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为熊忠的工匠立刻凑过来观看,果见图上的剑剑锋笔直,下阔上窄,剑柄处带有一个笼形的护手,护手内侧还有一个像是指环般的铁扣。
感谢:随风飞逝同学,空同学,??meet unexpectedly同学(真的抱歉,实在不知道最前面那两个字符怎么打。),书友534***同学,天若有情同学,有一块地同学,林志姗幻想同学,天气有机磷同学,Mr Wang同学,为我投的推荐票,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你们!
(本章完)
第46章 重骑兵()
“用途你们不用多问。”苏承羽将草图平铺,叮嘱两名工头道,“注意此剑的重心一定要在护手上方一寸处。剑身要用好钢打造,务必确保坚固耐用。”
两人忙认真记下。
“这一批剑共八百柄,”苏承羽又道,“尽量在两个月之内造完。”
两名工头对视一眼,虽觉得有些困难,但仍是点头应下。
苏承羽又拿起纸笔,来回画了半天,但苦于绘画技术限制,始终没画出让他满意的图案。
他干脆让两位工头将自己带到制作泥范的地方,取了块拳头大的黏土,捏出一副盔甲的外形。
一共五个部件,前后两片胸甲,左右肩甲和护颈。各部分均由斜面和曲线构成,整体接近欧式半身板甲的风格。
“这个比骑兵剑更为重要。”苏承羽指着面前的黏土盔甲,“骑兵甲,每一部分都用整块钢板锻造而成。”
楚第和熊忠拿起泥样来回观察,又相互探讨几句,都是眉头紧皱。
“东家,若是制成平整的外形或许还行,”楚第为难道,“但这弯弯曲曲的形状,恐怕……”
苏承羽并不意外,由于东方战争的特点,板甲一直未能流行起来,所以在这个制造业极为依赖经验的时代,大明可能还真没有现成的板甲工匠。
但苏承羽眼下却一定要将板甲制造出来。
板甲骑兵面对清军装备的小口径火器有着极好防御效果的。要知道清军的火枪兵根本没有刺刀这种东西,同时也缺乏长矛兵的保护。只要他们暴露在重骑兵面前,基本上一个冲锋就会溃散。
此外,板甲骑兵对战清军骑兵时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清军拿手的骑射很难威胁到板甲。由于板甲外形都是曲线,很容易使箭矢这种低速攻击物体产生侧滑,加上2到3毫米厚的钢板,二十米开外基本不会被弓箭射穿。而二十米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就是一眨眼的事。
其次板甲骑兵在和装备棉甲的清军骑兵冲锋对攻时优势更为明显。棉甲对付枪弹、箭矢之类效果不错,但面对剑、矛等武器时,起作用的只有衬在里面的那薄薄的铁片,几乎没什么防护作用。而用剑、矛攻击板甲时,由于板甲出众的整体结构强度,则必须用很大的力量加上比较垂直的角度才有可能造成伤害。
而且半身甲骑兵比棉甲骑兵的机动性更强!虽然听起来棉甲似乎要比钢制板甲的重量轻,其实正好相反。棉花压实了一点不轻!一件标准的清军棉甲重量在三十到四十斤之间,而三毫米的半身板甲则只有二十五斤左右,两毫米的更是只有不到二十斤。
重量越轻则机动力越强。所以可以预见,届时清军骑兵会出现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掉的尴尬局面。
苏承羽原本是计划打造一支十八世纪流行的胸甲骑兵部队。但考虑到要经常和清军的骑兵部队交锋,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同时能防御冷兵器的半身甲。将肩部、颈部等比较容易受到刀剑攻击的部位也防护起来。
所以最后他决定组建装备半身板甲,配备骑兵剑和簧轮手枪的重骑兵部队。
这里面骑兵剑是最容易制造的,给出尺寸,铁场的工匠立刻就能造出来。簧轮手枪在有了优质钢材之后,配合钟表制作工艺,应该也能很快列装。
而最麻烦的则是看起来最没技术含量的板甲。
要将一整块钢锻打成弯曲的护甲,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将钢板敲裂,所以要使用延展性更好的低碳钢,采用热锻造手段以降低钢材结构应力,将钢板锻造成型。
但低碳钢又太软,一刀就能砍破。所以成型之后还要进行渗碳,将其变成坚硬的中高碳钢。
最后进行淬火提高铠甲的硬度和耐磨性,再回火提高韧性。这样一件合格的板甲才算是制作完成。
要说这些工艺没有大明工匠们不会的,但整个工艺流程却没人能够掌握。当然,苏承羽这个后来者例外。
他详细将整个制作流程对两名工头讲述一遍,两人半晌低头不语,好半天楚第才对苏承羽道:“东家,我们试试看吧。虽说您说的这些我都懂,但整套做下来却不敢说不出一点错。”
熊忠却提出另一个问题,“东家,您说的这铠甲要做几套?”
“先制三百套吧。以后肯定还需要更多。”
“东家,以我的经验,打造这么一套甲,得三四个铁匠花费七八天时间。”熊忠迟疑道,“这三百套甲造好,少说也得半年多……”
苏承羽立刻想到了欧洲人提高板甲制造效率的方法,“用水力锻机,工匠只需要控制好锻打部位即刻。”
“水力锻机?”
“就是用水轮驱动一个铁锤,使其做反复的敲击动作。”
楚第立刻反应过来,“这不是水碓吗?我老家用这东西杵米。”
苏承羽让他简要说了一下水碓的结构,点头道:“基本原理相似,但机械结构要更复杂些。就用铁场现成的水排轮做驱动力,我来画图纸。”
对于机械专业的苏承羽来说,一套简单的水力曲轴连杆系统怎可能难得住他。
他先丈量了铁场水轮的尺寸,大致规划了一番,仅用了两个小时便设计出一套传动机构。以现在水轮的转速,设计锻打速度大约每分钟一百二十多次。
他将图纸交给楚第,先详细解释一番图纸上各种符号的含义,又大致讲了这套水力锻机的原理。
那些匪夷所思却巧妙至极的机械传动部件让楚第瞠目结舌。他拿着几张图纸看了好几遍,不住啧啧称奇,心中大为赞叹,原来这位年轻的东家竟是位深藏不露的能工巧匠!
苏承羽为了加快板甲的制作进度,干脆让婵依去找搭建水轮的工匠,在铁场附近的河上再架两座水轮,并在别处重建水力磨矿机,铁场这边全部改作锻造场。
他估计有三台水力锻机,加上八九十名工匠,应该能在两三个月之内完成计划中的三百套半身板甲。
(本章完)
第47章 机械设计技能()
楚第和熊忠两名工头分工,一人负责制作水力锻机的部件,另一人带人尝试先手工打造一套板甲,以熟悉整套工艺流程。
而锻造骑兵剑这种“简单活”,他们就直接丢给了手下铁匠,只偶尔去查看一下工作进度。
乔千很快买了石墨等原料返回铁场。苏承羽干脆抄起铁铲,将六七百斤的石墨、粘土等材料搅拌均匀,然后将烧制流程抄给乔千,让他运至瓷窑烧制坩埚。
纵然坩埚损耗很快,等这数百斤原料烧出来,应该也足够铁场耗用大半年的。
苏承羽又花费了一整天工夫,指导楚第制作诸如曲轴、齿轮组等锻机核心部件之后,便去了火器工坊。只要这些核心部件不出错,工匠制作木质机械的功力应该是靠得住的,水力锻机制成只是时间问题了。
鲁宁等火器工匠见苏承羽来了,忙上前大礼参拜,他们是铁场里为数不多知道他身份的人。不过没得允许,他们倒也不敢随便对其他人提起。
苏承羽忙让他们起身,吩咐在工坊里不必拘礼,然后便问起试制六钱铳管的情况。
“殿下……”
“在铁场里叫我东家就好。”苏承羽微笑道。工作时礼节太多也颇为麻烦。
“是,东家。”鲁宁躬身应道,然后取过摆在木架上的一根铳管交给苏承羽,“这是三天前刚制成的铳管。装六钱五分的铅弹,九钱火药,试射数十次,无一次炸膛。”
苏承羽接过八棱形的铁管掂了掂重量,大概七八斤的样子,因为是试制品,表面还没有抛光,透着一股铁器的粗野美感。
没等他询问,鲁宁便指向枪钻架上的另一根铳管道:“小人觉得大概用不到九钱火药,所以又试制了一根管壁稍薄些的。”
苏承羽看到枪钻架后面摆了七八根粗细不等的铳管,显然这些工匠近来做了不少尝试才得到他手里这根成品。
要知道,这些铳管全靠手工镗孔,两个熟练的工匠花费五六天时间才能制出一根。
此外一旁还堆了十几套铳床和铳机,显然只要铳管一定型就能立刻装上试用。
“哦,对了,东家。”鲁宁拿起一副铳机指着上面的弹簧,兴奋道,“我们从铁场新炼出的钢锭中挑出一些制作弹簧,这簧力比以前提高两成还多。现在这铳机的发火率足有七成了。”
苏承羽点头,“这铳机的弹力暂时够用了。以后有时间了我教大家制作专用的弹簧钢,那弹力更足。”
他随即想起最关心的问题,对鲁宁道:“看来这铳管是没什么问题了。以你们师徒十二人现在的速度,每月能制出多少燧发铳?”
鲁宁想了想道:“赶工的话,应该能制四十支左右。”
苏承羽心中默算,也就是说如果想在两个月之内制出三千支燧发铳,得需要熟练的工匠四百多人!
铁场近来招了些工匠,但看来应该也不超过百二十人,就是说哪怕把所有工匠都拨来制铳,也得大半年才能完成他三千支铳的目标。
“制铳过程中最费时的是哪一步?”他问鲁宁道。既然人手不够,那就得想办法提高效率。
“自然是钻磨铳管。”鲁宁又指向枪钻架,“用熟铁卷成铳管粗坯之后,铳管内部极为粗糙,无法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