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了心追随“红旗军”的当然是被编了户口拥有粮本能够享受到“红旗大粮行”平价粮食供应的老百姓。

    明末的陕西不是天灾就是兵灾年复一年,杂粮价格经常高于一石五两银子,流寇过境之时城市中的粮价甚至于超过十两银子一石。

    太多受到“红旗军”恩惠的升斗小民见征虏大将军撤离产业,不得不忍痛抛下一切跟着走。

    选择离开的人是明智的,在兵祸不断的陕西接济一万人成本太高了,远远超过在沿江、沿海接济三万人。

    眼看着陕西更加乱,在没有力量兼济天下的情况下有选择的放弃陕西也是为了提高救济的效率。

    黄惠武知道家主已经夺下了大半个朝鲜王国建立了“汉江省”需要人口多多益善,见如此多的军民官宦准备跟随着撤退立刻发动力量做好后勤保障。

    征虏大将军在大明已经是无法无天的存在、洪承畴和监军大太监都刻意回避有关于“红旗军”的事情,他们根本不管黄惠武组织了一两万人往西安而去。

    天子近臣监军大太监和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都不干涉征虏大将军的麾下办事,这里又没有了敢于独断专行的孙传庭,其他人更加睁一眼闭一眼。

    黄惠武到达西安后又带出两三万人,戴罪的韩志宽和黄维正带着仅有的三百余家丁主动加入到了队伍,他们下定决心去征虏大将军麾下效力。

    如今的“红旗军”体系在大明很牛掰,即便撤出陕西的队伍发展到了一两万户十几万人浩浩荡荡无边无岸,也用不着翻山越岭绕过关防。

    沿途的守关将领认“红旗军”这面旗帜,相信他们不会是企图混入关城夺关的流寇,都同意开关放行。

    进入西安城驻守的猛如虎总兵官和兵备道王肇坤、游击将军咸贞吉等等见征虏大将军不肯经营陕西,都有了不祥的预感。

    但是人各有志,他们没有刁难准备离开西安城的军民、官神还打开方便之门派人主动联系潼关守将予以放行。

    得知“红旗军”产业撤离的消息,咸阳城里也有不少人家拖家带口加入到了几千里大移民的队伍。

    为了确保撤退的陕西人口不至于饿死在路上,四方快运派出大量独轮车和四轮马车运送粮食接济,回来时带上体力不支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估计这一次大撤退会有至少三万户秦人离乡背井前往“汉江省”定居,其中青壮年不低于五万。

    秦兵能打恶仗众所周知,有了这许多秦人,选拔成千上万秦人成军弹指一挥间,终有一日他们会成为“红旗军”一员打回老家。

    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这五万秦人青壮年如果还留在陕西,保守估计一半人都会成为流寇,幸存下来的肯定会成为日后闯贼的老营人马。

    放弃陕西这片贫瘠且天灾不断的地盘不代表放弃所有的军民,只要有愿意跟着“红旗军”走的老百姓,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确保他们一路上的口粮。

    不肯离乡背井的秦人足以说明到了如今地步他们还没有觉醒,不肯信任“红旗军”,人各有志,唯有自求多福了。

    接下来的中原战略就得调整,固守山西、固守汉水、长江一线必不可少。

    由于大明新建立了汉江承宣布政使司,原本大明跟长江相连的汉江官方恢复了汉水旧称,目的当然是便于区分。

    在做不到给予流寇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保证这一带的军民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的同时能够提供一部分军粮乃是重中之重。

    靠近黄河的河南地区和陕西黄汉暂时放弃经营,已经在琢磨着撤空洛阳、开封等等大城的“红旗军”产业,至于会不会再次引起一片恐慌,黄汉不管了。

    因为流寇太坏了,历史上就曾经挖掘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淹没开封城。

    “红旗军”能打敢拼也无法抵御滔滔洪水,万一被打急眼了的流寇在跟救援开封、洛阳的“红旗军”对阵之时冒天下之大不韪挖开黄河怎么办?

    为了避免“红旗军”的损失,也为了不让人口稠密区变成千里泽国。

    流寇闹得欢由他去吧!只要把他们遏制在陕西、河南北、山西南、南直隶东就是胜利。

第七百五十六章:势大难制() 
黄汉决定在没有彻底打败建奴的情况下,暂时不考虑发动主力进行剿寇。

    在做不到全部依仗“红旗军”将士们对流寇形成围歼的情况下,不在黄河沿线跟流寇进行城池保卫战。

    为何要强调全部依仗“红旗军”围歼流寇?

    那是因为历史经验告诉黄汉,太多明军将领有养寇自重的嫌疑。

    他们极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放水导致流寇生力军逃之夭夭,直接导致辛辛苦苦布置的弥天大网毁于一旦。

    因此必须等完成五年平辽后,才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彻底解决流寇问题,现在只能采取守稳一地保一方平安,导致汉民族人口损失尽可能减少的情况作部署。

    这里当然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在黄汉承包了五年平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流寇祸害大明,导致朝廷不断加派税赋引得更多连锁反应,威逼崇祯让权有可能吗?

    在崇祯死抱着皇权不撒手的情况下,如果大明海清河晏,黄汉还有机会玩颜色革命推翻“朱明”建立“黄汉”?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黄汉发展到这一步不仅仅拥有了几十万麾下,几百万军民,还有“谨慎晓鑫”四个儿子和闺女川川。

    这时就不得不为了体系内军民和自己的亲人谋划,也得对得起忠心耿耿追随自己的文官武将。

    很明显做大明的臣子是做不下去了,即便自己真选择忠于大明也无济于事,谁信啊?

    崇祯皇帝肯定不会相信!他只会相信一个没有兵权,能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黄汉,不可能相信拥有千军万马足以灭了大明的征虏大将军。

    走到这一步,唯有一直向前,想做个富家翁不问政治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了此一生,没有这样的可能性,那是自废武功,纯粹找死。

    不仅仅是自己找死,还会拉上父亲、三个兄弟、两个妹夫、四个儿子,如今徐妙茹也怀上了,如果生下儿子,那就是五个。

    一个现代人的灵魂,自然具备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的觉悟。

    没有条件还要创造条件,如今具备这样的条件不去争取简直是暴殄天物,黄汉不仅仅预谋迫使崇祯失去皇权,也已经在谋划以最少的伤亡取代“朱明”建立“黄汉”。

    和平演变改朝换代不是做不到,比如武则天取代大唐建立大周,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他们都成功了,只不过因为后劲不足最后失败。

    黄汉自信满满,八几年不遗余力教书育人,接收新学教育忠于自己的知识青年几万十几万,手里有如臂使指的“红旗军”。

    只要和平演变获得成功,黄汉就不可能让新政执行不下去,只要在“黄汉”新朝新气象下百废俱兴,老百姓日子蒸蒸日上,江山社稷就是铁打的,谁也夺不走。

    张献忠、罗汝才等撤离南阳后又钻入大别山,没几天蹿出湖广与号称革左王营的左金王、革里眼合兵一处。

    贼兵一时间连营百里势大难制,瞬间拿下潜山县城杀率领军民进行抵抗的知县赵士彦直逼安庆。

    由于在襄阳留下了人马,刚刚回到安庆的“红旗军”正兵没多少,还好周边的老百姓信任“红旗军”不肯从贼。

    裴元武及时组织了一万五千乡勇配合坚守屯垦区。

    安庆有“红旗军”卫所军三个千户、再有三个把总步兵外加一个把总骑兵的正兵,接近两万人开拔到了屯垦区边缘准备跟献贼部硬碰硬。

    张献忠这小子识字,这段时间缴获了不少大明邸报和“红旗日报”,知道当下的“红旗军”如日中天,连建奴都想着向征虏大将军称臣就可见一斑。

    他自认为集中所有的人马跟来迎战的“红旗军”干一场未必就会输了。

    但是可以预见打赢了也一定会伤筋动骨,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一战真杀了成百上千的“红旗军”,征虏大将军岂肯善罢甘休?

    “红旗军”人马多达几十万,主力在辽东跟建奴干仗,内地只有为数不多的偏师众所周知。

    要是征虏大将军得知被他张献忠打掉了不少人马勃然大怒,放着建奴不去打,专门来寻他老张报仇雪恨就麻烦大了。

    这个王八蛋很光棍,他还让麾下的狗头军师给裴元武写了信,言辞凿凿“红旗军”跟明军不是一回事,明军烧杀抢掠专门欺负老百姓,义军一定杀之而后快。

    “红旗军”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每到一地就会安定一方,咱们义军敬佩这样的仁义之师,不会行不义之事,绝不跟“红旗军”交锋,立刻离开安庆往别处杀官造反去。

    张献忠派出的信使一路上还大张旗鼓向老百姓宣传义军不肯跟“红旗军”为敌的原因,得到了不少老百姓的赞许。

    接到书信的裴元武哭笑不得,什么狗屁“义军”,一群血债累累的流寇而已,可是连流寇都知道耍离间计了,真是见了鬼。

    流寇人马太多了,裴元武也仅仅能够守土,带着两万人追击根本不现实,首先一万五千三天一练的乡勇民壮就不见得肯随军作战。

    他们之所以肯拿起武器对抗流寇,是因为担心自家五十亩田地被流寇祸害没了收成有使得一大家子走上饿着肚子流亡的老路。

    乡勇没有兼济天下的觉悟,得知流寇给了“红旗军”面子主动撤退后一个个欢呼雀跃,也庆幸用不着为了保卫家园跟流寇拼命。

    如果此时裴元武下令越过安庆府地界追击,士气恐怕会一落千丈,甚至于有些乡勇还会埋怨主将不懂得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流寇给了“红旗军”足够的尊重,言明不跟“红旗军”为敌,坦言杀官造反的原因乃是官逼民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