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当他把这个担忧稍加对友人透露出来后,却得到的是刘舍毫不担心,或说是杞人忧天式的调笑之言。
“子漪却是过滤了。。”
“彼辈多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
“又无行路之资,隔夜之粮。。能肆虐到何处去。。”
“这可是(关内)八镇诸军拱卫,又有神策健儿内镇的帝京啊。。”
“只怕沩水、渭水之中,便是此等争相投付的好去处了。。”
待到在奏进院的别舍里安顿下来,又洗漱换裳吃过洗尘酒之后,为有些熏然的于濆也来到了楼台之上,继续观望这个帝京的冬日风物。
这时候,一群怒马鲜衣的官人以及锦裘缨冠的勋贵子弟,却是横冲直撞的当街飞掠而过,而直奔向远处一所华苑大宅之间。沿街偶有在寒风中叫卖的负薪者,却被
“他们啊。。。应是方才朝罢下来,准备参加早宴乐的臣宦们啊”
身边的友人刘舍,却是有几分羡妒的道。
“这是在师法虢国夫人的旧事遗风啊。。”
“那件羽衣,怕是凡古之制的百鸟裘。。”
“只怕不是要抢尽了北里的风头。。”
于濆却是心中不由了然,天宝年间杨氏兄妹以太真娘子见宠于天子,遂优裕极厚而彻夜狂欢作乐纵马街市,所遗珠钿皆作价巨万,当中人家数年衣食;而百鸟裘则出自前朝性好穷奢极欲的安乐公主遗事,据说她事败自杀后私囊中遗有一件百鸟裘,当世作价亿万钱。
然而,却禁不住在脑中浮出了杜子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谓是既是应景了。
“子漪却是有福之人,此番赶了个正好。。”
然后,刘舍却是继续拿出一张名刺道。
“那是张金公的別缺园在宴客。。”
“王(铎)老相公和郑(畋)大相公,还有崔(安潜)使相。。”
“中书门下的诸位阁老(舍人),都有可能莅临呢。。”
“正好让我们去认个人面才是。。”
只是在送完礼单回来之后,于濆一想起之前所见就救济不能平复心怀的;
那些让人不以朝政为怀草草退朝便慌忙奔赴,迎宾聚朋而水陆珍奇荟萃的那豪华宴筵;奔走期间的侍儿娇美之态与身上裙衩,当值数十户辛苦胼胝的所价不菲;高台亭榭之上绮罗遍地的华丽繁复,与楼下墙外担柴叫卖人褴褛之下的赤膊嶙峋。
最后他却是难言心中的郁愤,有感而做了一首后来传世的《古宴曲》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感谢那个不能说名字的存在所提供的网上段子,让我可以抛砖引玉一二;回头查了相关生平和史料,这首诗和作者,居然就是本书同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啊)
另外我觉得这个段子,和隋炀帝大业年间的遗事,真是出奇的相似啊。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
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
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
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市人惭不能答。
……《资治通鉴》就在这数年之后,巡游到南方有都城不能还的隋炀帝,被众叛亲离的臣下弄死;
而于濆做完这首诗的数年后,黄巢的起义军攻进长安,唐僖宗只能“巡幸”到剑川去避祸,然后又数度被
兵变赶出长安,最终忧急成虑病死在流离迁徙的“巡幸”路上;
只能说,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啊。
(本章完)
第100章 弊情()
潮阳城下的围困和攻打准备,还在平淡而繁忙的日常当中持续着。
按照东西南的三门趋向,周淮安麾下后营的驻防地被分到西门外,而与周昂的前营一起负责看守,来自西门可能突围和出击的敌势。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变相的优待和照顾;因为从具体布局上说定在前面的还是以前营为主;显然以王蟠为首的大多数人,也并不指望后分营的战斗力呢。
在接管了大军的后勤和辎重事物,并且将大多数的驻队人马重新入手编列起来之后,他发现其中的变化颇大,许多队火当中头目以下的名册已经换了一茬,而看起来在其中老卒和正卒的伤亡并不会少,只是被后续补充进来的人手和提拔起来的新进给暂时掩盖了下来。
不过,这也比较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绝大多数军队都是通常意义上的一次性军队;即是因人成事也是因人而废,随着主帅的变动而战斗力波幅很大;往往一场或是几场失利后,就很容易陷入一阕不振或是土崩瓦解的状态;能够屡败屡复,屡挫屡起的也只是极少数传世的劲旅;
就更别说是,这些半路仓促拉羊或是聚事为主的农民军;能够维持眼下的构架,还能有所壮大义军算是相当不错了。据王蟠所说起的过往事情,在别的义军当中其实不乏行进到半路,或是追击者敌势当中,人都不知道跑散了多少,又部下重新换过了多少茬的例子了。
因此对他们这些头目来说,关心这些数量较大的外围增减损益,其实意义不大;只要能够抓住最能打最基本那一小部分的核心人马,就可以在这满地饥遂的乱世当中,随随便便的从头拉起一大票人马来;这也是大多数义军在不断于官军的斗争、拉锯的周旋当中,用鲜血和尸骸所归结出来的通用经验。
当然了,用后世哪位新中国太祖的话说,就是十足的盲动冒险主义和流窜投机式的陈旧落后农民运动(起义);而放在《资治通鉴》等官方历史书当中,则是完全逃不过一个“旋起旋灭,招摇不定,因粮聚散,动辄亡去”的基本评价。
是以用王蟠在酒桌上半醉的话说,就是颇为感谢周淮安给他带来的这些变化;虽然其中很有好些他不甚明了的东西,但是由此在其他方面带来的,通过这些时日林林总总积攒起来的好处和方便,却是众所周知而有目共睹的结果;
比如,原本义军当中常见的逃亡和走散,现在几乎都难以见到了,因此不用再在半路上一次次停下来,费时费力重新补充人手;而几次三番战事下来的伤病员,也大多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事后转运、稳妥安置,而不是仓促之下屡屡无奈的放弃掉,或是随便找个地方藏起来,而任其自生自灭。
而这些伤愈归队的士卒,又让军中合用的正卒和有经验老卒的存在,一直在稳步的增加当中,而进一步提高了军中可言维持的架构和上限;光是这一项在士卒当中就足以称得上是万家生佛了;而对王蟠正在重建怒风营的誓愿,亦是有着极大的益处了。
更别说自从采用了他打围子吃大户的新法子之后,各营在地方上能筹办到的东西就变多了,将士们能够分到的好处也更多了,遇到的抵触和反抗却是比往常少了许多。
然后,他也很快发现了辎重分配和管理当中,许多问题和缺漏的所在。其中大多数都是原本义军沿袭下来,那种粗放手段和态度下的疏漏;毕竟,虽然周淮安推出了种种相对优化的手段和制度来,但是除了他负责的部分之外,在其他分营和团旅当中得到执行的力度,也就是各有差异了;
但也有少部分是充满某种规律性,而疑似人为因素造成的缺失和短少;这就有些不对味了。周淮安想了想,对着身边的书办元静吩咐道:
“把负责核算这几项的计员,单独叫过来一下。。”
随着怒风营一路罗括的各色人手,周淮安现在的手下除了直属队、学徒队等那些特殊编制之外,其实也有上百号直接对口负责的办事人员了;其中半数是专门负责书写往来和记录编档的文员,半数就是专门负责核算统计的计员。
而这些计员就等于是最粗浅和原始的会计角色,因为多少懂一点数算,再加上他所提供的收支两条线的复式记账法,才能一下子将这些明显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给慢慢的浮现和凸显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超出正常比例的,各种非战斗编制的辅助人员的存在,他才能玩得转这大几千号人马的日常所需和军中的大量出入流转事务。
而在其他的时间里,他们也充当着某种类似火种的角色;在夜晚的讲谈会上根据周淮安临时编的启蒙册子,给挑选出来的士卒和头目们传授最基本的数算常识,教他们辨识一些基本的常用字和书写方式;
虽然因为各自出身来历和经验职业的良莠不齐,一度闹出过不少笑话和错漏,要周淮安亲自来收拾和弥补;也没少被诟病过这是在误人子弟,学这些有的没的根本无啥子用处之类;
还有人发自骨子里的瞧不上这些泥腿子农民军,以及明里暗里莫名的优越感,直到被周淮安仗着学霸一般的现代常识,好好收拾和敲打了一通才老实安分下来接受了现状;
但是在周淮安身体力行的坚持下,还是在后分营里和辎重大队里慢慢的推行和拓展开来影响力。
至少,大多数人都由此知道了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只要用心学会点本事或是手艺的话,在这里都有派上用处的机会,并且能获得相应(有限的)好处和(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