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朱琳渼又吩咐道,“此外千吨的二级战列舰也要尽快着手试制,这些事却都要劳烦潘大人出力主持了。”
一千吨的盖伦战船的图纸他早就交给了船厂,但是从,他知道,如果仅有顺治北逃这种好消息,顾炎武不会是这副表情,也不会这么急。
果然,顾炎武继续道:“数日前属下得闻迅捷营李将军在扬州、都江一线遇虏贼拼死顽抗,又传言虏酋多尔衮已至扬州统兵。属下甚觉有异,便派人往扬州以北打探,却皆如石沉大海。
“直到方才,始有探子重伤回返,报虏贼纵兵将扬州以北的所有人口驱至淮河对岸,稍有不从者便遭屠戮,北镇的十多名探子亦被裹挟其中。
“此后虏贼又于各处放火、毁坏道路。现下扬州、高邮等州府大片土地被贼兵烧成白地,百里不见人烟,且灾祸正在朝淮安府蔓延……”
“不好,”朱琳渼闻言瞳孔一缩,“建虏这是要放弃扬州等地,收缩死守淮河!
“扬州、淮安皆属繁华之地,建虏如此暴行之下,怕得有数百万人蒙难……”
顾炎武慌忙跪伏道:“都是属下打探不力,还请圣上降罪。”
朱琳渼迅速冷静下来,抬手道:“顾大人请起。建奴狡诈暴敛,又事发突然,非你之过。
“况且眼下南直隶境内虏贼未靖,大军又缺乏修整,就算提前得到消息,怕也难以立刻挥军北上。”
张家玉也在一旁思忖道:“陛下,或许虏贼就是故意大造杀戮,引我军匆忙北上向救,以图半道伏击于我!”
第七百一十一章 鱼死网破()
“事关百万大明百姓,必须慎重以对。”
朱琳渼也没有继续视察船厂的心思了,对石霖道:“回宫。传内阁、兵部、户部、工部主要官员文华殿议事。”
“是!”
途中,朱琳渼又问顾炎武道:“多尔衮来扬州的消息可确实?知道他带了多少兵马吗?”
“回皇上,这消息乃是北京内线传出,八成不差。至于兵力……前番多铎将建虏两黄旗都带去江南,北京至多剩下一万建州兵。眼下还要分些守城,多尔衮估摸着最多能带出七八千人。”
朱琳渼又转向张家玉,“算上逃回江北的何洛会、祖润泽等人,扬州附近有多少虏贼?”
张家玉略想了想,道:“回皇上,何洛会等人所部共有一万六千余,扬州守军三千上下,加上附近几县,至多两万出头。”
朱琳渼皱眉道:“加上多尔衮带来的兵,扬州一带应当也就三万多建虏,他们还要防备迅捷营袭扰,为何能这么快迁动扬州附近百万之众?”
顾炎武拱手道:“陛下,属下听闻多尔衮将扬州、泰州、高邮等地虏官尽升三级,左近各县官吏升两级,又许以重赏。正是这些投虏奸贼助纣为虐,带家丁、泼皮之流驱赶百姓,方有这等速度。”
对于整个华夏来说,外敌从来不是最大的祸患,最可怕的永远是汉奸卖国贼!
一个半时辰后,天子仪仗驶入紫禁城。
杨廷麟、宋应星、张沧海一众官员早已候在会极门外,见皇帝下了御辇,正要跪拜施礼,却被朱琳渼制止,“都无需多礼。”而后率众人直入文华殿而去。
待二十多名重臣在殿内站定,朱琳渼对顾炎武示意,“顾大人,先把江北情况跟大家说说。”
“属下遵旨。”
顾炎武遂将顺治北逃,多尔衮率兵南下坐镇,以及建虏驱尽扬州至淮河的百姓,并烧光村舍、良田、树木,捣毁道路等事详细讲述一遍。
杨廷麟立刻接道:“陛下,建虏这是打算坚壁清野,以拖延我军北伐!”
他虽然不擅打仗,但好歹带过兵,对此倒是颇为内行。旁边几名兵部大员也是纷纷点头,“已至寒冬,大军北上途中若连烧火的木柴都寻不到,恐怕……”
“虏贼甚是歹毒,连道路都尽皆毁去,如此我军便是咬牙从江南运送辎重,恐也会极为迟缓。”
“是啊,粮草也是极难运送,附近村落又都被焚烧,就近征粮也无可能。”
“从长江至淮河有三四百里之遥,沿途若尽是焦土,还如何用兵……”
朱琳渼知道,即便在后世,想要安然穿越数百里荒芜地带也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明代的技术能力了。在附近找不到民壮,又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光是运粮就会令人极为头疼。
要知道,在汉武帝时代,因为人烟稀少,道路简陋,每一个士卒身后需要至少七八个民壮搬运粮草辎重。
而扬州到淮河这一段建虏“人造”的赤地,后勤压力恐怕更为惊人。
他皱眉道:“看来北伐所需的粮草得多一倍才够。”
众人正在焦急地议论着,就见马文晟捧了一封红标的册子快步进殿,对朱琳渼躬身道:“万岁爷,兵部刚遣人送来的急件。”
怎么又是急报?朱琳渼接过册子翻开,先是略为展颜,随后却立刻沉下脸来。待看完最后一行,他将那急报递给身旁的张家玉,“看来建虏此番是要拼个鱼死网破了。”
殿上众臣将张家玉围住,探头看他手中的册子,有人小声念了出来,“四川总督王应熊奏报……虏豪格所部四万主力已退出汉中,仅留窦承武所部七千绿营守西安……虏贼逃遁之前,驱赶凤翔府、西安府等地百姓东入山西,并将两府焚烧一空,千里荒芜……臣已率部收复汉中,然,时值严冬,陕境四处赤地,大军难以为继。只待春后集聚粮草,调川民北上修复道路,方可一举克服全陕,兵进山西……”
顿时,文华殿中一阵沉默,显然建虏这是要不顾后果,拼死阻滞明军北上了。
好一会儿,应天祥率先开口道:“陛下,豪格这四万人马恐怕也是要往淮河一线增援的。”
有人接道:“六万多虏贼据淮河天险死守,我军却也不易疾速破之。”
“看来只能等天气转暖,而后徐徐图之了。”
“是啊,虏贼已如临冬之蝉,却也无需急于一时……”
朱琳渼断然摇头道:“不行!被建虏驱至山西、淮北的数百万人皆是背井离乡,必无多少积蓄,而建虏如今狼狈之态,定不会尽力安堵。届时饿死、冻死的人恐怕要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计,这些,可都是我们大明子民!”
殿上又是一阵寂静。
第七百一十二章 钱,是个问题()
良久,张家玉上前揖道:“陛下,末将以为,以虏之士气、战力,纵有六七万之众亦不难对付。”
的确,多铎将满清精锐尽数带至江南,浩然十五万大军还不是半个月就被击溃了。如今不过六七万清军,在场的明军将领们还真看不上眼。
张家玉继续道:“此役关键却在粮草、辎重输送上。只要保证淮河一线月余的粮米、草料不断,弹药、衣物、军帐堪用,定能一举破敌!
“而眼下扬州等地已成残垣焦土,要想保证粮草、辎重充裕,只有沿途临时设仓,着人看守。再以大量民夫于仓储之间肩挑手提,日夜运送,方可保无虞。”
朱琳渼垂目思忖,张家玉的意思几乎就是要在江南和淮河之间排一道“人墙”,再大量修建临时的休息、存储货物的据点,用海量人力硬扛出后勤补给。
只是如此一来,耗费必然极为惊人。
他之前一直力主采用少数精锐部队的作战方式,就是为了避免陷入恐怖的后勤消耗当中。龙卫军数量甚至长时间都没超过一万人,加上商业化的灵活后勤策略,大明匮乏的财政才不至于被压垮。
他深吸了一口气,对张家玉道:“要保证前线三万将士的粮草辎重,需得多少民壮输送?”
这种原始的后勤方式张家玉倒是不陌生,毕竟在朱琳渼掌兵之前,这种方法还在被明军大面积使用。
张家玉估算一番,拱手道:“回皇上,至少需要征发二十五万民夫。”
三万明军是朱琳渼确保击溃多尔衮近七万人马的底线,毕竟还有淮河天险横在那。
按张家玉所言,兵、民相加就有二十八万之众。要知道,那二十多万民夫虽不用阵前杀敌,但他们的吃穿耗用却不会比军队少太多,至少粮米、冬衣等必须供足,否则这些人比军队乱得还快。
但这似乎也是眼前唯一的解决方案了。
一旁杨廷麟随即摇头禀道:“陛下,前番大军与多铎十多万虏贼鏖战,花费已是极大。如今府库中仅余二十多万两怕是难于应付近三十万人的耗用。”
朱琳渼皱了皱眉,“二十八万人,一个半月大概要耗费多少粮米、银钱?”
杨廷麟道:“回皇上,差不多要二十万石上下,再算上后续北伐之用,须得准备三十万石为妥。至于银钱,不算饷银的话,购置衣物、器具等,有十万两足矣。”
一旁张家玉等人也是点头,看来这数字算得基本不差。
三十万石粮食就要六十多万两白银,这还是市价,短时间内大量购买的话肯定还会涨价。朱琳渼沉思片刻,问杨廷麟道:“杨阁老,我拨给你六十万两银,加上国库存银,你需要多久能完成征调民壮、采买粮米等事宜?”
杨廷麟当即正色道:“一个月内,臣必定全部办妥!”
朱琳渼却摇头道:“太慢了,给你半月时间,先完成民夫征调。粮米先准备十五万石,剩余的之后逐步凑齐便可。”
杨廷麟咬了咬牙,拱手道:“臣,遵旨!”想了想,又道,“陛下,只是这银子从何而来?”
“看时日,远洋商队应该快回来了。六条大船,盈余六七十万两绝不成问题。”
朱琳渼这还是往少里算的,那些护航的战船其实也能带很多货物,这一趟甚至能赚八十万两以上。
他又道:“即便远洋商队误了行程,我也另有办法凑足这些银子。杨阁老无需担心。”为了扬州、陕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