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唐年间,契丹兵起,百姓纷纷避乱。一日,先生骑着骡儿从天汉桥经过,抬头看见五色祥云,忽然大笑一声,跌下骡来。众人忙问其故,先生道:“好了,好了!莫道世间无真主,一胎生下二龙来。”原来先生看见祥云下面有个妇人挑着两个竹篮而走,篮内分别坐着两个孩子。列位,你道那两个孩子是谁?那大的便是宋太祖赵匡胤,小的便是宋太宗赵匡义,妇人是杜太后。那赵匡胤乃上界霹雳大仙下降,出生时红光异香,祥云拥护。长大后英雄无比:一条杆棒,两个拳头,打成四百座军州,创立三百余年基业,建都汴梁,国号大宋。其实早在二十五六年前,先生便识透宋朝的真命天子了。
又一日,先生游长安市上,遇赵匡胤兄弟和赵普三人,在酒肆饮酒。先生亦入肆沽饮,看见赵普坐于二赵之右,先生将赵普推下去道:“你不过是紫微垣边一个小小星儿,如何敢占在上位?”赵匡胤奇其言,就问他前程之事。陈抟道:“你弟兄两个的星,比他大得多哩!”
赵匡胤称帝之前,有一次随军经过华山,听说陈抟住在山上,便有心前去挑战。
但陈抟老祖根本不屑于和他一战。赵匡胤吃了闭门羹反而更加跃跃欲试,一定要向他讨教,还许下整座华山为赌注。
结果,一局棋下来,自负的赵匡胤傻眼了,灰溜溜地下山去了。不过他是个重承诺的人,日后当了皇帝,还专门下了圣旨给那位老道,将华山周围的租税都免了。
后来赵太祖屡次差官迎取陈抟入朝,陈抟不肯。赵太祖手诏促之,陈抟向使者说道:“创业之君,必须尊崇体貌,我等山野废人,入见天子,若下拜,则违吾性;若不拜,则亵其体,是以不敢奉诏。”乃于诏书之尾,写四句附奏云:“九重天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使者复命,太祖笑而置之。后太祖晏驾,太宗皇帝即位,念酒肆中之旧,召与相见,说过待以不臣之礼,又赐御诗云:
“曾向前朝号‘白云’,
后来消息杳无闻。
如今若肯随征召,
总把三峰乞与君。”
先生见诗,乃服华阳巾、布袍、草履,来到东京。见太宗于便殿,只是长揖道:“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跪拜,望陛下优容之。”太宗全不嗔怪。
有天太宗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态利益所干扰,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年龄将近一百岁了。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我,与他交谈,听听他说的是值得的。”于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先生得到的玄默修养的方法,可以传授别人吗?”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当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用处,我也不知道神仙炼丹化成金银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无此类方术可以传授。假使能让白日冲天,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一样的外表,博古通今,兴化勤政,功德被乎八荒,荣名流于万世。修炼之道,无出于此。”
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太宗点头称善,愈加敬重。一日召陈抟问道:“先生心中,有何所欲?可为朕言之。”陈抟答道:“臣无所欲,只愿求一静室。”乃赐居于建隆道观。
其时太宗正用兵征伐河东,遣人问先生胜负消息。先生在使者掌中,写一“休”字,太宗见之不乐。因军马已发,不曾停止。再遣人问先生时,但见他闭目而睡,鼾齁之声直达户外。明日去看,仍复如此。一连睡了三个月,不曾起身。河东军将果然无功而返。太宗正当嗟叹,忽见陈抟道冠野服逍遥而来,直上金銮宝殿。太宗见其不召自来,甚以为异。陈抟道:“老夫今日还山,特来辞驾。”太宗闻言若有所失,欲加抟以帝师之号,筑宫奉事时时请教。陈抟固辞求去,呈诗一首。诗云:
草泽吾皇诏,
图南抟姓陈。
三峰千载客,
四海一闲人。
世态从来薄,
诗情自得真。
乞全獐鹿性,
何处不称臣?
又道:“二十年之后,老夫再来候见圣颜。”
太宗知不可留,特赐御宴于都堂,使宰相、两禁官员俱侍坐,每人制送行诗一首,以宠其归。又将太华全山,御笔判与陈抟为修真之所,他人不得侵渔。赐号为“白云洞主希夷先生”,听其还山。正是:
纷纷五代战尘嚣,
转眼唐周又宋朝。
多少彩禽投笼罩,
云中仙鹤不能招。
到端拱五年,太宗皇帝管二十年的乾坤,尚不曾立得太子。长子楚王元佐,因九月九日不曾预得御宴,纵火烧宫。太宗大怒,废为庶人。心爱第三子襄王元侃,未知他福分如何,口中不言,心下思想:“惟有希夷先生最善相人,如今得他一来,决断其事便好。”言犹未了,内侍报道:“有太华山处士陈抟,叩宫门求见。”
太宗大惊,即时宣进,问道:“先生此来何意?”陈抟答道:“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来决之。”太宗大笑道:“朕固疑先生有前知之术,今果然也。朕东宫未定,有襄王元侃,宽仁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烦先生到襄府一看。”陈抟领命,才到襄府门首便回。太宗问道:“朕烦先生到襄府看襄王之相,如何不去而回?”陈抟道:“老夫已看过了。襄府门前奉役奔走之人,都有将相之福,何必见襄王哉?”太宗之意遂决。陈抟不愿为官,拜辞而去。正是:
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
全文完。
第162章 徐铉以德报怨()
近年来古装电视剧十分热播,反映宫庭生活的小说、故事也充斥网络、书市。这个是千古一帝,那个是万世明君!你佩服秦始皇,他崇拜朱元璋。唐太宗天下第一,宋太祖盖世无双!王莽乃千古奸臣,李煜则是个昏君!
中国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成王败寇!如果你成功那就是真命天子万民之主,残忍狠毒没有人敢说;如果你失败就成为乱世奸贼窃国大盗,仁慈善良也死有余辜!人们关心的只是结果,从来不考虑对方的动机!
其实当皇帝有什么好呢?成功了香车美女锦衣玉食,失败了千刀万剐身死族灭。就算你侥幸成功,人生不过几十年,吃不完用不完玩不完,到头来还不是遗于他人?如果是为了子孙后代,皇帝只有一个,子孙却是无数。为了当皇帝,兄弟争夺子孙残杀,外戚大臣虎视眈眈,这其实不是造福子孙,反而埋下祸根遗害后代呢!还有个人修为上,你自己杀兄戳弟谋反篡位,又如何要求子孙、臣下兄弟友爱忠贞不二呢?所以个人认为,想当皇帝的都不是好人,别人拥戴的除外,略举几例: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爱民如子,从善如流。不过我总觉得未必!不可否认,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李世民确实立下赫赫战功!不过因为是次子,虽然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后来又晋封秦王,但终究无缘太子之位。为了当皇帝,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杀死,同时将十个侄子斩草除根!当时父亲李渊仍在世上,而且是皇帝,看到儿孙被杀不知如何悲痛!他不敢治罪李世民,只能封他为太子,全权处理军国大事!不久退位。李渊还算聪明,如果不退位,李世民未必不敢杀父!我常常想:能将兄弟侄子全部诛杀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爱护百姓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自然要做做样子沽名钓誉,如果威胁到皇权,不要说如子,亲生儿子也照杀不误!
李元吉死后,留下妃子杨氏,据说体态风流,性情柔媚。丈夫与儿子死后,杨氏了无生趣。一日亲赴宫中,竟自请死!李世民见她生得美艳,非但不加治罪,反而迎入府中,倍加抚慰!将弟、侄杀死弟媳妇据为己有,也只有千古一帝做得出来。
另外,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并要求他们直书其事。初时褚遂良不许,后来房玄龄与许敬宗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于贞观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献予太宗。唐太宗要求史官直书其事,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在会上要求下属给自己提意见,也表明实事求是,畅所欲言!于是下属们纷纷批评他工作太累,不注意休息,不爱惜身体之类,谁敢批评他以权谋私,受贿索贿?唐太宗也是一样,他要求阅读《起居注》,并要求史官秉笔直书,等于是公然指使臣下在相关记载中美化自己,以后谁敢讲他不对?从此溢美之词流于后世,缺点、错误不敢记载。后世皇帝都是他的子孙,谁敢说父亲、爷爷不对?李世民自然天下第一了!
还有明太祖朱元璋,史书上也说他雄才大略,人中之龙,被称为“平民皇帝”,
一些旧式史学家甚至捧他为“民族英雄”。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也未必!
在古代乱世中,难免会出现几个野心勃勃、运气又极佳的枭雄,趁着国家大乱的时候,召集党羽,打着所谓替天行道的旗帜,不是篡位称帝,就是拥土封王,和那些外强中干的、“正统”的帝王争夺统治权,用百姓的鲜血和泪水换取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在一堆堆白骨上构建他们所谓的千秋大业,把自己的前世今生美化成荒唐的神话和传说。
蒙元末年,英雄四起,各据一方。元廷虽然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