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共俘虏了喀喇沁鞑子不到二十,接下来黄汉通过拷问鞑子,询问汉人基本上摸清了青城的情况。
黄汉还发现了精通蒙古语会写汉字的读书人项成梁,跟他交流后得知此人跟建奴、鞑子仇深似海,家在去年底被后金军焚毁,妻儿老母都葬身火海。
“红旗军”官佐分别记录鞑子口供进行总结,又认真听汉人的描述,现在能够确认有好几个喀喇沁台吉的直系部落在青城过冬。
喀喇沁的台吉布尔噶都、卓尔毕的直系部落已经扎根青城,他们也在学习建奴,这几年已经奴役汉人在青城周围开垦了十几万亩麦田。
鞑子当然不会种地,都是汉人奴隶在耕种。估摸着青城有汉人奴隶在一万至两万之间,有控弦鞑子三四千,喀喇沁人口也应该有一两万。
怪不得喀喇沁青城有一定名气,许多台吉的部落都选择来这里过冬,城里貌似有三四万左右常住人口,有五万石以上的存粮。
在地广人稀的大草原,有这么个食物充足人口众多的商品聚集地确实会受到牧民追捧。
三四万人口的城池在大明没什么了不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罢了,况且那里有至少一半是奴隶,其中九成以上的奴隶是汉人,还有一部分应该是喀喇沁征服其他部落后得到的战利品。
草原民族的主要战利品之一就是女人,部落之间互相攻伐,按照成吉思汗的法则高过车轮的男子都是被屠杀对象,但是所有的部落无一例外不杀女人。
因此草原民族的女人是中立的,她们属于胜利者,鞑子也不介意曾经是自己的女人被敌人夺去用几年,再次夺回来时还多出来人口。
因为鞑子的女人已经替敌人生了子女,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的成吉思汗也曾经得了便宜儿子。
部落之间的攻伐未必就会杀光所有的成年男子,鞑子也接受投降,因此未必所有的奴隶都是汉人,也有一部分敌对部落的俘虏。
得到了多方确认,喀喇沁青城就在一百里外,“红旗军”会面对三四千鞑子骑兵,如果喀喇沁人不选择逃跑动员城里的所有人包括半大孩子、老人参战,估摸着会有超过六千甚至更多的人马。
貌似蛋糕太大啊!这一刻黄汉不由得有些犹豫,要是喀喇沁人都肯拼命,大几千人马都据城死守,“红旗军”伤亡不可控最后的结局是惨胜那就糟了。
看来奔袭的既定战术需要修改,不能一鼓作气直接下口去吃下青城,这样做会崩掉牙齿,应该想想办法诱惑喀喇沁人分兵。
一个人能够吃掉一头牛,但不是一次性吃掉。“红旗军”可以打成千上万的鞑子,但是不能一战成功。
黄汉召开战前会议,他直言不讳自己的担忧,告诉麾下总旗以上级军官,敌人的兵力是我军的双倍,不能按照既定方案直接奔袭喀喇沁青城,需要诱惑鞑子们离开青城跟“红旗军”来一次野战。
“红旗军”刚刚出现,人马数量不多,喀喇沁人不知道这彪人马的装备和战斗力,估摸着第一次接战之时,青城里的喀喇沁台吉应该不会想到全民动员,他们应该带上两三千鞑子来打这一仗。
只要“红旗军”下手足够狠,在野战时干掉一半喀喇沁出战人马,接下来面临攻坚之时情况会好许多。
要使得青城的鞑子发现“红旗军”比较容易,越是接近喀喇沁的心脏地带,聚居区会越来越多,明天骑兵还会发现更多蒙古包,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够把鞑子包圆儿,总会有漏网之鱼。
逃出生天的鞑子去青城报告喀喇沁台吉有一千余大明骑兵在劫掠蒙古包,台吉和部落首领们当然不会坐视,带领人马来干仗那是必然。
第二百三十二章:冷热兵器混搭()
开会这个模式不错,“红旗军”官佐集思广益参加决策进行辩论,他们的判断力和指挥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
“红旗军”总旗以上级军官们已经没有文盲,开会时都带上笔记本和铅笔写写画画,一副认真记录的样子。
虽然至少有一大半人错别字一箩筐,还有许多人干脆画圈圈代替不会写的字,但是他们都能够大体明白自己记录的内容。
现在这些官佐在各自的总旗、百总像模像样的掏出笔记本大声宣读恩师的最新指示,布置任务,很快第二天如何行动所有的人都明白了。
家主的意思是放慢速度改奔袭为循序渐进,不一下子杀到青城,免得喀喇沁人太过于集中又有城池可凭,造成“红旗军”人马久攻不克处于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
故意暴露我军的位置,让喀喇沁骑兵离开青城几十里与我军野战,引诱他们攻打步兵临时用独轮车圈起来的阵地是重新修订的战术,能否大获全胜的关键是诱饵不能被鞑子吞了。
这就意味着一千左右的步兵和一千随军劳役有可能要面对双倍鞑子骑兵的攻击。
宋鹏飞压力山大,虽然有一千杆鸟铳、一百二十抬枪可以打响,但是算足杀伤力至多只会让五六百敌骑失去战斗力。
要是鞑子不怕伤亡硬冲,只要突入阵地,没有铁甲的鸟铳手被一边倒屠杀的惨状就会发生,跟骑兵拼刺刀哪里是儿戏?毕竟装上刺刀的鸟铳太短,还不如使用白蜡杆长枪刺杀来得有效。
这是“红旗军”步兵为主力第一次跟敌军交锋,黄汉知道自己在“红旗军”心中的地位,他决定亲自和步兵、劳役们一起守卫步兵本阵。
黄汉命令憨子和杨大年、袁思明、王展鹏几个率领“红旗军”骑兵,他们发动攻击的时机是喀喇沁骑兵冲击步兵阵地小半个时辰后。
这个时代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红旗军”骑兵发动反冲锋之时正是喀喇沁骑兵“三而竭”之时。
黄汉了解历史上冷兵器遇上热兵器的战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英法联军对阵满、蒙古骑兵的八里桥之战完全能够说明问题。
此战满、蒙古骑兵伤亡过万,而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这还是已经不装备盔甲的洋鬼子不远万里渡海而来,深入中华腹地几万人马规模的会战。
法国议员不肯给予法军将领孟托班过高奖赏,他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
因此黄汉不认为“红旗军”的伤亡不可控,毕竟鸟铳手的防御力比英法联军强多了,两层棉甲足以应付漫天飞舞的轻箭。
喀喇沁骑兵不会是果敢决绝的狠角色,他们不可能牛掰到在被大小铅弹袭击乱了阵脚的情况下还坚持作战,更加不可能冲入由插着白蜡杆长枪的独轮车围起来的阵地。
蒙古人的曼古歹战术黄汉心知肚明,往往鞑子都会利用轻骑兵灵活的优势,采取围着步兵军阵兜圈子漫射的法子扰乱敌人阵型,等到敌人出现混乱之时才进行突破。
但是他们马上会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红旗军”步兵不怕麻烦连车载抬枪一共带了八百六十辆独轮车,用这些插上三支白蜡杆长枪的独轮车结阵不到一息就能够搞定。
需要变阵前进之时也是方便快捷,整个阵地其实是可以流动的存在。
骑兵胆敢直接驱马撞“红旗军”步兵军阵,在二百步距离内先要被抬枪蹂躏一回,接近到八十步又会被鸟铳虐待一次。
接下来还没完,步弓手的破甲锥会连续射出,真的能够冲到独轮车面前,战马面对明晃晃的枪头会傻兮兮往上撞吗?
因此黄汉认为自己了解敌人的战术,而“红旗军”采用的战术是新生事物。
是以安装白蜡杆长枪的独轮车作为障碍物遏制骑兵的速度,以抬枪远程攻击,鸟铳中程打击,弓箭近距离速射的冷热兵器混搭的新战术。
最后关头还会出现长枪手、刀盾手上前肉搏,喀喇沁鞑子肯定不适应。
黄汉甚至怀疑是否会用上长枪手和刀盾手,因为这个时代的鞑子早就没有了四百年前的骄傲,他们被留着金钱鼠尾愚昧落后的通古斯野人打得纷纷献出部落里的最漂亮、最高贵的女人和亲换平安就可见一斑。
喀喇沁鞑子遭遇近现代战争的火力打击还能够一往无前,他们就不会轮流到向建奴摇尾乞怜了。
第二天早上,“红旗军”骑兵全部出动继续寻找蒙古包杀鞑子救汉民,黄汉命令宋鹏飞带领所有的步兵进行现场演练,他要检阅步兵这半年的训练成果。
步兵以行军模式前进三里接到宋鹏飞的结阵命令,随军劳役推着独轮车各就各位,白蜡杆插到位,长枪手、刀盾手按部就班出现在留给他们的预设位置,鸟铳手、抬枪手演习打放流程不真的开火。
接下来的命令是恢复行军状态,步兵和随军劳役们又会根据规定好的先后循序推上独轮车取下白蜡杆长枪继续前进。
走了三五里会接着展开一次,本来这些训练科目就是步兵和随军劳役训练的必修课,又经过临战练兵,还是在家主的检阅下,大家搞得有模有样。
过了中午之时,算算距离,“红旗军”步兵应该离喀喇沁青城七八十里左右,这时发现了不少鞑子斥候。
天蒙蒙亮就出发,此时完成了四出劫掠的“红旗军”骑兵也陆续赶来集结,他们不会前出拦截喀喇沁骑兵,而是在五里后尾随步兵。
发现大股鞑子骑兵开始攻击步兵军阵之时,骑兵会慢跑逐渐加速赶到战场,此时骑兵的速度达到最佳,而敌骑应该已经被步兵的火器挫了锐气。
憨子和袁思明等等都派遣斥候汇报了上午的战果,附近鞑子的蒙古包确实多了不少。
一千三百余“红旗军”骑士出发后没走几里就发现了几个聚居区,一个上午已经有十几个喀喇沁小小部落遭到了突然袭击。
第二百三十三章:准备野战()
蓦然被攻击的喀喇沁鞑子各自为战,他们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被急促的马蹄声惊醒。
鞑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