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油田,这怎么可能?!”杨明志突然加大声音看着李森科费解的脸,突然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语。
杨明志的脑子可谓嗡的一下意识到,如今的时代是1942年。
对啊,这个时代秋明油库区还不存在。他们直到1965年才在西部西伯利亚挖到石油。
石油,它是工业的血液呀。
李森科非常肯定的说:“至少新西伯利亚州是缺乏石油的,我们所用的石油都是从伊尔库茨克和更东边的地方原来。”说到此,李森科不禁摇摇头:“那些都是小型油田,它们的产出基本供应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还有其他几个大城市。据我所知,伊尔库茨克的北方有一个小油田,东方还有几个,它们单体的规模都不大。”
“这……油田的产能有多少?”
“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全年仅有三百万吨。”李森科耸耸肩一脸无奈,“即便如此,它们现在也变得非常重要。您知道吗?自从我们失去了顿巴斯盆地的煤矿,我们就更加依赖这些石油了。包括供应整个科学院的暖气,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嗯?不是煤炭难道还是石油?!”杨明志惊讶的问。
“不错,就是石油!我们现在需要石油,也更加需要煤炭。别列科夫同志,您在白俄罗斯的沼泽用那里的劣质煤炭生产氨水,继而生产硝铵,显然您非常清楚化肥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给予农业增产的另一个工具就是化肥,可惜我们失去了主要的煤矿,我们当然也可以用石油来做化肥。但是现在的石油几乎都用于工业和军事,我们不能指望化肥带来多大的利好改变。”
说来说去,本该是自然资源财大气粗的苏联,现在就如李森科所言,资源也相对匮乏了。
那些资源都是存在着的,尤其是巨大的油气资源,它们都深埋在广袤西伯利亚的地下。
它们的问题都只有一个——埋得太深了。
杨明志试探性的说:“如果,我们可以有更兼顾的钻头,就能找到藏匿的油田?”
“哈哈,我们有那样的钻探技术吗?或许有一些大油田,因为我们的技术达不到而不能找到他们。您觉得我们的巴库油田的钻井钻了多深?”
“是多少?有一千米?”
杨明志的话差一点让李森科笑掉大牙。
“哈哈哈!别列科夫同志,您太高看我们的钻井技术了!我虽然是农业上的专家,对于石油化工业也有一点了解。您需要知晓一件事,向地下钻探是困难,因为土壤层其实很薄,往往钻上一百米,钻头就要面对坚硬的花岗岩,这一过程中,钻头磨损会非常强烈,随着深度的增加,它随时都可能断裂在钻洞中。钻头一旦有了坏损还拔不出来,钻探队的所有努力都是前功尽弃。据我所知,我们最深的钻探深度刚刚突破六百米,也仅此而已了。”
现在杨明志算是听明白了,李森科的意思是苏联当前的钻井行业,不具备太深的挖掘能力。
李森科继续说:“您知道我们的巴库油田,在那里我们往往只要钻探一百米就能挖到石油,那个钻探六百米的记录就是在巴库创造的。当钻头被拉出来时当场就发生井喷,有工人甚至当场牺牲。”
李森科的数据着实让杨明志吓了一跳,也令他想到了那些中东的产油国。
那些到处是沙漠的国家,黄沙之下埋藏着数量惊人的黑金。那里有着世界上最佳的轻质原油,因为杂质最少,故而往往要7。2个标准桶才能够一吨重。在俄国,因为油品多发粘,即其中的杂质更多,往往6。8桶就有一吨重。
更令人羡慕的是,那些地方被形容为,只要用力挥舞锄头,在抛出的坑里就会喷出原油。
当然这是一种调侃性说法,实际上,那些地方确实只需要很浅的钻探即可挖出最好的石油,其开采成本仅是苏联的十分之一。
其实大油田往往埋藏得更深,曾经被称呼为著名贫油国的中国,因为使用了新式钻头和新式钻探技术,在大庆地区,钻头足足钻了一千五百米,石油喷涌而出。那是一个大油田,以至于人们继续钻探七千米,在同一个位置发现了更深的一个大油田。
这一情况也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区,技术达不到,就是推测那里有石油,暂时也不能得到。
李森科继续说:“我个人非常相信如果我们继续钻下去,是可以发现更多石油的。我们……唉……”
李森科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也立刻说明了自己叹气的原因。
一切,都是源于当前的战局。
李森科需要苏联的存在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增加农业上的产出则是保持个人地位的手段。
今天的李森科非常高兴于得到了另一种增加农业产出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归根结底,非常依赖石油工业。
当前的苏联石油化工又是怎样一种场景呢?
可以说,因为德军的攻势,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给予苏联石油化工的一记重拳。
当前的十月中旬,曼施坦因麾下的一支山地步兵师已经打穿了苏军的高加索方面军于高加索山口的防线,战斗甚至发生在三千米多的冰川上,终究苏军的部分防线失守。
德军那些由阿尔卑斯山的山民组成的部队,他们的山地作战经验很是丰富,不过受困于高加索地区的环境过于复杂,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几乎不能发挥效能,更令曼施坦因愤慨的,由于斯大林格勒久攻不下,其麾下的空军部队几乎都都调走。
所以只有少数部队打穿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亚洲,他们能有多大作用呢?
恐怕就是政治上的作用吧。
德军在白雪皑皑的山顶升起了德国的旗帜,德国媒体夸张的将其形容为“帝国的伟大胜利”以及“征服亚洲的开始”。
这番操作着实振奋了德国军民的士气,也给了苏联当头一棒。
因为打穿了高加索山脉,德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巴库油田就仅剩五百公里了。
五百公里,它不是很遥远的距离么?
不!如此距离已经给予苏联巨大的心理压力。
早在德军开始蓝色方案时,巴库油田就开始战略转移了。尤其是当德军大有打穿山脉之势,油田开始减产。
到了十月份,巴库油田已经被人为性关闭了三千座油井,即减少了其接近一半的产能。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便德军已经达到高加索山脉,明明还有五百公里,为何就一定要检查呢?难道他们是畏惧德军?
这一切都要说到八月份下旬,随着保卢斯的德军开始发起针对斯大林格勒城市的进攻,苏联的石油运输线开始遭遇致命的打击!
第1910章 和李森科最后的谈话()
斯大林格勒,她不但是南俄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本身也是南俄最大的石油化工中心。
随着德军占领了超过一半的斯大林格勒城区,尤其是火车站成为苏德双方争夺几十次的战场,巴库油田的石油北上的交通线其实自八月底就完全被切断了。
这就产生了非常尴尬的事,单单一个巴库油田,和平时期年产轻质原油就可轻松达到两千万吨,如今油田还在努力保持产能,可是石油运不出去,就好比一个人拼命啃面包,胃囊的面包只有少部分进入肠子,为了避免困境,暂时的办法就是让这个人闭嘴。
所以到了十月中旬,巴库油田已经人为关闭了近四千座油井,已经开采的并经过一定蒸馏作业的原油,又被灌回油井,于地下继续保存。
这些油井有的是直接被苏军炸毁了输油管,有的是被摧毁了磕头机,还有的直接用混凝土封堵管道。
巴库油田的去产能完全是被逼无奈的,苏军当然也想到别的方法把石油运出去。
奈何苏联长期依靠铁路运油,里海上的原油运输船不但吨位小而且数量少。被逼无奈的当局干脆直接将装满石油的金属灌扔到里海,一个个由铁链串联起来,由拖船将它们一股脑拖到土库曼的港口进行冶炼。
但是这番操作并不经济,所以迫于现实压力,一条新的沿里海湖畔向北走的铁路支线,正在上百万苏联英雄儿女的奋进下修建。
当前苏联的石油产能进入了一个可怕的低谷中。即便是下半年陷入大战,苏联1941年仍然出产了两千八百万吨原油,而今已经是1942年十月,原油总产量还不到一千五百万吨。
究其原因,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巴库油田的油井大规模关停。
那么德军现在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早在蓝色方案之前,德军在进攻作战的筹备时期,实在认真考虑过本次作战的燃料消耗情况。
小胡子在一群智商正常的将军们的劝谏下,还是执意和苏联打持久战。不过到了1942年夏季,德军恐怕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和苏联打持久战。
要战胜苏联,恐怕最为可行的计划就是占领苏联的南俄。
小胡子也不是纯粹的傻子,他很懂得巴库油田的产能,年产可达两千万吨的巨大油田,就算经历了战火后其产能暴跌,德军只要控制它,恢复一千万吨的产能难道是难题么?
如今德军对燃料的需求并非那么极端,只要德国有六百万吨原油的供应,已经可以基本满足装甲部队和所有后勤车辆的运作。
现在的德国正在加紧生产坦克和载重卡车,其产能是可观的。尤其是在卡车方面,其产能和质量都是强于苏联的。
在各类装甲载具产能方面,德国则弱于苏联。
在六月份,小胡子要求罗马尼亚的实际掌权者安东内斯库,将罗马尼亚的石油产能推到一个巅峰,即在七月份卖给德国有三十万吨原油。这些原油经过提炼,能供应德国战车跑多远呢?
现实迫使一线的德军节约用油。
其实一线苏军方面,他们也在节约用油。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