朕亦未告知,洪卿切记!”

    留下洪承畴用过午膳之后,朱由检亲自送这位名臣出了大殿。

    蓟州镇位于京师东北方两百里处,是距离京师最为接近的一个镇。所以,蓟州镇既要担负抵御外侮、拱卫京师的功能,又要起到震慑叛贼,维护朝纲的作用。这双重作用,使得蓟州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的边防重镇,所以在兵力上也是超过一般的重镇。

    名将戚继光曾于万年年间在此镇守长达十六年之久,期间整饬边备、花费大量钱粮修缮长城,使得蓟州镇数十年内平安无事。

    蓟镇总兵府位于迁西县西面三屯营镇的中心位置,是由戚继光在建设三屯营城的同时修建的。

    总兵府前门外达通衢,两侧各有次门,门前有高大影壁。

    府前东西两侧各有桓表,其间为广场,场中可容千马。次门内,有车候厢房和钲鼓亭台。入仪门,有甬道直通大堂。堂列五楹,衡高台广,台下可容数千人。大堂后有层楼,楼后为牙舍。

    大堂之左为一般官吏居住之地,牙舍之右为图书府,其前斋有亭池,斋右为习射之区。整个镇府雄伟壮观,装饰华丽。

    总兵府后面的牙舍内,年过四旬的蓟镇总兵吴襄正在与次子吴三桂闲谈。

    “父亲大人,依照现下的情形看,我吴家已是很难再去到关外之地,从上次移镇一事已是看出,朝廷对我祖、吴两家不满与防范之意日重,后续还不知有何章程对付我等;儿打算过几日回一趟锦州,将娘亲及其他家眷接到关内,不使双亲家眷长久分离,不知父亲大人意下如何?”

    一身白色直身便服的吴三桂刚满二十五岁,外形俊朗、英姿挺拔;自崇祯八年奉调率部入关参战近两年后,于崇祯十年三月回返蓟州镇。

    身穿紫色圆领长袖绸缎直身的吴襄皮肤白净,眉目清秀,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位统兵过万的大将,更像是一名儒雅的书生。

    “我儿入关参战两载,眼界倒是开阔了不少;你且说说,从何处看出圣上以及朝廷打算对付我祖、吴两家?”

    吴襄笑眯眯的看着爱子,眼神里满是掩饰不住的赞赏之意。

第241章 劝说() 
“儿入关近两载,期间与许多总兵大将有过交往,也曾与洪帅帐下幕僚沈公来往数次,闻其畅叙朝堂大事,皆是儿于关外所不能知。沈公尝言,其随大督洪公剿贼多年,眼见贼越剿越多,局势已日见糜烂,官军粮饷无以为继,士卒已升厌战之心;其私下与洪公闲谈时,俱对大明江山社稷心忧日甚,对朝堂重臣甚感失望;岂知自崇祯八年始,今上忽展雄姿、励精图治,采用霹雳手段收盐利、除奸商、惩异己、练强兵、任贤臣、赏饿兵,自此官军将卒上下一心、齐心用命,于短短两载之内,便将已成燎原之势之贼众绞杀殆尽。原本朝廷官军大部孱弱,其中最强者莫过于我宁锦大军,此为朝廷所倚者!余者虽是手握强兵,但却身怀异心,朝廷莫能制;但观今日,陕西秦军、河北天雄军、京师勇卫营、京营、宣大、延绥边兵,皆为天下强军也,我宁锦之兵已非朝廷倚仗也!如此情形之下,我宁锦此前之为,今上及重臣孰可忍之?”

    神态冷静的吴三桂侃侃而谈,吴襄边听边手捋胡须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之意。

    吴三桂性喜交游,在陕北跟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