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对李治再次叮嘱道。
“我知道,今天我也是亲自服侍父皇喝了药才出来的。”李治这时点了点头,随后又有些迟疑的道,“先生,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你说大哥都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难道父皇真的想要让四哥取代大哥的位子?”
“这个……”李休听到李治的这个问题却是苦笑一声,因为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李承乾选择这件事,李世民要背上一大半的责任,剩下的责任则要由李承乾和李泰平分,可是他现在总不能告诉李治,你大哥之所以选择,最大的责任在你的父亲身上吧?
看到李休不说,李治这时却是再次犹豫了一下,随后这才终于再次开口道:“子不言父过,我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不对,可是我觉得父皇对四哥的宠幸实在太过了,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让大哥产生猜疑,从而冒险一搏选择了选择了造反这条路?”
听到李治的话,李休也不由得有些感慨:孩子们都长大了,有时候就算自己不说,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你这样想也不能算错,只不过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你父皇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你大哥自己也有责任,而且这件事不但是国事,更是你们的家事,其中的政治、人心、亲情等等混杂在一起,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的,也许等你再长大一点,就会自己想明白这件事的!”李休当下叹了口气对李治再次说道。
李治虽然长大了许多,但是当听到李休上面的这些话时,还是露出迷茫的神色,不过他知道既然李休不愿意说,他再问也没有用,所以也就没有再开口。
“雉奴,这次你回来的太过突然,长安城也因你的回来而搅的满城风雨,那些外界的流言你应该都听说了吧?”李休这时忽然再次开口问道。
“这个……”李治也没想到李休竟然会问起这件事,这让他愣了一下这才开口回答道,“那些流言我倒是听说了,不过我这次回来仅仅是因为父皇因大哥的事而十分伤心,所以才想到了我,除此之我觉得并没有其它的用意,那些流言都是外人在胡乱猜测罢了。”
“不管那些流言的真假如何,我现在倒是很想知道,如果你父皇真的要立你为太子的话,到时你该怎么办?”李休这时却忽然停下脚步,然后紧盯着李治的眼睛问道。
“这个……我……”李治这时也显得有些惊慌,支支吾吾的回答不出来,甚至眼睛也躲躲闪闪的不敢和李休对视。
“不要回避我的问题,现在你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正常,而且你是嫡出的皇子,现在你大哥犯了错,你和你四哥都有同样的机会接替太子之位!”李休这时伸手拍了拍李治的肩膀鼓励的道。
昨天平安郎问起李治是不是有机会接替太子之位,对于这件事,李休沉默了许久也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告诉他等到李治来见自己时,会亲自告诉他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结果今天一早李治就来了,所以李休也打算将自己的看法讲出来,顺便也指点一下李治,毕竟李治接替太子之位总比眼高手低的李泰要强。
李休的鼓励也起到了作用,只见李治再次沉默了片刻后,终于抬起头直视着李休道:“我不想骗先生,在知道大哥出事,以及回到长安听到那些关于我的传言时,如果说我对太子之位没有关点心思,恐怕连我自己都不信,只不过我觉得四哥的机会明显比我大得多,所以我也不会和我四哥争什么,反正皇位就一个,他想要就拿去吧!”
李休是看着李治长大的,而且相比李承乾,李治的心思要更加的单纯,所以他现在也可以肯定,李治说的应该是心理话,他的性子本来也不喜欢和别人争抢,不过越是这样,他得到太子之位的机会也就越大。
想到上面这些,李休也不由露出一个淡定的笑容道:“很好,雉奴你有这样的想法为师十分的欣慰,接下来你什么也不用做,只要按照你的本心关心你父皇的身体,另外也多帮你大哥求求情,至于你四哥那里,你也不要理会,等到以后自然会有个结果!”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李渊和虬髯客的离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的身体也终于慢慢的恢复了,而李承乾谋反案也终于开始正式的处理,赵节、杜荷、李元昌等人尽皆判处死罪,其中杜荷还是李世民的准女婿,而且他的父亲杜如晦也是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又刚刚去世,本来李世民是不想判杜荷死罪的,奈何很多大臣都坚决反对,最后李世民也只得判了杜荷死罪,至于公主则另寻驸马。
除了杜荷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更让李世民为难的人,那就是侯君集,虽然对方背叛了自己,但李世民却是个极重感情的人,又想到侯君集曾经为大唐立下过不少的汗马功劳,现在让他下令杀了侯君集,一时间他也狠不下这个心。
不过侯君集毕竟犯了十恶不赦之罪,就算李世民不想杀他,下面的群臣也不会答应,特别是平时侯君集为人尖刻、胸襟狭窄,曾经得罪过不少人,比如他曾经跟着李靖学习过兵法,结果私下里竟然向李世民告状,说李靖在兵法上留一手不肯教给自己,结果这件事让李靖知道后,从此对侯君集也是厌恶之极。
以前侯君集身为开国功臣,又十分受李世民的器重,所以别人也拿他没办法,可是现在侯君集成为阶下之囚,立刻有不少人落井下石,强烈要求判处侯君集死罪,最后李世民也没办法,毕竟他连自己的女婿都杀了,也不可能单独饶了侯君集,只能同样判了他死罪。
不过在处死侯君集的当晚,李世民却特别出宫去了大理寺,亲自探望了一下侯君集,据说侯君集在死前也恳请李世民饶过自己的妻子儿女,对此李世民也答应了,毕竟按照律法,像谋反这种的重罪,连家人都会受到牵连,轻则抄家,重则满门抄斩。
就在李世民探望过侯君集的第二天,赵节、杜荷与侯君集全都被处斩,至于侯君集的家人,则按照侯君集的意思迁移到南方居住,注意是迁移不是流放,这点与崔干的家人有着天壤之别,李世民甚至还派人护送侯君集的家人离开长安。
侯君集之所以让家人去南方,其实是出于无奈,因为他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如果自己死后家人还留在长安,恐怕会受到更多的打击,所以还不如走的远远的,南方正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之前在杜荷和侯君集等人的生死上,大唐的群臣一个个都是吵的不可开交,但是等到这些人被处死后,只剩下李承乾这个主犯的生死还没有决定时,这些大臣却全都闭上嘴巴装哑巴了,谁也不敢对如何处置李承乾发表任何看法。
其实也不怪这些大臣们不开口,因为对于如何处置李承乾这件事他们也是左右为难,如果他们说要处死李承乾,恐怕李世民第一个不答应,退一步讲,就算李世民现在答应了,可万一等到杀了李承乾,他再后悔了怎么办,到时肯定会迁罪到那些说要杀李承乾的大臣身上。
当然如果劝说李世民不杀李承乾也不行,因为连杜荷这些从犯都被处死了,若是李承乾这个主犯反而活了下来,那又置大唐的律法于何地?
也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所以轮到处置李承乾时,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全都是装聋作哑,把事情又推到了李世民面前,反正无论李承乾是生是死,都是李世民自己做出的决定,日后就算李世民后悔,也怪不到他们头上。
面对百官的沉默,李世民也十分的为难,从本心来说,他自然想要留下儿子的性命,但是之前处死了侯君集等人,现在让他开口留下李承乾的性命,他一时间也开不了这个口,因此他也是十分的为难。
不过后来却有人站出来帮李世民解决了这个难题,此人官职不高,仅仅是个通事舍人,名叫来济,但这个人的来头却很大,他父亲就是前隋大名鼎鼎的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当初秦琼和马爷都曾经在来护儿手下效命。
这个来济在李世民左右为难之时说了句话,那就是“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也正是这句话,终于让李世民有了保住李承乾性命的借口,于是当场宣布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衢州,也就是后世的浙江衢州。
其实在原来的历史上,李承乾被废后流放到黔州,也就是后世湖北、湖南、重庆交界一带,虽然李休的穿越没能改变李承乾被废的命运,但是依然有一些影响,比如李承乾的流放地发生了改变,而且李承乾的心态似乎也与历史上不同,如果他真的能放下的话,应该不会像原来的历史上那样在两年后抑郁而终。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终于被忘掉了,朝堂内外的不少人都是松了口气,特别是李泰那边的人,兴奋的几乎要奔走相告了,不过可能是之前李世民的警告,使得李泰那边竟然还能沉得住气,朝堂上也没有人提另立太子的事。
不过没有人提并不是说没有惦记,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另立新太子的事也已经迫在眉睫,一来太子是大唐的储君,如果没有太子,大唐的根基就不是很稳,二来李世民的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如果这时不立太子,万一日后有什么意外的话,那将会引发更大的乱子,甚至大唐也可能因此而分裂。
也正是因为知道上面这些,所以下面的人都在等着李世民亲口提出另立太子的事,只有李世民提出来,他们才敢公开的讨论,其中尤以李泰最为心急,但他再心急也得等着,而且因为李治也回来了,他又担心李治和自己争宠,因此这段时间也是天天的往宫里跑。
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对另立太子的事却十分的沉得住气,虽然李泰和李治成天的在他面前转悠,但他却丝毫没有从他们中选一个的意思,反而还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