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崇祯心里有未决之事已经学会了会不露声色,辽镇人马不稳也不能采取行动,还得给钱粮供着,如何徐徐图之?
崇祯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宁远,可是派哪一路人马去驻防宁远才不可能被辽镇同化?这支队伍还要有一战之力。
白杆兵要防守山海关绝对不能动,“红旗军”刚刚经历大战需要时间恢复元气,况且金州直接面对建奴,坚守住那里已经不容易,万万调动不得。
处处要用兵,山陕流寇、山东叛军、辽东建奴,皇帝头大如斗拿不出决断。
谁知祸不单行,没几天传来了一个巨大噩耗,大年初一坚城登州居然被叛军里应外合拿下,李九成公然称“替天行道都元帅”孔有德为副元帅,耿仲明为大都督,他们准备割据山东半岛自立为王。
不平静的崇祯四年终于熬过去了,大明每况愈下。
崇祯五年在不断燎原的战火中到来,朝廷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登莱之乱。
毕竟山东离京师太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点将平叛当务之急。
副将黄维正的三千余人马,参将韩志宽的两千多部队,参将黄沂州实授滦州守备的一千余人马都得到了参与山东平叛的命令。
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黄沂州的滦州守备营一千三百六十兵额,他带上了一千五百人出征,其中有一百四十人以家丁名义随行。
黄维正的三千余人马实际出发两千余,韩志宽带出的人数还少于黄沂州的队伍,就这样他俩都属于大明的良将范畴。
山东巡抚余大可调山东总兵官陈光远、中军副将沈廷谕、参将陶廷鑨率领人马往御李九成叛军,在册人马有八九千,最后只有不到三千于阮城店和叛军接战。
结果很搞笑,山东兵不堪一击,被李九成的铁甲骑兵一个冲锋就打散了,逃得漫山遍野都是,后来这些兵丁就结伙打家劫舍干起了山贼的勾当。
这些兵丁打建奴、打流寇、打叛军都不行,祸害起老百姓一个个无师自通,后来历史上李九成被打死孔有德被打跑后山东一直陷入混乱流民四起就是因为被打破了脆弱的平衡。
正月初,等消息的红歹是见到了张有功带来的带祖大寿书信。
祖大寿声称锦州防范严密,仓促之间无法起事。巡抚丘禾嘉从大凌河逃回一些兵丁口中得知了一些情况,如今已经起了疑心,因此只好暂时放弃内应之计。
祖大寿信中对无法履行诺言一事感到万分愧疚,还希望大汗能善待军中自己的子侄……
红歹是意识到被祖大寿耍了一把,但是城府很深的他压住心头怒火,依旧善待被祖大寿抛弃在营中的儿子和部曲。
介于八旗子弟出兵时间不短了,师老兵疲,奴酋没有再接再厉攻打锦州,他认为祖大寿遭受此次失败以后肯定更加不敢主动挑衅大金军。
留着锦州这座大城不打在战略上有利于大金国,为了守御锦州,大明会不间断耗费巨额粮饷,八旗子弟可以袭击山海关到锦州绵绵四五百里的补给线,真的做到把握战场主动权。
于是乎红歹是将计就计认可了祖大寿的说辞,他回信好言安慰祖大寿,表示自己一定会善待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祖家子侄及降军,并随时欢迎他前来相约献锦州城归顺大金国。
建奴没有攻打锦州只不过再次把大凌河城拆毁退兵回盛京了,邱禾嘉、吴襄、宋伟包括祖大寿都暗自感到庆幸。
朝廷得知东奴撤离锦州松了一口气,崇祯觉得关宁军不可信任,又尾大不掉,想着及时谋划免得深受其害。
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祖大寿不听调遣无非就是凭借关宁军兵强马壮,尽可能消耗他的人马利国利民。
正月里,邱禾嘉接到圣旨,关宁军诸将坚守锦州有功得到了一些封赏,由于登莱叛军势大难治,因此调关宁军入关开赴山东平叛。
第三百八十九章:沸沸扬扬()
明知道入关参战也会导致人马损失,但是祖大寿此时根本不斤斤计较。
他表现得很积极,二话没说派遣了驻防宁远和锦州的足五千骑兵开赴山东。
这彪人马由祖大弼为主将,祖宽副之,跟原本的历史略微不同,缺席了射杀李九成的祖大乐,因为这小子在崇祯三年被黄汉阵斩。
大明的关宁军对阵建奴屡战屡败,入关打流寇那可是如狼似虎以一当十的存在。
原东江兵几千人造反打得大明各路将领丢盔弃甲望风而逃,貌似战斗力强于大明其他营伍。
关宁军又打得李九成、孔有德的叛军死伤无数龟缩登州城不敢出战,足以证明了关宁军的战斗力排大明第一。
李自成纯粹属于夜郎自大的存在,他的流寇部队应该是跟左良玉的贼兵战斗力差不离,比不上关宁军更加打不过建奴甚至于不如孔有德、耿仲明等等的汉奸军。
因此李自成的流寇军处于最强盛状态,在刚刚取得大胜一举夺下大明京城的如虹士气下,居然在一片石被人马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关宁军和清军联手打得一溃千里。
而且他们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接下来连一次像模像样的反击都没能够做到,大明怎么着都打不死的小强级别的闯贼居然莫名其妙的死翘翘了。
李自成这货简直就是为了祸害汉人而生的,跟建奴打生打死的大明被他祸害了,此时需要他面对清军之时,这货居然被农民一锄头敲碎了脑袋。
这不是黑闯贼,因为这厮根本不认可自己是汉人,认同汉文明哪怕是高鼻深目也可视之为汉民族,没有认同感他就是夷狄。
长相猥琐的闯贼认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夏太祖李继迁为先祖,自然就是党项人,日后“红旗军”打此贼认同打建奴一般对待。
晓得历史发展趋势的黄汉要是遇上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等反骨仔一定逮住他们送给朝廷千刀万剐。
大明延续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发展到明末已经行不通,武官渐渐的就变成了靠实力说话。
手上有兵的总兵官无人敢惹,打了败仗、抢劫了老百姓、哪怕把督师的文官老爷、监军的太监丟了,只要人马在,朝廷都不敢治罪,皇帝最后还要捏着鼻子给予封赏,给予粮饷。
也难怪历史上的崇祯拿祖大寿无可奈何,不仅仅要花大把辽饷养着,还一再给他加官进爵。
祖大寿也是由于大明给的好处足够多,他在辽东混了一辈子对建奴的组织架构和经济状态了如指掌,他不会傻到投降那些奴隶主。
在祖大寿眼里才几十万人的建奴大小王爷就有几十上百,他们根本没有军饷、也不可能发得起军饷,都是靠自己去抢。
祖大寿守在锦州控制着宁远影响着山海关,每年倒手的粮饷上百万两,建奴哪有可能给如此多的好处,因此除非不投降就是死,祖大寿万万不肯自甘下贱跟着建奴混。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历史上祖大寿投降满清后,祖家就走向没落,祖大寿在大明是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将,在满清夹着尾巴靠边站。
由此可见,祖大寿真是一代枭雄,判断形势很准,不到绝境坚决不投降建奴是无比正确的。
皇帝在平台议事,十几个朝廷重臣各抒己见,这些人是六部尚书和几位文渊阁大学士,挂兵部尚书衘的郑国昌奉诏而来,司礼监几个秉笔太监也垂首侍立在一侧。
大凌河城的戏剧一幕朝廷传得沸沸扬扬,这就是大明朝堂的特征,没有秘密。
况且大明晓得祖大寿脱身内情的多达几十,加上后金军方面多达几万。
说不定祖大寿如何杀袍泽何可纲耍无赖欺骗红歹是逃回锦州城,就是后金军故意传播也不得而知,反正大明皇帝猜忌边关将领有利于大金国。
朝廷重臣此时都投鼠忌器没人敢参祖大寿丧师失地、杀害忠良,也不知他们平时标榜的道德,鼓吹的宁折不弯的气节安在?两种标准昭然若揭。
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不鸟祖大寿不在意关宁军是否投降,因为历史上的郑国昌就是气节长存的大明英烈,他是在永平府死战殉国的朝廷从二品文官,也是当时殉国的最高品级现任文官大员。
郑国昌正义感爆棚,对大明忠心耿耿,他斗志昂扬,提议道:“陛下,祖大寿罪行罄竹难书,老臣深知此时不宜追究,陛下何不下旨召见祖大寿进京述职、议饷?”
周延儒附和道:“善!祖少传这几年连续加官进爵,早就应该进京面圣叩谢皇恩,此时再给封赏召其进京正是时候。”
崇祯沉吟片刻下定决心道:“内阁拟旨加封祖少传太子太傅令其即日进京觐见。”
徐光启见皇帝和首辅都准备向祖大寿下手,建议道:“宣祖少传进京的同时朝廷应该适当调整一下部署,山海关有白杆兵七千驻防可以安心,这时就得加强宁远一线的控制才能够有备无患。”
郑国昌附议道:“徐阁老所言甚是,此时贸然派将接管锦州防御势必打草惊蛇,布局宁远正当其时。”
温体仁奏道:“老臣认为出任宁远总兵官之人一定要有威望有实力才能够力挽狂澜,老臣建议调东平侯兼职宁远总兵官。”
首辅大臣周延儒有不同看法,他道:“东平侯麾下‘红旗军’在辽南激战几个月,伤亡三千,现如今大多数是新招募的兵丁,形成战斗力尚且需要时日,此时怎么可能在坚守金州一线的同时接管宁远?”
兵部尚书熊明遇道:“如果有‘红旗军’守宁远那么山海关可谓固若金汤,只不过金州恐怕难以守住了,毕竟那里跟建奴异手数次,调其他边镇人马驻防实在是勉为其难。”
温体仁道:“如今能够跟东奴一战的除了关宁军恐怕只有‘红旗军’,此时就得权衡金州、宁远孰轻孰重。”
郑国昌闻听此言立刻不答应了,好不容易才复土二百里怎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