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匠们面面相觑,昨日他们都认为这铳能用了,只有苏公子说枪机有问题。这一试之下果真问题不小,几人暗地里用眼神朝苏承羽比划,那意思——看来他真的会奇门遁甲。
苏承羽带人返回工坊,重新确定了枪机尺寸,增加了击锤和火镰的撞击角度。
工匠们立刻动手按新的尺寸重新打制火铳,心里都琢磨着按苏公子所教制铳,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摸到点奇门遁甲的皮毛。
实际上自生火铳的发明者毕懋康早就发现了发火率低的问题,但直到他逝世也没能很好地解决。
而这些问题在苏承羽这个学过现代机械原理的人来说,根本就是调整几个参数的事情。
知道了答案就是几句话的事,不知道那就是一座山。须知前人可能就为这几句话,付出过几十年的努力。
由于改动较大,又得重新制作泥范,苏承羽知道至少又得一天时间。
他正琢磨能干点啥,就有王府侍卫来找他,说王府管事来报,那个名叫余新的军官前来拜谒,现在人就在陈王府。
待苏承羽回到王府,引礼舍人便通禀说余把总已在前厅侯着。
于是他又转去前厅,老远便听到有人惊喜地高呼:“世子!”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名二十四五岁,肩宽背阔,身材高大,鼻直口方的年轻人正单膝跪地冲自己施礼,“参见世子!”
正是余新。
苏承羽上前扶起他,“有两年多没见了吧?快坐。”又招呼他坐下。自有下人奉了热茶来。
余新望向苏承羽,诸多回忆涌上心头一时甚为感慨,“离开南阳经年,此番我所部被派往漳浦,途径天兴府停下修整。我便来看望世子,便听说你途中遇险,心中大为震动。这却见你龙马精神,可是已无大碍?”
“没事,睡了几天而已。”苏承羽笑道,“倒是听说你刚从军两年便已升了把总,混得挺不错啊。”
“嗨,世子见笑了。”余新表情郁闷,“其实前几日还是千总。被遣往漳浦途中有士卒逃散,郑芝龙便抓住此事将我贬为把总。”
“竟有此事?”苏承羽疑惑道,“还有,漳浦在福建东南,派你去那做什么?”
“唉,”余新叹口气道,“我原驻守淳化,南京失陷后辗转由浙江入闽,投隆武正朔。
“谁料如今福京郑芝龙一手遮天,将我当他私兵使唤。我自是不服,便被他连同另几支对其不满的队伍编为一营,调驻漳浦冷落。一路上又不拨发军饷,以至我部逃兵不断,如今士卒只剩不到六成了。”
“这个郑芝龙!”苏承羽虽知道郑芝龙把持朝政,但没想到他竟如此明目张胆地排除异己。明年六月,就是因为这货投降满清,直接导致了隆武朝灭亡。
他收敛心中怒气,看向余新,“创之,那你现下作何打算?”创之是余新的表字,苏承羽继承了朱琳渼的记忆,自是知道。
余新颓然道:“再没有军饷,我这点人早晚得跑光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郑芝龙这是想把拒不臣服他的部队凑到一起,让他们因缺饷而溃散。想到此节,苏承羽忽然眼前一亮,心说郑芝龙倒是帮了忙,不用我费力去找,和他不对付的人就全在这了。这一营兵或许就是自己可以借力之处。
他问余新道:“被派去漳浦的有多少人?”
“说是凑了一营,实际远未满额。加上近来逃兵不断,仅剩八百余人了。”
苏承羽略为思索,对余新道:“创之,你能想办法在天兴府拖延几天吗?”
“这容易。”余新立刻道,“士卒都饿得走不动道,最多郑芝龙再扣我个不从调遣的罪名。不知世子有何打算?”
“不能让这些有经验的部队被毁了。”苏承羽嘴角微挑,“或许郑芝龙很快就会后悔把你们放出来的。”
余新一愣,对这个有些木讷的发小突然冒出狡黠的表情有些意外,忙道:“一切但听世子调遣。”
片刻后,典膳来通报,说晚膳备好了。
苏承羽又在餐桌上听余新说了最近的战况。江阴城破,亲军大肆屠城。清军张天禄大军逼近徽州,安徽告急。吉安失陷,赣州告急。广东惠州、潮州及福建汀州府发生民乱,地方糜烂……
直到戌时已过余新才告辞离去,苏承羽让人从王府账上提了八百两银子给他,让他先发给士卒以稳其心。
苏承羽回想刚听到的战况,各处告急,隆武朝现在就如破屋一般到处漏水。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必须加快速度才行。
次日中午,按照苏承羽新设计的方案制造的自生火铳已经完成。
苏承羽看着手里的火铳,除了有些粗糙外,枪机已和后世的英制1730式燧发枪非常相似了,苏承羽预感这次应该靠谱。
试铳场地上,他的感觉得到应验,发火率已经达到近六成。这还是在弹簧让他不太满意的情况下。如果换了弹力更强的钢片,发火率应该还能提高,不过眼下没有合适的弹簧钢。
千万别以为六成发火率不高,首先同时代的火绳枪也时常哑火,其次燧发枪即使哑火,拉开击锤重新发射就行,用不了两秒钟。所以六成的发火率已足可实战,况且还有改进空间。
工匠们在一旁倒显得波澜不惊,似乎早料定这次新铳的问题会得到解决。他们对苏公子的制铳水平已是深信不疑。
工棚只用了四天,距离约定的十天还有日子。苏承羽对枪机又做了些细节改进,交给工匠们实施。
他自己则将定型的自生火铳部件全部绘制出标准工业图纸。画好之后又觉得炭笔线条不能持久,便让木匠帮自己削了几支竹笔出来。
不同的是,他在笔尖处开了道窄缝,便成了明代第一支简易“钢笔”。
工匠们看到他笔下细而稳定的线条,心里又念叨了一遍“奇门遁甲术就是厉害”。
(本章完)
第9章 面圣()
自生火铳的制作这就算基本完成了,苏承羽猛然想起,这实际上已不算是自生火铳了。
不说枪机的巨大差异,至少毕懋康的自生火铳是种长手铳,而他眼前这支却是标准的步枪。为方便区别,他决定将这支新铳改名为燧发铳。
苏承羽对众工匠交代了后几天的工作安排——主要就是多制出几幅枪机,优化加工流程。
然后他又找来军器局大使徐桐,让他带着去了趟火药司。
贿赂了徐桐几两银子之后,两名火药司的工匠被派给了苏承羽帮工。
他们按照苏承羽吩咐,将一盆火药加水搅拌均匀,然后放在屋外晾晒。
福建七月份的太阳端的厉害,不到一个时辰,那一盆火药已干成了硬块。
苏承羽倒出盆里那一坨黑乎乎的东西,让工匠们将其敲碎,再用筛子仔细筛过,只留下尺寸如芝麻粒大小的装入袋中。
这种简单到极点的处理方式便是火药颗粒化。
苏承羽依稀记得,颗粒化之后的火药能使火铳威力提高15%!更可贵的是,能减少炸膛的几率。
所有准备工作做完,他用厚麻布裹好新鲜出炉的燧发铳,让乔千扛起小半袋火药,打道回府。
陈王府。
既有燧发铳做敲门砖,余新这一营兵做突破口,苏承羽决定这几天就去见隆武帝朱聿键。
不过在这之前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他让人取来隆武朝立朝之后的资料翻看,又找来王府长史询问朝廷政策。
直到次日,苏承羽对隆武帝朱聿键总算是有了整体的了解。
说起来朱聿键绝对是个明君,登基伊始就定下很多相当有用的政策。例如严禁党争,反腐败,举贤任能,团结抗清力量,赦免已归顺满清的平民等等,甚至还计划于八月十八御驾亲征。
可以说,在他这个年代,能想到的他基本都做了。但一来受时代局限,很多方面他不可能想得到,二来他手里没钱没兵,政策的执行力几乎为零。
对于朱聿键这个有能力却生不逢时的好皇帝,苏承羽是一定要想办法保住的。
他并没有嚣张到以为凭一己之力就能挽救大明于危局。眼下这个时代,帝王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精神支柱。在封建时代,一个明君是真能抵得上百万雄师的。
苏承羽结合前世经验,又经过认真思索,心里已有了大致的规划。
次日正午刚过,他让婵依取来整套世子行头换好,驱车朝皇宫而去。
从这一刻起,大明的历史命运便要看他苏承羽的了!
隆武朝所谓的皇宫不过是以前的福建布政使司衙门稍作扩建,比起故宫来简直小得可怜,不过距离原是学政衙门的陈王府只有六七里路程。
朱聿键正在御书房看书,就听太监禀报说陈王世子求见献宝。
他有些奇怪,这个侄子昏迷了一个多月,前不久才刚转醒,他还派太监去送了些药材。
在南阳时这侄子就不大出门,和自己见面甚少,今天倒主动跑来送礼……难道是为袭爵之事?
他放下手中书册,让太监宣朱琳渼。
苏承羽脑子里还有朱琳渼学过的礼仪,对宫里规矩还算清楚。
他随太监一路走去,待进了御书房,只见朱聿键正坐在御案之后看书,四十来岁,长了个蒜头鼻,样貌并不出众,不过神色却挺和蔼。
苏承羽上前行礼参拜。朱聿键说一声“平身吧”,这才放下手中书册,微笑道:“琳渼给我送什么来了?”
“可定国之宝!”苏承羽站起身来,摊摊手道,“只是被御林军扣在宫门外,还得皇伯父亲宣才能呈上来。”
“定国之宝?”
这更勾起了朱聿键的好奇心,转头吩咐太监:“庞天寿,去让他们拿来。”
苏承羽却接道:“皇伯父,此物在御书房可能不够施展,还请移驾到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