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隆演在位前期,徐温与张颢为了争权夺利打得火热,最终徐温除掉张颢,成为吴国实际主宰者。掌握军政大权后,徐温划出六个州建立齐国,封齐国公,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同时,徐温提拔长子徐知训为执政,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控制杨隆演,自己则迁至金陵,遥控吴国朝政。
作为养子,徐知诰也因德才兼备,被提拔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使,手中握有重兵。吴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徐知训因在朝中为非作歹,被副都统朱瑾杀掉。闻讯后,徐知诰带兵从润州杀入广陵,接管了朝政。此后,徐知诰与养父徐温一个在广陵主持政务,一个在金陵营建新都,为篡位做准备。
徐知诰认为,吴国自杨行密创建以来,根深蒂固,贸然改朝换代,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众矢之的。为此,徐知诰一反徐知训的作为,恭恭敬敬地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非常谦卑对待士大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内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归向徐知诰。
杨隆演死后,徐温父子又立杨行密的第四子杨溥为吴王。在徐温、徐知诰的再三劝进下,杨溥称帝,这无疑是徐氏取代杨氏的一个阴招。只有杨溥当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封王,地位才能进一步提升;也只有杨溥当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逼迫其禅让,通过和平手段堂而皇之地谋朝篡位,历代奸雄皆如此。
927年(顺义七年),徐温在行军司马徐玠的劝说下,派次子徐知询到广陵,准备让他接任金陵节度使、诸道副都统。徐知诰宴请徐知询,在酒席上他用金杯向徐知询劝酒。扯了一些只言片语,借机靠近徐知询,并说道:“希望弟弟能活一千岁。”言语锋利,笑里藏刀又满含深意。徐知询心里突然像被石头磕绊了一下,他心想:“这怕是哥哥往酒里下了毒吧。”含笑推迟之际,左顾右盼见没有回路,高高的金杯此刻被举在空中,退,必会遭其兄怨恨。一饮而尽,这半条命此刻一命呜呼。
徐知询脑子转了一转,从桌子旁拿起另一个金杯,倒出一半,笑着递给徐知诰,道:“我愿意和哥哥各享五百岁。”徐知诰大惊失色,一时语塞。
两人僵持不下,你推我让不知所措。这时,众人中有一伶人申渐高抢过酒杯一饮而尽,接着端着酒杯离开了。两人愕然在堂,不久,徐知诰派人送去解药,但为时已晚,申渐高已经头部溃烂而死了。
徐知询心知肚明,此后对徐知诰加倍提防,可见无毒不丈夫,徐知诰过去都是伪装。如果徐知询死了,他肯定会和养父徐温撕破面皮。
不过徐温没多久就死了,徐知询被徐知诰控制起来,自此吴国大权落在了徐知诰手中。
吴王杨溥尚无失德,知诰无隙可乘,乃阳请归老金陵,留子景通为相,暗中却嘱使右仆射宋齐邱,劝杨溥徙都金陵【不怀好意】。吴人多不愿迁都,溥亦无心移徙,仍遣齐邱往谕知诰,罢迁都议。
知诰计不得逞,再令属吏周宗驰诣广陵,讽吴王传禅。节度副使李建勋及司马徐玠等,屡陈知诰功业,吴王于是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徐知诰推掉尚父、丞相之职,并在次年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这时,闽国、南汉等国都遣使前来,劝徐知诰称帝。
吴王杨溥已成赘瘤,乐得推位让国。把乃父传下的土地人民,悉数交给徐知诰。即遣江夏王璘奉册宝至金陵,禅位齐王。知诰建太庙社稷,改金陵为江宁府,即皇帝位,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国号大齐。尊吴王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自称受禅老臣。用宋齐邱、徐玠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为内枢密使,
知诰立宋氏为皇后,子景通为吴王,改名为璟。徐氏子知证、知谔,请徐知诰复姓,因当时有“东海鲤鱼飞上天”的谶语,天下百姓思唐,希望李唐复兴,徐知诰决定冒姓李氏以应谶,故恢复李神福时的李姓,更名李昪。为了迷惑世人,李昪假托自己是唐宗室后裔,无疑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这一年,徐知诰五十岁,头发胡子都白了。由潘姓改杨姓,由杨姓改李姓,由李姓改徐姓。徐知诰早年被三次转手,寄人篱下,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钻营,从一个孤儿,一个家奴,最终熬成了皇帝,而且是开国皇帝。这份传奇,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徐知诰称帝后,国号初为齐,随即改唐,史称南唐。立唐高祖太宗庙,追尊四代祖李恪为定宗,曾祖李超为成宗,祖李志为惠宗,父李荣为庆宗。
吃水不忘掘井人。虽然冒姓李,但李昪没有忘记抚育和提携自己的养父徐温,没有徐温,就没有当年的徐知诰,就没有今日的李昪。称帝后李昪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徐温子知询,与知诰未洽,已被褫官。独知询弟知证、知谔,素与知诰亲睦,因封知证为江王,知谔为饶王。且以知字应该避嫌,不如自将知字除去,单名为诰。吴太子琏尝娶诰女为妃,宋齐邱请与绝婚,且迁杨溥居他州。徐诰遂徙让皇帝杨溥至润州丹阳宫,派兵防守,阳称护卫,阴实管束。杨溥在乘舟南行时百感交集,吟了一首凄惨悲戚的七律《渡江》:
江南江北旧家乡,
二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榭亦荒凉。
烟迷远岫愁千点,
雨打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回首细思量。
杨溥既行,李昪又降吴太子琏为弘农郡公,封琏妃【即知诰女】为永兴公主。不久杨溥被杀,太子琏死于池州康化军。就是皇女永兴公主,也朝夕悲切,闻宫人呼公主名,越多涕泪,渐渐的形瘵骨瘦,也致病终。
唐主李昪自命为江南强国,与晋廷不相聘问,独向辽通使,彼此互有往来。每当辽使至唐辄给厚贿。及送至淮北已入晋境,暗使人刺杀辽使嫁祸晋廷,令他南北失和,自己称帝一方。
李昪自幼生长于金戈铁马之中,亲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血雨腥风。每逢想起那烽火连天、尸横遍地的残酷年月,他的耳边就仿佛响起孤儿寡母令人心碎的哭诉声。所以,当战争的阴霾在江淮大地消散之后,他发誓不再轻易动用刀兵,以免生灵枉遭涂炭。为此,他经常教诲臣下:“百姓皆父母所生,汝等何以要使其肝脑异处,膏涂草野?”
在他登位之初,谋臣武将急于建功扬名,争相上疏谏言:“陛下中兴,北方多难,宜出兵拓展疆土。”同时竭力鼓动他拿近邻楚和吴越两国开刀。当他伏案披览这类奏章时,先是摇头叹息不以为然,继而朱笔批示:“讨伐之议,愿勿复言。”事后又现身说法,对左右讲:“吾少长军旅,见干戈之为民害深且久矣。吾今日实不忍复言兵革。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从而恪守保境睦邻之策,力戒穷兵黩武之举,尽量化干戈为玉帛。
南唐升元五年(公元941年)春天,南汉王刘龚派特使前往南唐,相约联兵灭楚,瓜分其地,李昪未加犹豫,当即严辞回绝。同年夏天,“素为敌国”的吴越京师大火,多日不息,宫室、府库、铠甲、仓廪,焚烧殆尽。吴越王钱元瓘惊悸而死,年仅十三岁的钱弘佐嗣位,主少国弱,朝野上下六神无主,面对满目废墟不知所措。这时南唐一些武将力主趁火打劫,纷纷请命出兵,扬言“我师晨出,而暮践其庭”。李昪对臣下极力劝阻:“众卿所言何其毒也!奈何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横生屠戮朕所不忍;救灾睦邻方是圣贤倡导之正道。”因而不仅没有出兵征伐,反而派人前去吊唁,送去许多礼物,资助吴越治丧度灾重建京城。大臣冯延巳对李昪的这种反常举动困惑不解,背后讥讽他说:“此田舍翁所为,不足以成大事也!”李昪闻后一笑了之,也不加罪。
称帝后的李昪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勤勉爱民的作风,对内与民休息兴利除弊,发展经济轻徭薄赋;对外和平共处弭兵休战。短短数年,南唐国力大增,成为江南经济和文化最先进政权,徐知诰堪称十国中最杰出的政治家。
自李昪改国号为唐,史家恐与唐朝相混,特标明为南唐。先是江南童谣云:“东海鲤鱼飞上天”。至是南唐大臣趁势附会,谓鲤李音通,东海系徐氏祖籍,李昪过养徐氏,乃得为帝,这便是童谣的应验。又江西有杨花一株变成李花,临川有李树生连理枝,相传为李昪还宗预兆。江州陈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分家,每食必设广席,长幼依次坐食。又畜犬百余,也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当时称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州县有司采风问俗,报明孝子悌弟不下百数,五代同居共计七家,由李昪颁下制敕,旌表门闾蠲免役赋。这也无非是铺张扬厉,粉饰承平罢了。
好容易做了七年皇帝,年已五十六岁,未免精力衰颓。方士史守冲献入丹方,照方合药服将下去,起初似觉一振,后来渐致躁急。近臣谓不宜再服,昪却不从。忽然间背中奇痛,突发一疽,他尚不令人知,密召医官诊治,每晨仍强起视朝。无如疽患愈剧,医治无功,乃召长子齐王李璟入侍,未几已近弥留,执璟手与语道:“德昌宫积储兵器金帛约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应善交邻国,保全社稷。我试服金石欲求延年,不意反自速死,汝宜视此为戒!”
说至此,牵李璟手入口,啮指出血才行放下,涕泣嘱咐道:“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我言!”
李璟唯唯听命。
当晚李昪去世,李璟秘不发丧,先下制命齐王监国,大赦中外。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