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经系统】。李煜面色苍白汗流如注,五内剧痛全身痉挛,头足相就状似牵机。小周后吓得魂飞魄散,双手抱住了李煜,哭着问他何处难受。
李煜清楚自己的死期到了,他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当年手提金缕鞋的那个漂亮女子。他眼泪汪汪,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可怜一代词宗,竟以狰狞的表情,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
其实,此前一件小事儿,早把李煜推上了断头台。南唐灭国之后,原来的宫女——庆奴流落民间,给一名宋军将领当了侍妾。庆奴不忘旧主,四处打听其下落。李煜动情地回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本来是叙旧闲谈,却被赵光义上纲上线。他认为李煜包藏灭国之恨,留之无益。或许,横在两个男人中间的小周后,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妒火与仇恨。
李煜死后,赵光义虚情假意地赠以太师头衔,又追封吴王,还特诏辍朝三日哀悼,最后以隆重的王礼厚葬于北邙山。
只有北邙山下月,
清光到死也相随。
在送葬队伍里,小周后披麻戴孝,泪流满面。那个最爱她的人,已经走了。对李煜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从此逃离苦海,结束屈辱。只是未亡人还得延续尘世间的种种孽缘。小周后像一缕憔悴、美丽的孤魂,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汴梁街头。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一切快活都是别人的,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烟雨江南,意中情人,都曾给过她短暂的幸福,然而大梦一醒,她竟是悲凉的看客、屈辱的过客。
李煜死后,小周后不理云鬓,不思茶饭,终日以泪洗面。赵光义仍时时强召小周后入宫觐见。小周后悲愤难禁,死死守在李煜灵前,拒绝入宫。守丧结束后,小周后经不起绝望与恐惧的折磨,最后选择了自杀。
小周后临终之前留下遗嘱,誓与李煜同穴下葬北邙,实践她当初在花前月下向李煜许下的“不能同年生,但求同年死”的诺言。徐元以及跟随小周后多年、情同姊妹的李煜嫔妃,竭尽全力满足了她的心愿,了却他们“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共同追求。小周后和李煜的爱情经历,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亲相爱还要真挚凄惋刻骨铭心。二人用血泪和生命谱写了又一曲悲与美相结合的“长恨歌”。
词人走了,佳人也走了。那些平平仄仄、悠扬哀婉的歌声还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
人间,天上,袅袅回荡着他们当年的曲调……
流年似水不舍昼夜,风驰电掣般的历史车轮,又在神州大地上穿行了十多个世纪。李煜作为皇帝,他是个笑话,作为诗人、词人,他是个神话。
李煜的词清新朴素,雅俗共赏;易懂易记,谱曲可唱。当年不知征服过多少崇拜者!从宫闱到市井,从文人雅士到山野渔樵,人们辗转相抄,口耳传诵,都以先睹先唱为快。
正因为如是,人们才代复一代地缅怀这位“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的李煜,缅怀这位忠于艺术、以身殉词,生为词宗、死为词魂的“绝代才人”。时隔千年,人们还不忘在李煜昔日避暑离宫清凉山后的崇正书院旧址,为这位天才词人特建一座雕塑立像:双手背剪,面目憔悴,微昂的头颅遥望远方,眼里流露出不屈的目光,仍然在哀怨苦吟……
:
第161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
诗云:
朝臣待漏五更寒,
铁甲将军夜度关。
山寺日高僧未起,
算来功名不如闲。
《心相篇》有云:“上床便睡,定是高人;支枕无眠,必非闲客。”如果名利关心,上了床,千思万想,那得便睡?比及睡去,忽然又惊醒将来。总是不得睡趣,
世上第一个睡中得趣的,无过陈抟先生。怎见得?有诗为证:
昏昏黑黑睡中天,
无暑无寒也没年。
彭祖寿经八百岁,
不比陈抟一觉眠。
话说陈抟先生,表字图南,别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氏。生长五六岁,还不会说话,人都叫他“哑孩儿”。一日在水边游戏遇一妇人,身穿青色之衣,自称毛女,将陈抟抱去山中,饮以琼浆,陈抟便会说话,自觉心窍开爽。毛女将书一册投他怀内,又赠以诗云:
“药苗不满笥,
又更上危巅。
回指归去路,
相将入翠烟。”
陈抟回到家中,忽然念这四句诗出来,父母大惊!问道:“这四句诗,谁教你的?”陈抟说其缘故,就怀中取出书来看时,乃是一本《周易》。陈抟便能成诵,就晓得八卦的大意。自此无书不览,只这本《周易》坐卧不离,洒然有出世之志。十八岁上父母双亡。便把家财抛散,分赠亲族乡党。只携一石铛,往本县隐山居住。或慕陈先生之名,求一见而不可得。有造谒者,先生辄侧卧,不与交接。人见他鼾睡不起,只好叹息而去。
后唐明宗皇帝长兴年间,闻其高尚之名,御笔亲书丹诏,遣官招之。使者络绎不绝,先生违不得圣旨,只得随使者取路到洛阳帝都谒见天子,长揖不拜,满朝文武失色,明宗全不嗔怪。御手相搀,锦墩赐坐,说道:“劳苦先生远来,朕今得睹清光,三生之幸。”陈抟答道:“山野鄙夫,自比朽木,无用于世。过蒙陛下采录,有负圣意,乞赐放归,以全野性。”明宗道:“既荷先生不弃而来,朕正欲侍教,岂可轻去?”陈抟不应,闭目睡去了。明宗叹道:“此高士也,朕不可以常礼待之。”乃送至礼贤宾馆,饮食供帐俱设。先生一无所用,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明宗屡次驾幸礼贤馆,有时值他睡卧,不敢惊醒而去。明宗心知其为异人,愈加敬重,欲授以大官,陈抟那里肯就。
有丞相冯道奏道:“臣闻:七情莫甚于爱欲,六欲莫甚于男女。方今冬天雨雪之际,陈抟独坐蒲团,必然寒冷。陛下差一使命,将佳酝一樽赐之;妙选美女三人,前去与他侑酒暖足。他若饮其酒,留其女,何愁他不受官爵矣!”明宗从其言,于宫中选二八女子三人,美丽无比;装束华整,更自动人。又将尚方美酝一樽,遣内侍宣赐。内侍口传皇命道:“官家见天气奇冷,特赐美酝消遣;又赐美女与先生暖足,先生万勿推辞。”只见陈抟欣然对使开樽,一饮而尽;送来美人也不推辞。内侍入宫复命,明宗龙颜大悦。次日,早朝已毕,明宗即差冯丞相亲诣礼贤馆,请陈抟入朝见驾。只等来时加官授爵。
冯丞相领了圣旨上马前去,只见三个美女闭在一间空室之中,已不见了陈抟。问那美女道:“陈先生那里去了?”美女答道:“陈先生自饮了御酒,便向蒲团睡去。妾等候至五更方醒。他说:‘神龙不贪香饵,彩凤不入雕笼。劳你们辛苦一夜,无物相赠。’乃题诗一首,教妾收留回复天子。遂闭妾等于此室,飘然出门而去,不知何往。”
冯丞相引着三个美人回朝见驾。明宗取诗看之,诗曰:
雪为肌体玉为腮,
多谢君王送得来。
处士不兴巫峡梦,
空烦神女下阳台。
明宗读罢书,叹息不已。差人四下寻访陈抟踪迹,直到隐山旧居,并无踪迹。
却说陈抟这一去,直走到均州武当山,隐于九石岩。
忽一日,有五个白须老叟来问《周易》八卦之义。陈抟与之剖晰微理,五老告之以蛰法。怎唤做蛰法?凡寒冬时令天气伏藏,龟蛇之类皆蛰而不食。当初,有一人因床脚损坏,偶取一龟支之;十年后移床,其龟尚活,此乃服气所致。陈抟得此蛰法,或一睡数月不起。
陈抟在武当山住了二十余年,寿已七十余岁。忽一日,五老又来对陈抟说道:
“吾等五人,乃日月池中五龙也。此地非先生所栖,吾等受先生讲诲之益,当送先生到一个好所在去。”令陈抟“闭目休开”,五老翼之而行。觉两足腾空,耳边惟闻风雨之声。顷刻间脚跟着地,开眼看时,不见了五老,看那去处,乃西岳太华山石上。
陈抟遂留居于此。太华山道士见其所居没有锅灶,心中甚异,悄悄察之,更无他事,惟鼾睡而已。
一日,陈抟下九石岩,数月不归。道士疑他往别处去了,后于柴房中忽见一物,近前看之,乃先生也。不知几时睡在那里的!搬柴的堆积在上,直待烧柴将尽,方才看见。
又一日,有个樵夫在山下砍柴,见山凹里一个尸骸,尘埃起寸。樵夫心中怜悯,欲取而埋之。提起来看时,却认得是陈抟先生。樵夫道:“好个陈抟先生,不知如何死在这里?”先生把腰一伸,睁开双眼说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搅醒我来?”樵夫大笑。
华阴令王睦,亲到华山求见先生。至九石岩,见光光一片石头,绝无半间茅舍。乃问道:“先生寝止在于何所?”陈抟大笑,吟诗一首答之,诗曰:
蓬山高处是吾宫,
出即凌风跨晓风。
台榭不将金锁闭,
来时自有白云封。
王睦要与他伐木建庵,先生固辞不要。此周世宗显德年间事也。这四句诗直达帝听,世宗知其高士,召而见之,问以国祚长短。陈抟说出四句,道是:“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世宗皇帝本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长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却不知赵太祖代周为帝,国号宋,“木”字添盖乃是“宋”字。宋朝享国长久,先生已预知矣。
且说世宗要加陈抟以极品之爵,陈抟不愿,坚请还山。世宗采其“来时自有白云封”之句,赐号“白云先生”。
后唐年间,契丹兵起,百姓纷纷避乱。一日,先生骑着骡儿从天汉桥经过,抬头看见五色祥云,忽然大笑一声,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