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襄和吴三桂自从遇上了“红旗军”一个把总的骑兵,心里优势就荡然无存,本来他们父子和麾下铁甲家丁乃是大明首屈一指的强军,装备也应该是第一流。
见到了“红旗军”出动的一个把总,发现人家全部装备了市场上价格昂贵的全钢胸甲和缠绕软甲,人人披着大红斗篷,胯下战马一匹匹都膘肥体壮,才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行军二十里,他们还发现这支骑兵不仅仅是装备精良,纪律性也可圈可点,连普普通通的行军都保持着随时可以冲锋的战阵齐头并进。
一路上吴襄的家丁人人都觉得不舒服,总有不安全感,总是觉得跟随的骑兵流露出杀气,还觉得脑后有凉风,觉得他们总是被人窥视。
终于进了宁远城,所有的骑兵才觉得放松许多,他们发现才几个月没来此地,这里就有了新规矩,骑马入城的人必须在马屁股后面吊上粪袋接住马粪,免得脏了街面。
许多家丁都认为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谁知进入街道后他们傻眼了。
一尘不染的青石板街面上行人如织,做买卖的吆喝声此起披伏,没有一个人灰头土脸,身穿打补丁衣服的老百姓都拾掇得很精神。
保持为生防止疾病流行是黄汉的一贯方针,因为据说历史上百万人口的京师被闯贼轻而易举打下就是因为当时瘟疫流行,不计其数的军民死去。
孙传庭的大军败北也是由于军中爆发时疫产生了大量非战斗减员。
因此“红旗军”的驻地必须整洁,只要有“红旗军”的地盘,所有人都不许喝生水。
发现头疼发热的老百姓会有医官主动诊治,不能判断病情会进行隔离,没有清洁水源的地方,“红旗军”会打井惠民。
谁都爱干净,再加上宣传队不间断的宣传和执法队的棍棒、皮鞭,宁远城里的原居民和从山东逃难来此的新居民很快就习惯了卫生管理条例。
宁远城里满大街都有胳膊上套着红袖箍的老太太卫生队,她们的体力有限,得到的报酬只不过是一天一斤白面,就这样的待遇还导致能够上街的老妪都争着得到扫地的活儿。
老太太们不仅仅及时打扫街面还会揪住违反卫生条例之人,一般情况下没人敢反抗老太太执法,因为万一动作大了些,弄趴下老太太会惹了大麻烦。
环境卫生靠大家果然不假,宁远的管理卓有成效,所有的军民渐渐地习惯了整洁开始主动遵守卫生条例。
第四百零五章:心事重重()
一百多来自锦州的骑兵一路上直接傻了眼,人人啧啧称奇,心里暗自佩服“红旗军”的管理地方的水平。
来到总兵府,吴襄和吴三桂已经气馁了几分,他们的家丁被气场所慑不由自主停止了喧闹,规规矩矩跟在家主身后。
最后的结果是愉快的,吴襄出了三百两一级的高价购买了有腰牌和铠甲、兵器的青壮年真奴首级六十。
他还趁机谈妥了购买大量瓷器、玻璃制品、白酒的价格和数量。让吴襄觉得高兴的是这些东西的交货地点在靠近锦州的港口,省去了通关的买路钱。
遗憾的是“红旗军”不肯卖给他粮食和铁器,还不肯替他自己购买的违禁品转运,想买到鸟铳更加不可能,这使得他还要想别的渠道弄到这些东西往蒙古和大金国贩卖。
离开宁远,一路上吴襄都貌似心事重重一言不发,直到护送的“红旗军”骑兵离去,他才回头看了一眼,长叹一声:“唉!有如斯强军在此驻守,日后辽东的天要变了。”
一旁的吴三桂深有感触,道:“饶是如此,‘红旗军’兵精粮足,有宁远坚城可凭,没有哪一路人马能够确保战而胜之,辽东的局势恐怕会因此而改变。”
吴襄道:“儿啊!你千万记住了凡事让‘红旗军’三分,最好能够跟他们结盟,如果巴结不上也万万不能和他们为敌。”
此时的吴三桂狠年轻,完全是个热血青年,满脑子功名利禄,可不是十几年后的大汉奸。
吴三桂真的敬佩打得建奴损兵折将的黄汉,希望跟“红旗军”友好相处,甚至于想和“红旗军”并肩杀敌。
他笑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红旗军’打建奴、打鞑子,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怎么可能跟他们为敌,祖大乐舅舅那是昏了头,居然带着人马去打自己人才会使得关宁军和‘红旗军’结仇。”
“唉!悔不当初。要是当时我劝住你舅舅就好了。‘红旗军’那么能打,现在的人马恐怕已经过万,日后横扫辽东都及有可能,关宁军该何去何从啊?”
“父亲放心,我关宁铁骑也不是浪得虚名,不是谁说对付就能够对付得了。”
吴襄看着膘肥体壮的儿子,片刻后貌似下了决心道:“儿啊!我想好了,即刻联络京师的大人报功,并且主动请缨带领家丁统领一些关宁军入关去山东参与平定李九成和孔有德等东江镇旧将的叛乱。”
吴三桂傲然道:“登莱叛军的战斗力能有几何?咱们父子带上关宁军人马和铁甲家丁一定势如破竹,立下大功不成问题。”
吴襄赞许道:“确实如此,建奴太厉害了,要打败他们砍到首级何其艰难,去了登莱砍叛军脑袋,以吴家铁甲家丁的战斗力如同砍瓜切菜般容易。”
回到锦州吴襄就紧锣密鼓派出心腹家丁联系,甚至于还乘坐黄家的商船渡海去天津卫、莱州联络。
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吴襄上报的军功被兵部核实,果然官复原职。
有吴襄主动请求率领关宁军一部入关参与登莱平叛,皇帝和重臣都乐见其成,很快就下达了调吴襄父子入关去登莱参战的调令。
妹夫也要带些人马入关祖大寿心里不是滋味,他最近总是觉得心神不宁,总有不安全感,由此可见里外不是人的日子未必好过,最起码睡不踏实。
妹夫和外甥要入关混军功去,舅舅怎么能够掣肘,况且关宁军也是朝廷的人马,吴襄和吴三桂也是朝廷在册的武将。
最后祖大寿邀请妹夫喝酒,大倒苦水后给了一千二百关宁铁骑。
吴襄接到了入关调令志得意满,他也不嫌大舅子给的兵少,带上四百余铁甲家丁和一千二百关宁铁骑再次通过宁远“红旗军”防区前往山海关。
这就是吴襄的过人之处,他觉得黄汉和祖大寿水火不容,现在金州和宁远都是“红旗军”嫡系驻防,锦州、松山、杏山等等关宁军实际控制的城池无一例外在对阵建奴的最前沿。
接下来形势比人强,纵然祖大寿拥兵自重平时极度跋扈,也避免不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尴尬处境。
黄汉不是皇帝,他才不会在意祖大寿是否带领一两万关宁军投降建奴,该下黑手时不会含糊,前年不计后果干掉祖大乐就可见一斑。
吴襄觉得自己在锦州会左右为难,以他左右逢源的秉性万万不能得罪声名鹊起的“红旗军”,可他乃是关宁一脉,此时立场不坚定岂不是授人以柄?因此他选择了逃避。
四月底的黄海、东海少有台风,黄汉亲自率领的武装商船队扬帆航行在前往倭国的航线上无惊无险。
水师主将黄勇乘坐旗舰,黄汉使用的战舰个头稍逊一筹,船长是沈宪宜,随行的将领有黄健、刘四海、杨家和、卢凯军等等,沈明为首的四个少年亲兵和顾奎、严从优等等四个亲卫不离左右。
十八艘战船上都有两三个医务兵随行,医官郭孝没有乘坐旗舰,在他眼里平辽将军在哪艘战船,哪里才是指挥中心,因此他和黄汉同船。
有郭孝这样想法的人不少,其中就包括王玉琪率领的随时可以给战船提供一些维修的造船大师傅和徒子徒孙,他们也在黄汉乘坐的战船上。
无聊的航行开始之时,许多没有出过海的将士们兴奋莫名,都乐滋滋在船头远眺波澜壮阔的大海,航行了几天大家就觉得无趣了,因为前方除了大海还是大海貌似没有尽头。
黄汉的战船上有五百来号人,终于有了充裕的时间,他当然会集中将士们学习。
平辽将军好为人师众人皆知,获得家主亲自授课机会多的“红旗军”将士大多数能够得到优先提拔已经是体系里公开的秘密。
家主在指挥舱授业,不当值的将士们趋之若鹜。
黄汉为了培养将士们学习的兴趣经常讲地理、历史、异域风情,经常描绘远在南方的一个大陆上有蹦蹦跳跳走路的叫做袋鼠的动物,还给大家讲一段宋朝侠客的故事。
第四百零六章:毛承禄()
这个故事当然就是后世的射雕英雄传,讲了几堂课,黄汉见将士们爱听,心里有了想法。
为何“红旗军”中不发行一份属于自己体系的报纸?报纸可以传递信息、拓宽将士们的视野、弘扬正能量,还可以连载如射雕英雄传这样的小说寓教于乐。
接下来有了时间,黄汉就拿起钢笔开始凭借记忆写射雕英雄传,基本上忠于原著,只不过强调了民族气节,贬低了蒙古鞑子,揭露了鞑子的残酷和对汉文明的破坏力。
由于老闸船的中国硬帆结合西洋软帆的设计得到了“红旗军”体系造船大工匠的广泛好评,经过实践证明如此设计在安全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更好的利用了风力。
因此缴获、侵吞的二号福船、三号福船包括倭国的朱印船也纷纷加以改造,增加了软帆,这些船在有合适风向和风力的情况下无一例外比未改造前的速度快了一成左右。
在改造一部分霸占的船舶之时,有一部分太过老旧的海船被判报废,因为需要保养的投入太大,也是因为这些船的速度无法达到要求。
黄氏在大规模建造结构简单、性价比高、具备优越适航性的老闸船。
这种船有传统中式硬帆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比传统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战船再增加轮桨的设计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