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想法有点极端了,随着明军逐步在剿贼的战争中占据优势,朱由检也对官军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最终这个想法被他抛在了脑后。

第247章 条陈() 
在接受了已被擢为山海关总兵的原勇卫营副总兵张奎、山海关副总兵黄震等主要将领的参见后,洪承畴与张奎等人简短面谈过一番,便带着沈世玉和一众亲兵加入到长长马队的中军,出关踏上了辽西走廊。

    “总制,吴家这是怎地开了窍了?居然派了如此多马队随洪督师出关,朝廷就不怕吴家主力出关,与祖家聚在一起兴风作浪?”

    恭送洪承畴离去后回到关城箭楼上的黄震不解的问道。

    “圣上神机妙算,大名鼎鼎的洪亨九岂是如此好相与的?这里面道道多了,咱就别瞎琢磨了!老黄,照督师的分派,过几日你带关内的工匠去沙后所,把那边的兵营好生扩建一番,争取今年内完工,工匠所需粮饷朝廷很快就会运来。某琢磨着圣上莫不是要对建州用兵不成?要不然怎地突然要扩建兵营?沙后所可是离宁远、锦州近的很!啧啧!果真要是对建州开战,那可是咱立功的大好机会啊!到时说啥咱也要上阵参战,说不定能讨个爵位传给后代子孙!”

    张奎手捋颌下粗髯忍不住浮想联翩。

    沙后所位于山海关和宁远之间,东边靠海,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堡垒,目前驻扎了五百名兵卒,由山海关一名千总带队驻守。

    按照洪承畴的吩咐,山海关要尽快扩建沙后所兵营,新的兵营至少要容纳三万人上下,并且要在崇祯十一年三月前完工。储存粮草辎重的仓房也要按三万人以上准备,建成后兵部自会安排专人将军资送达,至于为何扩建兵营,洪承畴并没有多说。

    不得不说张奎的嗅觉很是敏锐,洪承畴下令扩建沙后所兵营,就是为来年可能对建州发起的进攻做准备,到时沙后所将成为大明官军出关后的一个中转站。

    明年若真的与建州开展,十几万大军加上至少十万以上的民夫,近三十万的人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涌到锦州前线,那样锦州根本承受不住,必须分批次将大军调往前线。

    在洪承畴的计划中,就算明年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沙后所扩建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征讨建州是早晚的事,事先做足准备才是正道。

    扩建完成后他会请旨调兵,将关内数万大军调至沙后所兵营,向锦州的祖大寿施压,逼迫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再分批次将锦州军回调,把关内明军前移至松山一带,逐步削弱辽西集团的实力。

    洪承畴出关前送回的密奏送达京城时,朱由检正在乾清宫内翻看孙传庭以及陈奇瑜两位重臣对于明年建州攻略的条陈。

    孙传庭在奏本中首先对皇帝于京城赏赐其宅邸一事谢恩,并对皇帝遣人将其全家由代州迁往京师表达了无比的感激之情,他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很快就会回到京师任职了,并且最少是尚书以上这样的正一品职位。

    对于明年可能发生的战事,孙传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在奏本中提出的建议与洪承畴不谋而合:假途伐虢。借重兵云集锦州一线之际,以武力为威慑,彻底瓦解辽西集团的势力,把辽饷这个无底洞堵死,以使得朝廷能有更多的钱粮投入到改善民生上来。

    在陕西的孙传庭早闻警迅,对于建州从今春开始的对蒙古各部的吞并征伐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他认为如果坐视建奴持续扩张下去,其若其扩展顺利的话,下一步其兵锋很可能指向宣大、延绥等边镇,朝廷为了应对这种非常可能出现的局面,将不得不对这几处边镇投入巨大的物资和人员。长此以往,怕是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辽西集团,大明终将会被边事拖垮。

    与其千日防贼,不如趁其未成势之前给与重创。

    孙传庭认为,各路官军多年来与流贼奋勇搏杀,积累了丰富的战阵经验。加上粮饷充足、甲胄齐全,火器兵刃的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管将官还是士卒都是士气高涨,经过今年的充分修整后,明年的出关之战即使不会大胜,但大败亦是绝无可能。

    孙传庭在奏本中明确提到,建虏虽然彪悍善战,但人口太少、各种物资匮乏这两点正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而大明幅员辽阔,兵源物资充裕,就算官军整体战力比建虏稍低,但通过大规模会战,双方互损之下,建州根本经不起这种巨大的消耗。

    朱由检知道他的想法,那就是用人命换人命,反正大明有的是人,哪怕十个换一个也能把建虏那点可怜的人口耗尽。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这些名臣眼中,当兵拿饷就要有随时阵亡的准备,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何况还有高额的烧埋银可拿。

    其实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几乎每个普通士卒也觉得,自己既然拿着朝廷给的钱粮,那为皇帝送命是应该的。而作为后世穿越而来,对生命有着异常尊重的朱由检,内心深处对这种看法有点接受不了。

    至于谁作为出关大军的统帅,心高气傲的孙传庭并未提出明确的人选,只说一切恭请圣断。

    在孙传庭的眼中,不管是洪承畴、杨嗣昌还是卢象升,甚至于远在江淮的陈奇瑜,这几人虽然都是才具出众之辈,但并不比自己高明。

    洪承畴老辣但太过圆滑谨慎,驭下不够严厉;杨嗣昌虽长于布局,却短于临阵决断,战阵经验相对欠缺;卢象升忠直勇猛,但仁心过重,缺乏战略眼光,率偏师奇袭当可发挥其优势;陈奇瑜虽智谋深远,但容易自满轻敌,当年的车厢峡一役便是明证。

    朱由检对孙传庭有心作为全军统帅一事当然是心知肚明,这也让他感到十分的为难。

    从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上讲,孙传庭确实不逊于洪承畴等人,甚至可以说略微胜出一些,但孙传庭最大的缺点就是资历不如洪承畴深厚。在这个历来讲究论资排辈的世代,倘若自己下旨让其作为主帅领军出战,那洪承畴等人的心里会非常不满。若是能打出一场大胜还好说,如果战事处于僵持或是惨胜,那孙传庭就会面临各种弹劾与攻击,对他的政治前途十分不利。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检想亲征的理由之一。

    自己成为全军统帅后,把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陈奇瑜这些名臣全都带上,组建一个重量级的智囊团,排名不分先后,战前会商都聚在一起公开讨论,这样就基本避免了这些牛人之间的相互敌视、扯后腿的举动,就算战事进展的不顺利,或者最终并没有取得大胜,朝中大臣也无人敢将矛头针对自己这个主帅。

    到时再说吧,实在不行自己就率军出一次关。虽然答应了卢象升不再亲征,但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嘛。老卢率军出塞奇袭,自己就不用怕被这位忠臣当面斥责了,顶多再见面时自己向他陪个不是,保证不再有下一次就行。

    把孙传庭的条陈搁到一边后,朱由检拿起了陈奇瑜的奏本翻看起来。

第248章 方略() 
陈奇瑜在凤阳巡抚兼漕运总督的任上已近两年,期间除却正常职司以外,还多了项督管流贼战俘疏浚运河淤塞河段的任务。

    经过近两年高强度的劳作,当初的五万战俘因病或者意外先后已经有五千余人死亡,死掉的这些人都被草草掩埋,连个墓碑也没有。

    战俘们共清淤三百余里河段,大部分集中在运河淮安段,使得原本淤塞严重的这段河道变得通畅无比,几百料的大船也能畅行无阻,不再用人工拉纤。

    从河中清出的淤泥作为肥料,全都被运到运河两岸的田地中肥田。

    这些田地是朝廷从河南迁移过来的灾民们新开垦出来的。来自南阳府和汝阳府诸多州县的上百万灾民,在当地官吏的组织管理下,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便在运河两岸的荒地中开出了十多万顷连片的新田。

    朱由检曾下旨,迁移过来的灾民按人头每人给与十亩口分田,这些田地是免租赋的;除却口分田之外,每家另外新垦田地皆按十二缴纳租赋,此举使得灾民们的开荒的热情高涨。

    为了让灾民们渡过荒年,陈奇瑜奉旨每隔三十里修建一处大型粮仓,截留百万石漕粮储存起来,然后将每人每日所需粮米、食盐、干菜发放到灾民手中,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体力能支撑每天的劳作。

    幸运的是北地连年的大旱尚未波及到江南一带,浙江、湖广、南直隶的粮食产量未收到大的影响,漕粮征收还算顺利,这些大型粮仓并未空置,灾民们的口粮供应有了保证。

    陈奇瑜现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安置新迁灾民、协调他们与当地官府百姓产生的矛盾上面,更多的担负起了凤阳巡抚的民事职责。他将河道清淤和漕运职事,分别交给了衙门中的工部主事和户部兼兑官来操办;自己则带着两名本家兄弟以及一众亲随,往来巡视灾民屯垦的有关事宜,以便安定灾民之心,防止因百姓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民乱事件。

    陈奇瑜对漕运职事根本不感兴趣。他知道漕运衙门离开他也会照常运转,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惹眼的功劳。而今上更看重的是灾民安置是否妥当,只要在这件事上做出一番政绩,那很容易能吸引到皇帝的关注和欣赏。

    过百万的灾民迁移是个浩大而繁重的工程。虽然朱由检也自內帑拨出巨款用于灾民的安置费用,但具体到每一件事情上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规划和组织,包括勘察地形、合理修建住所、根据荒地安排多少人为一村落等等繁杂琐碎的工作。

    此次迁移灾民虽然众多,但安置的算是比较合理,并未出现大的疏漏,这主要得益于与灾民随迁而来的河南地方官吏的协助,而朝廷派出的巡察御史以及大量锦衣卫的监督也是功不可没。

    没错,不光河南几个府州县的灾民远迁,那些地方官吏们也大都跟随前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