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八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驾到!”

    等殿内的高官们站稳身形之后,随着王承恩的高声唱喏,一身衮冕的朱由检自殿后转出,大步登上御阶,转身坐在了龙床上。

    随着教坊司的鼓乐齐鸣,殿内殿外百官纷纷跪倒在地,口呼万岁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

    “诸臣工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随着王承恩的呼喝声,殿内却是鸦雀无声,并无人出列奏事。

    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一条规矩,大朝会只是一种庄重肃穆的礼仪,用以彰显皇帝的威严以及朝廷的气度,并不是用来商议国事的地方。

    大明的大朝会制度都是依着皇帝的性情而再三修改的,朱由检穿越过来时正值内外交困之际,所以从未举行过这种大场合的见面会、

    直到今日时局彻底稳定住之后,朱由检才在温体仁等人的劝谏下举行了这场大朝参。

    “退朝!”

    “恭送我皇!”

    随着王承恩的喊声以及百官们的称颂声,朱由检起身下了御阶回到了后殿。

    文武官员躬身目送皇帝走后,这才相继转身退出了皇极殿。

    一场规模盛大的朝会就这样结束了,没有资格进殿的中下级官员们,甚至连皇帝什么模样都没看见,但也只能随着人群出宫而去。

    而内阁首辅温体仁以、孙传庭、陈奇瑜、侯恂、范景文等四位新晋大学士,都察院临时主持院务的右都御使施邦曜、兵部尚书杨嗣昌及两位侍郎、司农寺左右少卿等重要部司主官则是奉命留了下来。

    皇帝有旨,留下的众臣齐聚乾清宫昭仁殿,开始新一年第一次国事会商。

    “启奏圣上,崇祯十年一整年,我大明各方面之状况比之从前都有了较大变化,无论是北地各省灾民安置还是江南税赋上缴,均有较好之改观。太仓去岁入库银钱物资总计约值四百万两,而因流民拓田开荒已是初见成效,受灾各省府州县下拨赈灾钱粮物资数量也是大大减少。现在北地各地方官府正全面展开打井筑渠、兴修水利之工程,以使朝廷之施政能惠及更多百姓,督察院以及亲军亦是大量进驻各地方,对其间是否有贪贿怠政之举进行严格查访。如此多策并举之下,若无大规模天灾生发,预计今年各方面应能比去岁更佳!臣以为,此全赖我皇英明神武、睿智果决之下方能有此建树,长此以往,盛世大明将在不远之时日重现!臣为我皇贺!为大明贺!”

    随着重臣们相继起身高声颂贺施礼,首辅温体仁结束了对去年的简单总结,以及对新一年的展望,昭仁殿中的气氛变得庄重起来。

第379章 修改() 
“诸位爱卿平身!适才温卿所言之状况确实令朕欣慰不已。现下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大明正在朝着一个更好之方向大步前进!而今日之所以能有此成就,皆赖诸卿以及全体官吏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之结果!新的一年还望诸卿戒骄戒躁,以更强之使命感、责任感作为动力,以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为目标,勤勉职事,勇于担当,早日将我大明建成民富国强之国度,使我汉家文明之光照亮此世界之每一处角落!诸卿,努力吧!”

    朱由检本想做一番让人血脉偾张的慷慨陈词,但毕竟前世身份的局限性摆在那里,脑子里缺乏相应的词汇,情感表达上也是乏善可陈,所以只能勉勉强强的发表了一通感言,心下却是尴尬不已。

    “臣等谨遵圣喻!”

    站立着的群臣却是个个表情沉肃,之后异常郑重地齐声应诺施礼,以示将皇帝的嘱托记在了心中。

    虽然朱由检觉得自己讲的不好,但在群臣的感知中,这番话已经是很能鼓舞人心了。

    大明历代皇帝从未有人用如此方式对群臣发表过这样的演讲,也从未有人说出过群臣们应该具有的使命和担当,更无人提及过要将汉家的文明照亮世界。

    虽然他们并不知道世界的概念,但并不妨碍他们能够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而且这句话听上去让人振奋不已。

    “崇祯十年已成过去,而新的一年最为重要之事当属两件:一为关外与建虏之会战,二仍为屯田安民之事;此两项一内一外,事关社稷江山之安危,故此须置于首要位置,诸卿可围绕此两件大事建言献策,统筹布局、全盘谋划,以使其早日功成!下面先由杨卿开始吧!”

    待群臣纷纷坐定,朱由检为今天的会商定下了调子,并点名兵部尚书杨嗣昌率先发言。

    “臣遵旨!”

    风度翩翩的杨嗣昌起身向朱由检行礼之后,来到御座前数步之外站定,左手自袖中摸出一份题本后双手展开,清咳一声后开始了讲说。

    “启奏圣上,臣等与关外会战一事已是屡次会商,现会战方略已大体成型。臣等以为,此次战事我军应采取以逸待劳、尽量拖长战事时间为基本策略,不与建虏正面决战,而是诱敌深入,迫其战线拉长至宁远镇前后,寻机以优势兵力聚歼小股建虏,积小胜为大胜,待其师老兵疲之际以精锐官军摧之!”

    杨嗣昌简单明了的将兵部的战略计划说出之后,停住话语静待朱由检的询问以及其他人的质疑。

    “兵部此策缘由何来?卿且细说一二!”

    朱由检对于杨嗣昌的发言颇感意外。

    对于即将展开的关外战事,他曾经数次召集过相关人等参与会商,而整个战役正面决战,两翼突袭、速战速决的主基调已经订下,没想到兵部居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动。

    在朱由检的设想中,以勇卫营车营为前锋,余下的人马与京营作为主力由正面推进,秦军居左、川兵居右,于义州锦州之间的开阔地带展开阵型,正面硬杠女真八旗以及蒙古骑兵和汉军旗,以明军占据优势的火器给建虏造成重大杀伤,随后根据战场态势再决定余下的战术。

    按照后世的普遍观点来看,建虏的战斗力并没有宣传中那样强大,依据明军现有的装备水平以及高昂的士气来看,就算无法正面击败建虏,也不会有历史上松锦大战中的溃败发生。

    他就是想以人命换人命,消耗掉建虏的有生力量,然后在其得知两个老巢都被偷袭而士气大沮的情形下,全军压上突击,争取一战将其彻底打残。

    这个作战计划已经在相关人员得到普遍认可,兵部也经常与那些统兵大将密切沟通,以研究制订相应的战术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启奏圣上,臣等之所以改变原先之策略,也是经过全面思考过后方才做出的修改,经再三确认后,臣等以为此策最佳!”

    杨嗣昌语气坚定的回禀道。

    “本兵之意,莫非是担心官军非建虏正面之敌,万一败阵便会气沮溃阵不成?”

    还未等朱由检接话,下坐的孙传庭率先将问题抛了出来,并且正好与朱由检的疑问相同。

    “夫战者、未虑胜先虑败,孙学士之疑确为其一也!启奏圣上,现下大明官军虽精锐云集于关外及京畿一带,但恕臣直言,我军大部俱未曾与建虏正面交锋过,对其阵型战法极为陌生。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我军此番既欲剿灭抑或重创建虏,那么知己知彼方为上策,而若想如此,须得与之多次交锋方能知之,否则胜负难料也!”

    面对陈奇瑜的发问,杨嗣昌神色坦然的承认,这确实是兵部改变战略的一个原因。

    现在的大明几乎已经爬到了泥潭的顶部,只要再一发力,就会从深达十余丈的大坑中彻底脱身,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一次发力都要慎之又慎,否则很可能功亏一篑。

    一旦大军与建虏正面对决失败,后果将不堪想象,这是谁都承受不起的罪责,真要那样的话,等待兵部几位堂官的唯一下场只有斩首弃市。

    勇卫营已经几度与建虏正面交锋,但几场战斗都是在地势极为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的,最后虽然都获胜,但自身伤亡也是不小。

    这从侧面反应了建虏的战斗力确实十分强悍,远非境内流贼所能比拟的。

    秦军虽然也是精锐之师,但若是正面与建虏相抗,胜负也是两说着,川军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正面大规模的会战,一旦两翼被敌突破,那正面的主力将会遭受到侧击,结果不言而喻。

    无论是勇卫营还是京营、秦军、川军,这都是大明仅有的精锐官军,若这些队伍遭受灭顶之灾,那刚刚好转的局面将会重新迅速恶化下来,到时候说不定山海关外的领土也将易手,建虏的兵锋会直抵关外,京师也会面临一日数惊的状况,人心惶惶之下,任何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斟酌再三之后,兵部终于对原先的方略做了修正,选择了这个最为稳妥的作战方案上呈皇帝。

    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稳为主,尽量避免与建虏野战。

    兵部的方略是,自锦州向南直到宁远,在这条路线上的每个堡城都布置重兵防御,充分发挥火器的优势,固守堡城,然后在有把握的情况下重兵围杀兵力少的建虏。

    “杨部堂之方略总体而言无甚差错,只是十余万官军再加上数万民夫,近二十万人聚于关外之地,若是长久消耗下去,每日所费可是十分惊人,不知户部能支撑多少时日?饷银倒还好说,粮草可是万万不能欠缺,此一点还望圣上及诸位思之!”

第380章 定策() 
说话的是陈奇瑜。

    对于因缺粮而导致军队失去战斗力的认识,他是殿中最有发言权的一人。

    当年的车厢峡之役便是明证。

    被困在峡谷里面的数万流贼投降之后,陈奇瑜在精兵护卫下进去参观了一番。

    那些平日里如狼似虎的流贼们在断粮五六天之后,一个个形容枯槁,如同地狱里的饿死鬼一般,当时的状况,根本不用官军去收拾,只需一千个民夫就能把他们杀光。

    从此之后,陈奇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