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验不了了之,最后给小皇帝李重茂盖棺定论,月圆之夜,一时兴起,夜游太极殿之巅,失足坠落,死的不能再死。
帝王驾崩自然有一整套的流程,由有司部门处理,外人不得干涉。
一个小皇帝登基不过数月,且没有留下子嗣,哪里抵得上李唐的江山社稷重要?
太平公主召集宰相共议,其实也没啥好议的,如今能继承天下的只有相王一家子,而相王四子,在老父健在的时候,若是让他们继位,恐怕于理不合。
最后,太平公主携政事堂诸位宰相,前去相王府求他出山,撑起李唐江山和社稷。
到了这一步,哪怕是相王再怎么不愿意,也只好硬着头皮做了皇帝。
相王登基称帝,再一次做了皇帝,可他也就是挂了个名,一遇到朝臣上奏的难题,立马让人转给太平公主,让她定夺。
另外,相王四子也走出了幕后,为了替老父分担责任,他们也不避嫌,全都站到前台,出任各种要职,掌控了不小的权利。
李隆范自幼好习武,以卫霍为榜样,出任了北衙禁军万骑将军,镇守玄武门,同时,该兼着右羽林卫大将军,一人身兼两要职,差不多掌控了北衙一半兵力,守卫着皇朝的安危。
可以这样说,如今的皇城,没有他李隆范点头,任何人都无法随意进出。
李隆业身为长子,正式出任吏部尚书,掌握所有臣子的升迁和考评,权利太大了,假以时日,只需要二十年时间,将培养出大笔的人才,充斥在朝野内外,成为他的嫡系。
就连最后的李继祖也水涨船高,捞了一个左武侯大将军,手底下也有了万儿八千兵马,在关键的时候,能帮一个大忙。
至于李隆基,那就更不得了,相王封他为楚王,领左羽林卫大将军,检校兵部尚书,雍州牧,司徒
这可不得了,司徒是三公之一,并且是大隋体制的延续,自大唐开国以来,也就是一个齐王李元吉得到过。
太宗皇帝为了祭奠逝去的四弟,竟然正式颁下诏书,有唐一代再也没有司徒一职。
而雍州牧更是让人心知肚明,历来是封给太子的头衔,可如今落在李隆基手中,人们不由得议论纷纷。
莫非皇帝要传位与皇三子李隆基吗?
可李隆基在家中并非是嫡长子,按道理该皇长子、也就是李隆业做太子才是。
可李隆业不肯,一再谦让,称自家德行浅薄,不堪重任,再加上李隆范和李继祖的摇旗呐喊,偏向于李隆基,到底是将李隆基出任了大唐太子。
李隆基这个太子可不比他伯父和老父那样窝囊,纯粹是摆设,大小事情全都不能做主,只好看女帝的脸色办事。
李煜哪怕是做了皇帝,依然改变不了懒散的性子,对什么都无所谓,开口就是去问镇国公主,要不就是:“三郎,你怎么看?”
太平公主依然忙碌,可李隆基也分出了不少事物,渐渐越来越重要。
第1060章 李隆基的布局()
相王成了皇帝,君临天下,不得不搬进九重深宫中,过着他早就厌烦了的日子。
李隆基作为太子,也入住了东宫,他的一众势力中只有李若兮和叶嬷嬷得以朝夕相处,而余者如白虎、玄武等数十人则驻扎在宫外,也就是三司六部各衙门所在地,随时听从他的召唤。
至于李隆业、李隆范和李继祖三兄弟则留在了相王府,就连门头上的牌匾都没有换,依然挂着“保国相王府”的名号。
这是对父皇的敬重,也是对逝去的岁月一种念想,那段日子里是他们一家子度过的最美好时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姊妹情深,和和睦睦,让人无法忘记。
李隆业坐镇吏部,把握着官员的升迁和考核,李隆范和李继祖兄弟两人进入禁军中,在陈玄礼等人的协助下,很快就掌控了大唐最核心的武力。
而皇城中的禁军则在李隆基掌控之下,将原本宫变的功臣张正给礼送出万骑,迁到楚州做了一个都督。
原本按照李煜的要求,一应大事都要征求镇国公主的意见,可李隆基等人自有对策,在清除异己的过程中绝对不会主动向姑姑坦白的。
他们拟好诏书,然后有保管皇帝玺印的高力士直接盖上玺印,以圣旨的形式颁发,谁敢不听?谁又敢怀疑不是皇帝的意思?就连太平公主,人们也以为是经过了她的同意。
太平公主太忙了,大唐疆域万里,幅员辽阔,每日里要发生多少大事?有州县遭遇旱灾洪涝,也有地方出现麒麟神凰,诸如山神庙崩塌、河水倒流等等等等太多了,每日里每一州上奏一件事物,搁在一起那也是堆积如山,太可怕了!
太平公主终日里被这些琐事纠缠,无暇关注朝中的变迁,就连长安万年两县坊市中鸡鸣狗盗、妯娌纠纷,也求到太平公主案前,请她裁决,可把她给累坏了!
其实,这一切根本就是李隆基的诡计,甚至很多文书和奏章都是伪作的,其中的事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其目的无非就是将太平公主给牵绊住,不让她有闲暇的时间,好让他们背地里干些不轨的事情。
如今的太平公主势大,而李隆基却羽翼未丰,根基不稳,无法对抗,只能迁延时日,暗地里发展势力,此消彼长,待到能与太平公主分庭抗礼甚至是超过的时候再决一死战。
也就是说,李隆基需要时间,可这样才能赢得时间在太平公主眼皮子底下偷偷发展,可不是件容易事情。
最后,有高人指点,针对太平公主的弱点,投其所好,用各种琐事羁绊她,让她抽不开身,陷入无穷无尽的奏章中。
这是效法汉末三国时的旧事,诸葛孔明就是日夜操劳,活活被累死的。
此计可够歹毒的,能想到如此阴损而又毒辣的计谋,除了徐敬业还有何人?
另外,徐敬业对崔缇的往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断定这就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小人,只要付出足够的代价,立马就能将他收入门下。
相对于太平公主,李隆基更有优势,他是当今太子,未来的皇帝,可以给崔缇更多的好处。
果不其然,崔缇心里都没有一丝挣扎,就背叛了太平公主,投入了李隆基的怀抱,成了他的暗间,在太平公主面前做出各种误导,并且将太平公主的一举一动告知了李隆基。
李隆基采用徐敬业的谋划,用各地州县的诸多琐事缠住太平公主,让她无暇分身它顾,同时利用高力士掌管皇帝玺印的机会私自制造圣旨,将他的心腹安插到重要的位置。
他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极为小心,安插的人手并不多,以免引起太平公主注意。可每一个人的位置太重要了,从禁军到各部都有他的羽翼,替他把握着核心的权利。
如今的大唐政事堂中的诸位宰相,姚崇、宋璟和韦安石是老人,历经了几代皇帝,其中姚崇和宋璟是心向李唐,一直都和武氏子弟不对付。
他们俩是李唐的重臣,自从李唐江山复辟以后,一路追随李景、李重茂和李煜三代皇帝,可以说只要是李唐子孙做皇帝,都符合他们的诉求。
在他们眼中,李煜做皇帝可谓是正统,而李隆基做太子也是名正言顺,李唐江山父终子继,绵延万载,才是开天下之太平。
而对于太平公主的参政,他们俩是不以为然的,很容易让他们回想起女帝的影子。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无论是对李唐江山,还是对于他们这样士子出身的臣子,都是一种屈辱,绝对不想再尝试了!
因此,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权利之争中,他们自然地倒向了李隆基,而帮他隐瞒真相,收拾收尾,共同欺瞒太平公主。
另一位宰相韦安石可是个臭脾气,当面对二张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点都不给女帝面子,最后将自己个给折腾倒了,历经挫折、尝尽凄凉,好不容易再次被启用,老爷子也学乖了,遇到事情先观望,看别人怎么说,然后,再往主流上靠。
既然姚崇和宋璟都装哑巴和瞎子,对李隆基的小动作不闻不问,他老人家偌大年纪何必做那明白人?
难得糊涂,是他在落难时的最大感悟,将成为他余生的准则。
剩下的两位宰相,一个是崔缇,一个是魏元忠,表面上都是太平公主的门下,可崔缇已经被李隆基策反,变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暗间,只剩下一个魏元忠,在政事堂里可谓是孤掌难鸣。
政事堂议事,一是看执笔者、也就是首席宰相的意见,二来也秉承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惯例。
如今的政事堂并没有首席宰相,可韦安石、姚崇和宋璟,谁不比他魏元忠资格老?
另外,在遇到不合他魏元忠的事情需要表决时,首先是宋璟和姚崇沆瀣一气跟他唱对台戏,紧接着韦安石一准附议,而崔缇吭哧吭哧老半天,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表态。
这样一来,五个宰相里,三个抱团,发出共同的呼声,加上一个沉默如金不表态的崔缇,只剩下他魏元忠独木难支,如之奈何?
第1061章 一退一进()
魏元忠在政事堂里独木难支,孤掌难鸣,无法左右朝中的政局。
而且,人们有意将他给孤立,遇事从来不会主动告知,大有将他给架空的意思。
李隆基的诸般谋划,都是直接拿着皇帝的圣旨行事,并不通过政事堂,即便是有各部官员询问意见,姚崇宋璟等人能瞒则瞒,瞒不了就胡搅蛮缠,东拉西扯,将魏元忠给绕晕了。
魏元忠曾向太平公主告密,就是张正被调离万骑将军一事,可太平公主听了以后,并没有过多表示,挥挥手就让他退下了!
对于张正一事,太平公主心里的确有些不舒服,可将心比心,明知道张正是她的人,却依然让他镇守玄武门,不说她的皇帝八哥,换成谁也睡不着觉。
她来不及多想,随即看到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