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可是连汤若望都束手无策之事。故而钱侍郎如今已受命辅助蔡士英掌军器局事宜,同时由他举荐的乔伟礼也成了军器局副使,受到重用。
钱谦益脸上堆着笑,心里却浮现出那日情形,背后不禁冷汗直冒。
数日前他的宠妾柳如是带了一名绝色女子回家,说是她在秦淮时的好姐妹。他当时也并未多想,不料当晚他府上所有下人、护院皆被制住,那柳如是的姐妹一柄匕首抵在他脖子上。
随后又有自称大明锦衣卫北镇千户的男子前来,先是言说大明辅政王殿下相信他钱谦益仍是心向大明,而后又说知道钱大人身陷囹圄苦不堪言,可以随时助他解脱。
他妾室柳如是还在一旁帮腔,说愿随老爷一起西归。
钱谦益最是怕死,当时就软了,忙称自己心在大明,愿尽些绵薄之力。那锦衣卫却只让他明日去找蔡士英,说自己会造火器。
次日他找到蔡士英,还未说话便惊得冷汗直冒——后者身旁站的竟是昨晚在他府上的大明锦衣卫!
他这才知道自己小命随时都在人家手里,待回到家中,又发现柳如是竟将所有下人全换了。不用介绍他也知道,这些人必定都是福建来的锦衣卫。
对手无孔不入,又有个“通敌”的老婆,钱谦益只得放弃了抵抗。加上他投虏本就是因为怕死,其实对大明还是有些感情的,于是便正式做起了内应。
按照那个名叫会雯的女锦衣卫所说,大明辅政王交给他的任务是去点歪清军的什么“科技树”。
其实他心里极不踏实,因为他根本不会制造火器,便是他举荐的乔伟礼在这方面也是白丁一个。
他们每日背熟大明辅政王教给锦衣卫的话,遇到具体问题都交给身后的“徒弟”解决,那人实为福建来的一名铳匠。
“哦,对了,”蔡士英拍着钱谦益肩膀道,“摄政王已让户部拨了三十万两银子,用于购买南人那些玩物。若非钱大人慧眼识炬,谁能想到这东西里面竟有此等精钢?”
“三十万两!”钱谦益抹了把冷汗,强挤出笑意,“好,挺好”
一旁乔伟礼正用德语争论着,高翔和王应式在一旁大眼瞪小眼地听着,另有几名斯拉夫族模样的人随着通译翻译不住点头。
“不不不,长矛手的数量太少了,绝对不行。”
汤若望指着高翔道:“可他说明军甚至一名长矛手都没有,战斗力却非常惊人。”
乔伟礼按朱琳渼的吩咐,故作不屑道:“他只是个败军之将,仅在战场上看过一眼敌军阵型而已。若这样就能复制出精锐部队,那还要职业军官干什么?”
他说着瞥了眼身侧的斯拉夫人。这是一队罗刹国,也就是俄罗斯的探险队,他们被汤若望看中,来帮助满人训练部队的。这些人中有不少以前做过军官,倒也算专业对口。
科洛托夫立刻点头道:“乔伟礼先生说得没错!即使最激进的瑞典军队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长矛手,而这位高先生却只留了五分之一。据我所知,世界上还没有哪支军队是这样做的。”
他身旁的另一名罗刹人接道:“没错,在我们罗刹国,长矛手的数量甚至超过一半。”
所实话,即使是汤若望本人,对高翔设定的长矛手数量也不太放心,仅靠枪口安装的那什么“刺刀”怎么看都感觉对付不了骑兵。
第四百三十五章 忽悠瘸了()
也难怪汤若望会这么说。要知道,刺刀这东西可是百年之后才开始普及的,眼下欧洲顶多有些插在枪管里的刺刀,使用非常麻烦。
而且现在除了明军之外,也没有的燧发枪步兵线列战术出现,大家对用刺刀对付骑兵肯定抱着极大的不信任。
高翔还想要争辩,乔伟礼却根本不给他机会,又开启了下一个话题,“还有,你们竟然用一盎司的的火枪!这怎么能够用?!”
一盎司比六钱略少一点,为取得汤若望的共鸣,乔伟礼特意用了欧洲的单位。
汤若望和科洛托夫几乎一起点头,“没错,两盎司的火枪才是战场主流。”
“一盎司的枪只够用来打猎。”
高翔听了通译转述,忙摆手道:“当初我家柯将军手下也有十一钱铳,但和明军的六千铳对射一点也占不到便宜”
“那是因为你们的士兵太差,”乔伟礼傲然打断他,“重型火枪比中、轻型火枪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欧洲战场上经过上百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凭你打的那一次败仗就想要推翻无数军事天才的论断?”
汤若望和罗刹人又是同时点头。目前欧洲各国的步兵武器几乎已经被西班牙重型火枪统治了,“重型最好用”这简直就是常识。
其实他们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十六、十七世纪时,欧洲普遍装备重型火枪是有原因的。
欧洲人口稀少,但却有天量的优势铁矿。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士兵披甲率极高,特别是板甲骑兵,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王牌兵种,火铳没有十钱左右的口径,五十步内都难以将其击毙。
如果两支欧洲军队交战,装备中、轻型火枪的一方很可能无法彻底射杀敌军的重甲骑兵。那么一旦被对方的重骑兵突入自己军阵,那边很容易形成全军溃败。所以对欧洲人来说,有效击穿板甲是火枪必须达到的要求,为此可以放弃其他所有指标。
于是重达二十斤的西班牙重型火枪在欧陆大行其道。
其实如果没有重型板甲的因素,笨重的十一钱铳根本不是全重仅十来斤的六钱铳的对手,因为后者在士兵移动速度、操作利灵活性、射速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十八世纪,重甲骑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欧洲各国都开始使用一盎司火枪的原因。
朱琳作为后来者,自然知道在东方大陆因为铁矿含杂质多储量少,几乎没有重型板甲武装的部队,中等口径才是最为合适的。故而他一开始就选择了六钱作为龙卫军火铳的标准口径。
但因为有了王应式这个叛徒,他就不得不想办法扰乱建虏发展武器的思路,用并不适合东方的重型火铳替换中型火铳就是重要一环。
见自己的意见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乔伟礼又忧心忡忡地问汤若望道:“约翰,现在一盎司火枪造了多少?”
约翰乃是汤若望的本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
“大约一万两千多支,南北两京军器局还有超过四千支正由工匠打制。”
“还好我正巧来这儿看你。”乔伟礼又白了高翔一眼,“否则清国的军队就要被这家伙毁了。
“不过现在还不晚,赶紧让工匠们改造两盎司火枪,已经发给士兵的一盎司枪尽量替换回来。”
他这话说出来,一旁的蔡士英坐不住了一万多支铳啊!这全部重来要花多少银子?上面追究起责任来,第一个倒霉的便是自己这个主事人。
他斜睨高翔道:“高将军,你觉得呢?”
后者被几名夷人说得一愣一愣的,细想之下觉得他们说的确也在理,此时已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因为柯永盛的兵弱,才会败给了明军,“这,或许”
一旁王应式忙帮他解围,拱手道:“大人,若是换用十一钱铳,整重怕会超过二十斤,又如何能举起来用铳口短剑御敌?”
“用什么铳口短剑?”乔伟礼摆手道,“那不过是南人的工部为剩银子想出的偷工减料之法。”
他又开始“忽悠”蔡士英放弃“刺刀”的技术点,“就那一丁点的匕首,挂在铳口上,能有一根长矛来的实在?
“最好的办法就是改用两盎司火枪,每名士兵发一支矛,造价还能低上不少。”
他这话听起来没错,其实根本是纸上谈兵。
火铳配刺刀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方便,铳手可以一直发铳不用顾忌其它,敌军逼到近前立刻举铳用刺刀迎战即可。
但如果是火铳再单独加一根长矛,铳手就要随时估算双方距离。一旦敌人靠近,他们就需要先将火铳背在背上,再取下长矛临敌,虽然整个过程只需十几二十秒,但却会令整个阵型出现混乱。
加上各人动作快慢不同,至少需要一分钟左右才能重新用长矛作战。而如果这个时候敌人不冲上来了,那么又要再一次换回火铳是以刺刀发明出来之后,几乎所有的火枪手就再没有单独配备其他冷兵器的情况了。
科洛托夫大声接道:“用什么长矛,我们罗刹国的士兵都是用斧子的!射击时斧柄插在地上,火枪架在斧头分叉处,斧子便是火枪支架。近战时抡起斧子就上,比长矛威力大得多!”
乔伟礼心说这人不会也是辅政王派来的吧,不然怎么会如此配合?用斧子?不说造价,单就这重量,清军士卒就会叫苦连天了。
其实这个时代的俄罗斯火枪手就是这么干的,科洛托夫只是实话实说而已。不过俄国人的人种比较魁梧,不在乎斧子的这点儿重量,但这十多斤压在建州兵身上,效果怕就完全不同了。
乔伟礼忙不迭地点头,“对对,用斧子也不错。”
他见蔡士英还在皱眉犹豫,当下又祭出了辅政王殿下教自己的撒手锏,“孰优孰劣一试便知。烦请蔡大人找几百士卒来,分别按我和这位高将军所说的装备,看看谁更厉害。”
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先进”的大炮()
很快,二百士卒在蔡士英的指挥下分为两队,一方手持北京军器局最新打造的六钱燧发铳,铳口带着刺刀。
而另一边因为没有十一钱燧发铳,便只能以六钱的代替,不过在铳上绑了八斤石块做配重且并未安装刺刀,而是每人发了支长矛或战斧。
此外,带刺刀的那边只有二十名长矛手负责掩护,没刺刀的这边则配有四十名长矛手。
演武开始,先是两方“对射”。演武和实战大不相同,两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