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正站在最前面用沙盘讲课的是一个看似放浪不羁的道人。
前世的习惯让王凝之在来的路上就从丰收嘴里面挖出来了这个新来的家学先生的身份:出身寒门,信仰五斗米道,来王家担任家学先生应该是为了谋个好出路。这样的身份在王家看来足够清白,又因为是往日琅琊故交孙家举荐过来的,所以并没有多做为难但这些话从丰收嘴里面说出来,就不像父母兄弟所说的缘由:“那孙襄的名声可不怎么好,只是因为与琅琊孙家孙泰有些亲戚关系,孙泰的老师又是前些年给郎君诊病的钱塘杜子恭,有这份情意在,郎君才应允孙襄作咱们五郎他们的先生”
王凝之对这些人名一头雾水,不过丰收的意思还是明白了。这小厮虽然平日里会偷些小懒,但对王家的向心力还是很强的,这么不停地在自己耳边碎碎念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要让自己好好把关,别把风评不好的人引进府中教坏小弟他们。
有了这份不断强调的评价在前,名叫孙襄的道人先生放浪不羁的行为在王凝之的眼中就刺眼起来。
对于自我的判断力,从前世到现在王凝之都无比自信,索性因为前世工作的特殊性,他看人的能力很强不得不说孙襄的教学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这个不错基于王凝之对古代的这些蒙学什么的不很了解的基础上,听了半天他才听出门道:在大量的元气、精神、形体、辟谷、外丹等词汇组成的气、神、形、食四种养育之道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的堆积中,得出来孙襄讲的竟然是五斗米道的理论。
作为道教的一个教派,五斗米道又称为天师道,王凝之还是知道的,只是这些理论晦涩难懂,孙襄就这么不加以趣味化的讲述给一群小孩子们听,作为一名蒙学先生就有些不合格了。
身边那些来听课的人显然对此也有微词,脸色不怎么好,但是出于礼貌,并没有加以制止,他们来考究一个学堂先生是不是合格,是出于全面的考虑,不能因为一点失误就全盘否定。这个时代的学堂教学,学生应该是分属不同年级的,上课时一般都是先生在前面将一段总的言论,然后才是单独分开进行蒙学教育,布置学堂任务。
孙襄是一个合格的讲述者,前提他面对的是一群成年人。宗教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诱惑性,能够以人心的间隙为突破口进行扩散式的传播和垄断,孩童由于经历少往往并不明白宗教的普适性,更多的只是好奇,不像有经历的成年人会因为宗教能够弥补内心的一段空虚而欺骗性地盲目信任王凝之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对宗教有过了解,更由于经常在社交场合出现,对人心的把握为妙,基于此,他能看出学生应该都是好奇,年纪更小一点的听不懂却由于旁边的人都在听而更加好奇至于来评课的众人,除却年长的几位,其他诸如三弟四弟神色就附带上了认同与向往。
古代人信神?魏晋人信五斗米道?王凝之都不清楚。
有了前面丰收的喋喋不休,他对孙襄的初次印象并不好:不修边幅,放浪不羁。才学肯定是有的,这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中上层人士打磨时间的乐趣便是,无论志怪还是经史,便是再如何以次充好,孙襄也是有真才实学的,至少比现在的自己对此时的知识了解得多。
屋舍外盘亘的雾气随着太阳越升越高而变薄,直至消失,没有了雾气的阻挡,阳光直刺刺地透过窗射进屋子里,一时间教室出现光暗交错的的两极之景,孙襄一半身体沐浴在阳光中,让人恍惚另一半隐没在阴凉中,随着发乱的头发变得更加阴沉,如此戏剧的模样并没有影响他的讲述:“清修之人以养气,凝神为主,修形与服药为辅,世人对此颇多误解,认为服药便是凝聚元气、抱朴守一之关键,这是错的,服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修行之心,对大道恒久的追求不过,养食之道并非不可取,通过外丹的服用让我们达到方外无物的境界,引起深思,更是不可缺少。”
停顿一下,孙襄扫视了一眼教室里面的人物,才缓缓从内兜中掏出来一个瓷瓶,轻轻一晃,传出沙沙的声音。他的表情变得亢奋而精彩,眼睛的聚焦也汇聚到瓷瓶之上,好在他还未忘却自己身为先生的职责,只是声音变得无心而低沉:“这便是五石散,服用它可以短暂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乃何平叔所推荐的良药秘方,服其一拈便可神入云雾,以助“
王凝之眉头一颤,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孙襄在一干王氏子弟的注视下倒出一点五石散服下奈何旁边的大哥并没有出头阻止,让他也不得不老老实实待着。
魏晋风度与服药有关,曾经的他仅仅听说过,并不以为意,现在却是亲眼所见,而周围人的表现却表明早已习以为常,容忍度大大提升,乃至于课堂上公然服药的孙襄都被容忍。
听课的学生更加好奇,他们生在富贵人家,懂的自然比平民百姓要多,对五石散早就心生向往,平日里总是见名士们服药喝酒,旷世放达,潇洒不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大家庭里,父母一辈的名士才是真正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往往被孩童们模仿。看样子,王家的名士们估计也没少服药。
最后一排与王凝之的妹妹坐在一起的小女孩,穿着红色罗襦和长裙,梳着模仿成年女子的发髻,在孙襄服药之后举手站起来说道:“先生,我阿乞兄说五石散不是好东西,是道人们用来欺骗小孩子的。”
正飘飘然的孙襄眉头一皱,但脚上有些虚浮,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在明亮阳光的照耀下,其脸上生出一层油晃晃的细汗,他略带荒诞与挑衅地盯着站起来的小姑娘,看着她用来束腰的白色丝带轻轻抖动,勾勒出让人趋之若鹜的细腰,哼唧半天说道:“你阿乞兄又懂些什么,不过小孩子家,童稚依旧在,所说之话无非是为了彰显在你们之间的崇拜地位。他说这是道人们用来欺骗小孩子的,那他说的是哪些道人?医圣张仲景还是何晏何平叔,亦或是竹林七贤?一个小孩子的言论便在你眼中如此具有威信,那为什么不相信这些名士?他们难道比你阿乞兄还要差吗?”
王凝之的眉头拧在一块了,旁边的兄长王玄之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情绪,悄悄伸出手拉了拉他的衣袖,用眼神示意他不要冲动。能担任先生的人就算再如何荒诞,也不会在有家长看着的时候做出威胁学生的事情,况且对于信奉五斗米道的王氏家族来说,学堂先生在课堂服药,也还算在容忍范围内。
服药后的孙襄不再停留在教室前,开始频繁地走动,他脸上凝聚出大颗大颗的汗水,顺势而落,但他的身体却在颤抖,尤其是张开的嘴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行互相碰撞的牙齿,神色不耐的他在小姑娘说话的时候向后面走来,大有一副以势压人的走向。
秀丽的小女孩不以为惧,依旧大胆的回答:“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路边的老农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可以作为老师。古时更有两小儿辩日,圣人被两个小儿难住,那么为什么我阿乞兄所说之话在你眼中就是小孩子的胡言乱语,难道名士就没有”
“名士当然没有错!”孙襄大声地打断小姑娘的话,全然不顾周围的人脸色已变,走到小姑娘身边,他的身体颤抖的更厉害,伴随着不自然的痉挛,这种状态下低头俯视着小姑娘,脸色扭曲,像是对方犯了忌讳,“名士者,皆圣人。他们的气与神兼备而充盈,可神游天地,驾驭万物,早就从普通的凡人之中脱颖而出,称之为仙人亦不为过,其所言皆为圣言,所为皆圣为,汝以为我五斗米道与孔子为一等,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也罢,念在你没有品尝过神游天地的快感,无法相信所摆放在你面前的神迹,既然如此,我就帮你灵神出窍”
“不可!”
对于孙襄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课堂秩序都能够容忍的评课人终于在孙襄颤抖着掏出瓷瓶想要给小姑娘喂食五石散的时候说话了,只是有些距离,就算是出口也来不及阻止。
王玄之的内心是震惊且担忧的,一时间他都不敢想象一个区区寒门之子竟然敢在王世学堂闹事,更何况他针对的对象身份还很特殊,但发生的这一切时间太短了,短到他与孙襄之间的距离现在仿佛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就在他愣神之际,只觉得刚才还在手上的衣袖突然抽出去。
他的二弟王凝之竟一个健步冲了过去,在孙襄倒出五石散正要喂给小姑娘的那一刹那,抬起脚踹了上去!
第四章 夫妻冷战()
暮色绮丽,西下的残阳给万物披上一层橘黄的纱衣,往往是流动的,与行色匆匆的佃农相互映衬,对随晚风摇曳的枝杈不管不顾,用尽全力在最后的时刻在大地上泼墨作画,竟也是别有一番滋味。会稽郡的溪流很多,穿过干流就是被佃农开垦了一天的耕地,上面有人正拉扯着不声不响的水牛接过孩童递来的葛巾戴在头上。
仔细听,甚至还有孩童清脆的声音在唱着歌。
这是千年后后世不曾有过的宁静与古朴,有人说这代表贫穷,但更有人说这是对自然的认同王凝之站在跨过溪流的小拱桥上,将停滞在远处的目光缓缓收回,渐渐从思考中清醒过来。
虽说早上在学堂中踹了孙襄一脚,却也制止了那个名叫郗道茂的小姑娘被强迫服下五石散这种有毒的药,且不说孙襄是否有错在先,单单王凝之是王逸少二郎这一身份,就算是王凝之失礼也会被家族压下,总之就是细枝末叶的琐事,劳累猝死的王凝之自然不想再做操劳,直接甩手离开,在小厮丰收的带领下游玩了一天,也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
凉、代、秦、燕以及多个割据势力还在北方的土地上狼烟角逐,动荡是这个时代最贴切的形容词,好在东晋小朝廷虽然偏安一隅,偶尔也会遭到个别势力的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