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余骑兵衣甲鲜明一个个精神抖擞,领头的一位年轻将领膘肥体壮,鼻子上有一道不太难看的刀痕。

    小将身后一位四十余岁的将军风度翩翩,保养良好的面孔有红有白,一点点都不像一个边军,很像一个成功的商人。

    这二人乃是大名鼎鼎的吴三桂父子。

第四百零三章:吴三桂() 
长腿将军吴襄几个月前由于长山败绩丢了本部人马,只带了几十家丁二百余骑兵逃回锦州获罪。

    还好他的儿子吴三桂在锦州城下表现突出,在鼻子被鞑子砍了一刀的情况下依旧死战,不仅仅救回了父亲还得了鞑子首级几十。

    皇帝感佩吴三桂大孝,因此法外开恩没有缉捕吴襄杀头。

    在明末,大凡是部队丢了自己还活着的总兵官下场大多数很不好。

    崇祯皇帝基本上都是采取一杀了之的做派,山西总兵官王仆关系网复杂,支持他的财团实力雄厚都免不了崇祯的屠刀,祖宽能征惯战武力值爆棚丢了军队同样被崇祯以失陷封藩罪处斩。

    其实崇祯此人执政有些莫名其妙,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该杀的杀了,罪该万死的如左良玉之流活得好好地。

    不该放过的张献忠居然给了他三番五次降而复判的机会,要知道献贼破了中都凤阳挖了老朱家的祖坟啊!完全可以留孙元化一条命,毕竟他被俘后不肯变节,可惜却被凉薄的崇祯杀了。

    总而言之,崇祯这个皇帝不靠谱,处理大事莫名其妙,给人的感觉神经兮兮的。

    这一次皇帝真的很仁慈,给予吴三桂提拔一级,仅仅给了吴襄罢官的处罚。

    崇祯就此开始培养一个葬送汉人江山的大汉奸,历史上的吴三桂也是崇祯在最紧要关头期盼的唯一救命稻草,而吴三桂接到圣旨迟迟不动身回防京城,就是为了待价而沽。

    现如今恐怕轮不到吴三桂坐山观虎斗,因为从今往后宁远就是黄汉永不放弃的根据地,三年内控制山海关已经在谋划之中。

    吴襄打仗不行却能够出任大明总兵官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他其实在辽东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

    他除了打仗不如祖大寿,其他方面都比祖大寿强,历史上祖大寿失节投降,而且是投降了两次的反复小人,吴三桂是个人人唾弃的大汉奸。

    但是吴襄没有失节,他从来没有投降过建奴,后来也没有投降闯贼,最后结局是被老羞成怒的嫁衣王李独眼砍了脑袋。

    对于吴襄来说不当官做个富贵闲人的日子实在不过瘾,因此他动用关系为自己疏通。

    朝廷里的大人们给了明确答复,皇帝早就把他抛弃张春逃跑的事情淡忘了,现如今只要他带着儿子主动冲击建奴砍几十级斩获,官复原职十之。

    吴襄有个总兵官的职务,手上有兵马不仅仅能够吃空饷,做生意也容易许多。

    吴家贩运大量铁器、茶叶、盐巴、丝绸、棉布等等进入大草原跟蒙古人交易,换回马匹、牛羊、皮毛和金银,利润都是翻倍、几倍的存在。

    除了上下打点分给祖大寿的好处,吴家的获利每年都是以上十万两白银计。

    为了能够重新做官,吴襄确实努力了。

    吴三桂率领三四百铁甲家丁多次出锦州寻机会袭击建奴,可惜运气差一点。

    有两次发现了敌人冲上去群殴之后都没有来得及收割首级就得拼命奔逃,因为得到消息的建奴援军立刻赶到。

    吴三桂不是孬种,有可能此时还没到他走鸿运的时候,跟建奴厮杀各有死伤,最后都是建奴有援兵赶来导致他功亏一篑。

    即便如此,三桂子带着铁甲家丁从容撤退之时,后金军也不愿意穷追不舍,建奴其实大多数是欺软怕硬的主,他们太在意伤亡。

    主动出击几次,吴家铁甲家丁战死几十人,斩杀建奴的数量也有几十级,可是至今为止只有三级斩获在手,其他首级根本没有来得及收割。

    这也是建奴的特性,如果明军杀了人割下了脑袋逃跑,往往后金军都会急了眼全部摆出拼命的架势,死咬着不放。

    因为建奴很迷信,认为死无全尸不能转身重新投胎,许多建奴畏惧“红旗军”的原因之一就是跟“红旗军”干仗基本上都是被歼灭,战场上只会留下光溜溜的无头尸体。

    敢战的铁甲家丁是吴家立足的本钱,给这些人装备、成天好吃好喝养着、每个月发一石麦子二两二钱银子的月饷,隔三差五还给赏赐,人吃马嚼四季衣裳,吴家养一个家丁一年不会少于花费一百两银子。

    死了几十家丁,要给出的抚恤就要几千两银子,才得到三级斩获成本太高了,精明的商人吴襄认为这生意不能做,一定要换个玩法。

    专业对口很重要,做生意吴家很行,砍建奴的脑袋很明显不行,因此他下定决心来寻找砍建奴专业户“红旗军”帮忙,他愿意花重金购买留着金钱鼠尾的后金军首级。

    吴襄父子点了足一个百总铁甲家丁疾驰宁远来拜望黄沂州,他甚至幻想着说不定能够遇到平辽将军面谈。

    “红旗军”经营辽西走廊采取准进不准出的法令,朝廷出山海关运往锦州的物资现在被“红旗军”承包了。

    原本该付出多少成本才能够让锦州得到军粮和军需,现在只要把那些损耗和力钱给“红旗军”,锦州守军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朝廷给予的物资。

    因为“红旗军”根本用不着走辽西走廊陆运,从天津卫、虎穴城就可以直接船运紧靠锦州的码头,然后出银子雇佣锦州军民来海边搬运就能够搞定。

    以后的辽西走廊宁远至山海关段执行封锁,除了“红旗军”和前屯卫卫所军不会有任何闲杂人等。

    这里将要变成一个全民皆兵的边区,如果发展到十万户,就会有最少十万卫所军,这些人都会拥有长矛,都能够参与坚守墩堡和宁远防线。

    他们的孩子都会被组织起来拿起红缨枪站岗放哨,发现外来之人会被盘查、会被告给小旗官、总旗官。

    封锁辽西走廊从崇祯五年春天开始,朝廷派兵出山海关自然是走官道,也只有官道可走,连几个宿营地“红旗军”都已经规定好了。

    这完全是防止明军扰民,行军之时将会有“红旗军”明里暗里监督,如果有明军偏离官道乱走会被缉捕,甚至于斩杀。

第四百零四章:馊主意() 
明军在关内有可能无法无天,真的摊上出关打建奴的厄运一个个都会变成乖宝宝。

    黄汉的凶名远播,大明将领无人不晓,通过“红旗军”的地盘敢骚扰军民是嫌命长吗?

    毫无疑问人人都珍惜生命,所有的明军都懂军纪,在“红旗军”注视下,可以预见每一支通过辽西走廊的军队都将会是纪律严明的劲旅。

    黄汉想好了,入关的关宁军再也不会让他们重新回到锦州。

    他会鼓动徐光启、郑国昌、刘之纶、方正化和李若琏等等建议皇帝、建议兵部留下祖大弼、祖宽的人马去参与打流寇,最后的结果是把这些人马全部消耗在关内。

    按理说皇帝和重臣存了削弱关宁军的心思,会接受这个馊主意。

    如果出现意外导致计谋落空,祖大弼、祖宽还能够带着剩下的关宁军骑兵走辽西走廊回锦州,黄汉准备在宁远西解除他们的武装并且扣留。

    总而言之不能给祖大寿增加一兵一卒,因为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汉奸军,成为了满清的汉八旗军。

    此时扣下一个就约等于打死一个清兵,扣下这些人哪怕只能让他们种地都行。

    关宁骑兵们应该不会选择种地,只要宣传得当,普通兵丁会被待遇好、得到尊重的“红旗军”集体同化,这是做加法,清兵少了一个骑兵,明军多了一个,差距就是两个。

    吴襄和吴三桂接近宁远城三十里之时,早就发现了这队骑兵的“红旗军”斥候已经通过旗语接力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黄沂州和憨子、杨汉威等等主将。

    随着时间推移,“红旗军”的战士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在能够默写八百字以上的超过了五千人,有超过两千人掌握了超过一千二百字,基本上可以顺利写出几百字的作文。

    这是指从军以前目不识丁的文盲,不包括从军前开蒙的人,更加不包括童生、秀才公,当然军中童生、秀才公不是很多。

    为了千金市骨,为了鼓励读书人投笔从戎,大明读书人投靠“红旗军”基本上能够获得照顾,新兵操练的强度往往会减半,免得这些人由于体力不支真的呆不下去。

    现在宁远城头都有观察哨,有斥候全天候换班值守,他们通过千里镜观察约定方向的城外哨位,说不定距离达到五六里,白天采取旗语报告军情,夜里采取简单的灯光密码传递信息。

    因此没见着哨骑来回奔驰,远在几十里外的情况就能够被城里的军情总部获知,那是总部值班的赞画和镇抚官会在楼上用千里镜观察四门的哨位,读懂旗语和灯光秘码,把军情传达给值班主将。

    如此相对先进的情报传递,只能在全军扫盲、大多数战士能写会算后才能够做得到,大明其他军队或者建奴根本学不来,他们没有这么多能写会算的兵丁。

    桑羽把总负责前去监视进入“红旗军”控制区的客兵,毕竟都是大明军队,解除他们武装不合时宜,但是必须守规矩,不可以乱转、乱看只能在“红旗军”允许的范围内行军。

    黄沂州和憨子不知道来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准备来拜访自己,还以为他们是过境前往山海关。

    没多久前方哨骑入城传递消息,原来是吴襄父子前来拜访,黄沂州大感意外,他知道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黄家跟祖家有私仇老死不相往来,吴襄腆着脸来宁远拜访倒是新鲜。

    吴襄和吴三桂自从遇上了“红旗军”一个把总的骑兵,心里优势就荡然无存,本来他们父子和麾下铁甲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