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一个小型城堡都会配备八门三磅弗朗机炮,都有一百余拥有自生铳、米尼枪的守军,满蒙骑兵发动突袭包围这样的堡垒仓促之间根本无法夺取。
而被围困的城堡随时能够报告军情,能够及时得到上级给予的指令,六个时辰内,附近的“红旗军”骑兵会完成集结赶来围歼来犯之敌。
有了二十里一个城堡成为补给点,有几千“红旗军”骑兵不间断巡逻,这条防线会一直延伸到大沙漠,完成之时约等于把漠南大草原一分为二。
打垮建奴征服蒙古后,这条防线可以穿越戈壁沙漠沙漠一直往北延伸,穿越后世的蒙古国一直通达贝加尔湖畔。
分而治之简单有效,这条防线一旦修建到戈壁沙漠边缘,建奴再要绕道大草原劫掠大明就做不到了,除非他们集中人马来一个个拔掉这些城堡。
虽然“红旗军”的城堡都不大,但都是钢筋、砖石、混凝土结构,都最少拥有八门战防炮,在中世纪绝对是坚不可摧。
而且每一个堡垒都不是孤立的,最起码相隔二十里就会有临近的两个城堡,一般情况下三个城堡中就会有一座中等棱堡驻军超过三百。
以满蒙骑兵糟糕的攻坚能力,一个百户卫所军凭借这样的堡垒,五千满蒙骑兵都不可能短时间攻取。
而且只要满蒙骑兵接近这一条防线,他们的兵力部署就会被不知多少瞭望哨瞧得清清楚楚。
当天,不仅仅宁远会得到准确情报,连山海关总部都能够获得敌军具体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满蒙骑兵两眼一抹黑,“红旗军”把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装备领先了足一个时代的“红旗军”精准打击下,来触碰这条防线的满蒙骑兵能不能逃回去都得打问号。
这不是自说自话,满蒙骑兵根本想不到被他们忽然围困的小小城堡随时跟千里之外的总部保持联系,围歼他们的大网已经展开。
即便他们主动撤退也不可能被轻易走脱,接下来就会不间断遭遇准确打击。
第八百三十三章:爆炸()
黄汉亲自来到赤峰卫坐镇,由于军民需要长期驻扎,这片大草原上已经搭建了几千大大小小的蒙古包。
“红旗军”工兵如今搭建蒙古包的技术恐怕不比蒙古人差,特别是能够容纳五百人开会、学习的特大蒙古包,绝大多数蒙古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黄汉不是担心战况,而是关心安全和探矿的进度,关心是不是能够在今年地冻三尺之前完成两点一线的堡垒防御体系。
如果今年完成了这条防线,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就得组织军民几万修筑赤峰卫到达宁远港口的混凝土大马路。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调兵需要,更是为了能够提高运输生铁、铁矿石、煤炭等等原材料的效率,节约成本。
郑国昌和刘之伦刚刚离开京师不足两天,就有六百里加急的报告送到黄汉手中。
得知朝廷终于打破祖制册封了异性王,黄汉根本没有兴奋,反而更加觉得大明已经弱不禁风。
被大明封王没有什么好嘚瑟,历史上狗尾续貂的南明出现的王爷太多了。
郑成功、李定国、李成栋、孙可望、刘文秀等等都是王爵,而且还有好几个藩王。
黄汉没有立刻回山海关等待天使,准备请郑国昌、刘之伦来赤峰卫看看,让他们明白“红旗军”没有消极,一直在积极部署。
郑、刘两位阁臣来到山海关没见到黄汉,从接待的黄沂州口中得知黄汉领兵在清洗、征服喀喇沁、喀尔喀、察哈尔等等蒙古部落,已经打入草原一千余里。
他俩当场眼睛发亮,当即表态不能为了接旨让征虏大将军回山海关误了战机,他们会赶去大草原寻黄汉。
黄沂州亲自点齐亲卫骑兵一个把总陪同亲家郑国昌上路,急不可耐的刘之纶已经由刘全带领的三百铁甲家丁护送着疾驰而去。
山海关到达宁远的官道质量跟京师到天津卫的大马路不相上下,一路上都有驿站提供伙食和马料。
刘之纶的三百余人当天下午就入住宁远城,第二天一大早上路,傍晚就在大兴土木的赤峰卫见到了黄汉。
久别重逢,二人都很高兴,在搭建的一座精致的蒙古包里喝酒聊天到了三更天还意犹未尽。
刘之纶刻意回避“红旗军”体系已经独立与大明朝廷的现状,只是谈论这几年“红旗军”一场场大战的宝贵经验。
他何尝不知黄汉应该是骑虎难下,如果向皇帝屈服不会有好结果,选择强硬到底其实是必由之路,他忠于皇帝又不愿意坑害朋友,因此不涉及敏感话题。
兴致勃勃的刘之伦还拿出一幅图纸,建议“红旗军”依图大量生产尽快装备。
这是他去年春天设计的车载抬枪改进版,因为考虑到装填的速度故而用数量来弥补,约等于是原本装备一支抬枪,现在车上装了三杆。
大明财政吃紧,已经快要山穷水尽。
刘之纶这个阁老亲自督促着兵仗局也只生产了一百架新式三管车载抬枪装备京营。
无他,因为要使用“红旗军”体系生产的优质钢铁才能够符合刘之伦的要求,成本太高,一架三管车载抬枪造价高达一百二十两银子。
黄汉看了看刘之纶的设计,认为一个这样的车载抬枪已经达到一磅弗朗机炮的造价,还仅仅是打出三发大弹丸,性价比太低。
抬枪的枪管很长达到六尺,这样的前装滑膛枪根本解决不了无法迅速装填的大问题,拿直接换子铳的后装弗朗机炮的速度慢了五六倍。
“红旗军”实在没有必要装备这种武器。
但是为了刘之纶的面子,黄汉准备布置生产二百架,今年年底,就用这二百架三管车载抬枪给崇祯皇帝送礼。
黄汉得知为了研制新武器,刘之纶和郑国昌经常出入兵仗局和安民厂、新厂惊出一身汗。
末代大明发生了王恭厂大爆炸众所周知,其实发生的爆炸次数多着呢,不仅仅在天启六年,几乎年年发生,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崇祯十一年的新厂、安民厂相继发生爆炸事故,破坏力惊人,导致大明武库被炸光了,死亡军民官宦一万几千,伤者过万。
虽然黄汉早早地提醒郑国昌、刘之纶加强火药的管理,旗卫也时时刻刻明察暗访抓捕奸细和破坏分子。
但是记载于历史的大事故是否能够避免黄汉心里真一点点数都没有。
黄汉满脸严肃道:“大人还记得天启六年的王恭厂火药灾吗?”
刘之纶是四川宜宾人,崇祯元年的进士,天启六年当然不在京师,不可能是经历者。
他道:“本官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一场大爆炸,但是崇祯元年多次看过爆炸后的王恭厂,太惨烈,至今那里都没有完全恢复。
王爷忽然提起此事,难道是担心类似的事故会再次发生。据本官所知,不少当事人事后分析,那未必是一场事故,有可能是天灾。”
黄汉道:“不管是人为事故还是天灾,总是因为王恭厂存放了太多火药的缘故。
如今的新厂、安民厂的火药库存恐怕又到了一个峰值,直接导致存放不当,管理人员不够。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灾难性事故,本爵建议大人火速派人回京师疏散库存火药。
如果实在没有地方分散存放,‘红旗军’可以代为保管,如果火药局存货太多本爵可以出公道的价钱购买,也可以置换‘红旗军’的制式盔甲和自生铳。
目的就是不能使得京师内存在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万一炸了,又是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军民官宦伤亡。”
刘之纶当然关心京师军民的安危,听黄汉说得如此严重额头冒汗了。
他是担任过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的实权派,现如今又是阁臣,说话管用,他由于经常去兵仗局下辖的新厂、安民厂,知道那里火药库存确实不少。
如果能够用火药换取一部分“红旗军”的武器和精良的装备善莫大焉,如果能够卖出火药赚取一部分利润也能够养活不少火药局的工匠。
第八百三十四章:威望扫地()
刘之伦跟黄汉相处足八年,可谓知根知底,他知道以黄汉现在的实力犯不着算计大明武库里的区区火药。
情报表明,“红旗军”体系诸多火药厂生产的火药总量已经达到大明总产量的三倍以上。
“红旗军”的火药厂根本不可能建在城池之中,而是选择远离人口密集区的山凹,“虎穴城”附近的圆顶山、老虎山、天马山、黑风山等等小山上都建有火药厂。
为了减少事故造成巨大损失的可能性,黄汉刻意不搞大型火药厂。
采取小而多的方式分散生产,一座火药厂拥有两三百工匠就是极限,“汉江省”城池附近的山里也有不少工厂。
库存更加不会集中,山里,甚至于利用山洞修建的火药库绝对能够做到闲人免入杜绝火种。
“红旗军”体系生产的火药不完全是军用,民用量占比更加大,修路之时炸山,开矿之时炸矿脉等等都需要太多火药。
为了引起足够的重视,刘之纶当场派遣刘全带领一个百总铁甲骑兵赶回京师。
他给兵部尚书陈新甲、工部尚书刘遵宪写了书信。
刘之纶如今也学坏了,他在信中告诉两位尚书大人,见到征虏大将军后得知一个惊人的情报。
潜伏在京师的建奴细作准备下手搞破坏,目标就是炸毁火药局下辖的新厂和安民厂,至于何时下手尚且不明确。
为了防患于未然,火速疏散火药库存乃是当务之急。
如果派发到各军远远不能消化库存,可以卖给“红旗军”,也可以置换“红旗军”的自生铳和盔甲,还可以委托“红旗军”代存。
刘之伦相信有了他的两封信,兵部、工部不可能坐视,因为万一真出了事故,两位得到情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