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尚书刘之伦不会骑战,他此时撸起袖子奋力擂鼓为大军壮声威。
文官、太监都如此这般刚猛,渴望建功的周遇吉、黄得功、虎大威、李重镇等等将领更加不惜命,都身先士卒往上冲。
官老爷不惜命,都在亲自冲锋,英雄气感染了所有的明军基层兵丁,用士气如虹来形容都不太准确。
卢象升的中气很足,高亢的呐喊声传出老远:“好汉们!为国尽忠正是此时,随着本督杀奴啊!”
方正化的声音很刺耳,他怪笑道:“哈哈哈,今日赚大发了,建奴那里金银财宝多不胜数,儿郎们跟着本监军冲上去抢他娘的!杀!”
两个高官如同神经病那样不要命,将士们疯狂了,拥有超过双倍兵力优势的明军跟清军撞在了一起,“杀奴!”的吼声惊天动地……
明军战斗力弱些但是有人数优势和气势,一时间跟清军混战打得难解难分。
就在此时祖宽三人率领麾下倒戈,因为敌我难辨,他们担心被明军误杀没有加入混战。
而是在左臂上绑上一根白布条,返身冲入押运汉民、物资的队伍砍杀旗丁、包衣奴才,人人口中大喊:
“汉人兄弟们杀鞑子、杀建奴报仇雪恨啊!”
前方打仗就怕后院起火,眼看着由于明军骑兵不多,清军渐渐地占了上风之时,忽然间身后喊杀声惊天动地,导致太多清军不明所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与此同时赵坤、谷如山等等率领“红旗军”从清军身后发动了进攻。
“红旗军”的骑兵更加少,为了形成突破,炮兵贴近了开火,打空三个子铳后立刻前进,发现有敌骑进入射程再停下来轰击。
清军背后忽然炮声隆隆给予了明军和汉民更大的信心,混战的场面如火如荼。
先是一部分汉军倒戈杀入清军中路使得队伍陷入混乱,接下来后路又被突袭,而且看到了黄河南岸貌似出现了无边无际的红,听见了熟悉的铳炮声由远到近。
阿山惊愕道:“‘红旗军’是‘红旗军’!怎么搞的?为何在河南也有如此多的‘红旗军’人马?”
多积礼失望道:“完了完了,此战已经毫无胜算,阿山大人,咱们必须做出选择了。”
腹背受敌,而且发现了红旗飘飘,清军眼看着就支持不住,已经有鞑子兵开始夺路而逃。
祖大弼、祖大成等等汉奸将领见大势已去根本不敢恋战率领人马奋力往西突围,范文程带着八个家丁紧紧地跟着汉军往外冲。
阿山一声长叹道:“多积礼大人,本官听你的,下达撤退命令吧,皇上问罪,本官和你一起承担。”
多积礼见蒙古人、汉人不肯死战知道没戏了,只得传达全军突围的命令,他和阿山率领八旗精锐也沿着河道往西冲杀。
明军本来就不是布置的围歼战术,没有形成包围圈。
刘之纶等等也自认为围不住如此多的清军,发现清军逃跑根本不追赶,而是竭尽全力杀跑慢一步的倒霉鬼。
一万五千汉军骑兵除了祖宽三人的两千余人马选择投诚,还有一千多人主动投降,一场混战后,两三千汉军骑兵、一千余鞑子和几百建奴毙命。
明军战果辉煌,不仅仅缴获了大量物资,截获下人口、牲口十几万,还斩杀旗丁、包衣奴才四千多,五千左右汉奸跪地投降。
第六百九十五章:不归路()
刘之伦和卢象升、方正化的袭击计划获得成功,由于有“红旗军”一部忽然杀出,结果还好于预期。
清军后队彻底栽了,丢了一小半人马外加七成以上的旗丁和包衣奴才,大车和大牲口丢得干干净净。
“红旗军”攻击迅猛,清军发现腹背受敌前有阻截无心恋战,赵坤、顾准等等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得了不少斩获和大量缴获。
唐王的两千人也没有两手空空,得到了三百级斩获,其中有鞑子兵一百余,建奴二十几,缴获了战马二百余匹。
明军得到了大量粮食物资、几千副皮甲、铁甲和超过八十万两白银的缴获一个个显得无比亢奋。
激动不已的刘之伦当场就写了捷报派遣功夫太监方竟勇带上几人急驰京师报捷,他知道皇帝无比牵挂他们这路人马,想着第一时间让皇帝分享到大胜清军的喜悦。
方正化还拿来缴获到的两面清军甲喇额真大旗交给方竟勇,嘱咐他一路高喊大捷,尽可能让更多军民得知明军取得“黄河大捷”。
捷报传达京师后,崇祯果然龙颜大悦,他甚至于比得知“红旗军”在宁武关下打败了奴酋的主力人马还要高兴。
大明需要强军,但是敢战之兵都集中在征虏大将军麾下使得崇祯寝食难安。
现在经过实战证明方正化、刘之伦的兵也具备强军风范,以后得重点扶持。
卢象升的天雄军虽然能战,但是此人跟唐王不清不楚,不能大用!
崇祯已经在琢磨着收回卢象升的兵权,明升暗降把他远远地丢去南方做个不领兵的从二品承宣布政使。
刘之纶的奏疏陈述了临阵起义的祖宽、祖克勇、徐昌勇在此次“黄河大捷”中起到的作用,为他们请功。
崇祯皇帝高调表态,投降建奴的前大明文官武将只要选择回归大明既往不咎,他不但没有追究祖宽等等的罪责,还给了总兵官、副将待遇给了不少赏赐。
虽然吴三桂身受重伤从今往后不可能再为军队效力,但是掌握公平原则赏罚分明是“红旗军”的根基。
“红旗军”镇抚官经过现场考证和寻找当事人求证,认定吴三桂阵斩瓦克达,理当获得“朔州大捷”的首功。
捷报送达京师后,“朔州大捷”的功臣得以加官进爵,吴三桂被崇祯给予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千户的荣勋。
只不过不知道重伤失去了一条腿有可能高位截瘫的吴三桂还能不能生出儿子?
但是吴襄很高兴,吴三桂虽然勇武但是庶出,长子吴三凤和三子吴三辅才是嫡出。
他已经得到消息,失去联系的长子原本是被羁押在昭狱,如今已经被皇帝下旨释放,不日就会来山西看望二弟。
皇帝给了吴三桂世荫不可能浪费,即便吴三桂将来没有子女,可以过继大哥或者三弟的儿子,一样是吴家的荣勋。
吴三桂的人马折损了一小半,还有五百多负伤,估摸着一半人将要致残,还具备战斗力能够上阵的只有八百余人。
没有了吴三桂率领人马,自认为年纪不小体力堪忧的吴襄干脆不想干武将,他把人马全部交给征虏大将军重新编组,连大部分家丁都不留,身边只有吴厚禄等等四个家生子。
朝廷恢复了吴襄辽东总兵官待遇,圣旨没有明确如何安排实缺,也没有要求吴襄进京,很明显是交给征虏大将军酌情使用。
这个打仗惯会逃跑的总兵官留在“红旗军”中领兵打仗会贻笑大方,黄汉安排吴襄管理后勤,接下来会让他参与审查晋商。
吴襄长年累月做生意,经验丰富门道足。
有这个老狐狸协助“红旗军”知识青年玩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等等八大皇商才是棋逢对手。
这真是应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只要不让吴襄打仗,以他的智商值和见风使舵的本领做其他事情还是能够胜任的。
朝廷封赏文官武将比较容易,主要立功人员大多数出自于“红旗军”只要给一大把虚衔即可,用不着考虑如何给实授。
只不过如何处置唐王比较棘手,因为卢象升的奏疏中说得明明白白,唐王不仅顶盔掼甲骑马参与厮杀,还阵斩一级鞑子。
以唐王的战斗力要阵斩敌军谈何容易?但是在旗卫石昆山亲自率领几十个精选的壮汉配合下,一个被围进来的鞑子撞上了挥舞腰刀的唐王。
第一次有了阵斩敌人的体会,唐王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亲自割下鞑子的首级提着去见刘之伦、卢象升等等夸功。
这个不靠谱的唐王如此这般,使得刘之伦和方正化无计可施,他们拿人家的地位不好比,没办法命令他立刻回南阳封地,只得写密奏请示皇帝。
唐王的所作所为旗卫已经向黄汉秘密汇报,扶持唐王是黄汉的指示,不是准备重新护持一个朱家皇帝,而是给崇祯皇帝施加一点点压力。
接下来黄汉和崇祯的博弈还会继续,崇祯当皇帝接近十年,国家每况愈下已经往民不聊生发展,足以说明他不称职。
皇帝不合格在没有改朝换代的情况下被赶下台的例子多不胜数,只要有权臣出手扶持一个王爷,使得崇祯失去皇位根本不难。
万历皇帝早年受制于内阁首辅张居正、生母李太后、司礼监大太监冯保,一直在做乖宝宝就是害怕被废,担心太后和权臣改立同胞兄弟潞王。
以后黄汉施展手段让刚愎自用的崇祯发现被废的可能性,估摸着他会懂得妥协。
这种事情在大明不是做不到,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葬送了几十万明军导致自己被敌军俘虏,京师被围困。
权臣于谦居然抛弃明英宗朱祁镇,联合诸位大臣奏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积极组织京师保卫战。
后来更加具备戏剧性,被废的明英宗朱祁镇不仅仅全须全尾回到了京师,还咸鱼翻身重新做回皇帝,于谦的下场肯定不会好。
前车之鉴,黄汉不会学岳飞也不能效仿于谦更加不可以走张居正的不归路。
第六百九十六章:不忘初心()
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主宰,不可以受制于人。
一个现代人没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朱家皇帝、王爷如果没有黄汉出现,几乎会被流寇和建奴杀绝。
如果他们不懂得进退,黄汉采取一系列手段没有负罪感,最起码黄汉不会丧心病狂到一定得要了崇祯一大家子和朱家诸位王爷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