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量携带了独轮车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结阵,总量接近一千辆车载抬枪,其中还有二百三管抬枪,装备的弗朗机一磅炮也有二百门。
火铳手达到八千,都装备了“红旗军”出品的自生铳,足八千骑兵有一半人装备了全钢胸甲,所有的骑兵都拥有带面甲的全钢头盔。
这样的配置,只要兵丁们不畏敌如虎,即便遭遇建奴也有一战之力。
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六合等等当然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仅仅敢战,还渴望杀敌建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彪人马的主将刘之伦、方正化、周遇吉等等都是好汉,麾下当然战意盎然!
两万五千人马集中行动,只要是在黄河北机动,还真的不太容易被流寇、建奴算计。
刘之纶经验丰富,总会保持能够让两万五千人马消耗一个月的粮食装载在独轮车上,由于独轮车都是半载,结阵之时比空车更加顽固。
明军依托独轮车阵打炮、放铳、抬枪齐射,满蒙骑兵六万人马纵然全部来厮杀,刘之纶、方正化优中选优的这彪人马在短时间内被围而歼之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有了足够支撑一个月消耗的粮草,只要小心选择不会陷入没有水源的死地,刘之伦相信“汉江郡王”不会坐视自己和方正化的这彪人马被流寇、清军消灭。
其实刘之伦过于谨慎了,流寇、清军没想着跟谁拼命,都是为了便宜一把而来,他们没有跟做足了心理准备的京营人马硬碰硬,掉头南渡黄河直指大城洛阳。
拥有大明潼关总兵实授的何勇庆乃是足跟了黄汉八年的猛人,他一直在黄汉身边做亲卫,绝对是忠心耿耿,如今是甲种营主将。
潼关团练总兵官黄惠武乃是九里台村子弟兵出身,属于嫡系中的嫡系,忠诚度无需怀疑,他直接指挥一个乙种营。
他俩这段时间又发展了不少卫所军,人马达到十二个千户,这就意味着有两万左右“红旗军”正兵、卫所军驻守潼关。
逃入潼关的军民、官吏太多,不少逃来的都是携家带口、带着钱财的陕西官吏。
他们是丢了城池或者就是弃城逃跑,当然不敢回京师,见潼关固若金汤,都不肯离开。
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
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干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
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
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
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
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
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
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
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
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壮劳力就业。
潼关西边的防线跟流寇建立的防线只相隔三五里不等,黄惠武还每天安排宣传队喊话劝降,效果不错,真有不少流寇夜里爬行三里来到“红旗军”防线请求投降。
这些人大部分不是陕西人,而是原明军,老家在河南、山东或者北直隶、湖广等地。
不管投降的流寇是不是探子,先安排他们屯垦一年观察他们的表现。
由于屯区紧靠黄河有利于灌溉,又由于大量种植高产、耐寒、耐旱的马铃薯,今年收获的粮食基本上能够满足十八万军民的需要,大大减轻了总部的负担。
左都督陕西总兵官孙应元的人马没有多出来反而少了一大半,那是因为几个月前陈皋、林大业带领本部人马回京了。
朝廷用度紧张,兵部得知潼关有“红旗军”协防立刻有了觉悟,不肯再承担一万八千人马的粮饷,并且调离一部分人马。
原本协防潼关的“红旗军”人马跟大明潼关守军人数相仿,而“红旗军”在不断接收、训练溃兵,明军却是不断抽调兵力。
此消彼长,如今孙应元只有七千兵额,实际上也仅仅能够保证五千人马。
而“红旗军”正兵、卫所军就高达两万,还有三天一练的乡勇一万五千,实力不容小觑。
这几个月,何勇庆、黄惠武得到了不少从山西转运来的军需和装备,其中有二百门一磅、三磅弗朗机炮,卫所军都得到了自生铳。
入冬以来何勇庆、黄惠武、孙应元都在时刻准备着流寇、清军来触碰防线,可是期待中的利用精心修筑的防御体系给予敌军大量杀伤成为了泡影,敌军根本没有进入潼关五十里内。
何勇庆、黄惠武得到了黄汉的指示,守稳潼关就是胜利,抓紧时间训练卫所军,争取再扩充出两个军事技能全达标的乙种营。
令行禁止是将领的基本素质,何勇庆、黄惠武不管外面是否打得热闹,在潼关埋头发展。
福王密切注意流寇的动向,王府卫队探报到流寇开始渡河之时,早就为跑路做足了准备的福王立刻抛弃亭台楼阁交相辉映的王府南逃。
他为了安全起见,还雇佣了四方快运的四轮马车五十架,雇佣了一百镖师护送。
洛阳城里早就人心惶惶,绝大多数有钱人都逃了,有官职在身的没法提前逃走,但是他们也都做好了随时弃城的准备。
由于有旗卫及时传递军情,“插翅虎”部比流寇更加能够准确掌握情报,得知洛阳应该能够不战而下后,靳明虎主动请缨担任大军先锋官。
高迎祥在崇祯八年跟“插翅虎”部一起战斗过几个月,欣赏靳明虎的带兵才能。
再次见到了“插翅虎”部,发现这七千青壮年一个个龙精虎猛衣甲鲜明更加欣赏,见靳明虎主动担任先锋袭击洛阳哪有拒绝的道理。
张献忠、罗汝才等诸多大头领见靳明虎立功心切暗自腹诽,他们没有跳出来争功,都存了让“插翅虎”部七千人马试试水的想法,也是为了避免本部人马在城池攻防战中伤筋动骨。
结果令人费解,靳明虎率领七千人马一鼓而下洛阳大城立下大功,一时间风头无两,在流寇中的地位最少拔高三尺。
靳明虎没有骄傲,继续请战为大军前驱攻城拔寨,得到了高迎祥的嘉奖。
众头领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搞不清为何大城洛阳居然会如此轻松就被夺取,他们见靳明虎准备再接再厉率领本部人马争夺开封,心里游移不定,没有出面搅局。
谁知接下来“插翅虎”部简直是捷报频传,荥阳、开封相继拿下。
“真他娘的见了鬼?官军怎的如此不堪?那些弃城逃跑的文官武将就不怕皇帝诛九族?”经常在河南祸害的张献忠百思不解,骂骂咧咧问流寇中公认足智多谋的罗汝才。
罗汝才笑道:“大明每况愈下,去年一战三边、陕西、河南、中都的明军精锐尽毁,仅仅剩下了京营人马可堪一战,很明显崇祯皇帝的意图是死守京畿之地,放弃河南。
当地官员又不傻,他们那里敢凭借几千团练跟我们的二十万大军抗衡?”
张献忠恍然大悟道:“螳臂当车的傻子那些大明官老爷怎么肯做?肯定是早跑得无影无踪才让靳明虎那厮得了便宜。”
罗汝才道:“人家运气好啊!也怪咱们小心思多了些,几座大城被‘插翅虎’部搜刮一番,咱们跟在后面屁都捞不着。”
zwqiushu
第八百七十一章:中原方面军()
张献忠点头道:“确实如此,老子这段时间抢来的粮食都不够儿郎们填饱肚子,还得消耗从陕西携带的补给,真他娘的不划算!”
罗汝才郑重其事到:“河南这几年被咱们折腾得太厉害了,油水不大,往东接近大运河的好处才会多起来,老子不准备跟着人家屁股后面吃灰,明天就率领儿郎们扑上去。”
“老子也是这样想的,咱们哥儿俩齐头并进如何?”
“好啊!跟八大王联手我所愿也,咱们这就向闯王请令!”
“插翅虎”部连攻连克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流寇都知道这完全是明军弃城而逃所导致,“插翅虎”部完全是撞大运了。
不仅仅是张献忠、罗汝才不干了,流寇其他大头领也不满意被靳明虎抢了功劳,说怪话的越来越多。
此时赵十三得到旗卫报告,曹州城依旧在坚守。
曹州已经不属于河南乃是山东地界,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管辖。
近十万军民、官吏在知州朱大典率领下齐心协力加固城池囤积粮草打造守城器械,流寇接下来应该是遇上了硬骨头。
旗卫还秘密通知赵十三,不肯流寇、建奴威胁到大运河是底线,内地“红旗军”正在集结,准备组建中原方面军,届时会在曹州附近给流寇颜色看看。
跟流寇们玩心眼必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靳明虎依旧主动请缨率领本部人马攻打曹州城,高迎祥还没有表态呢,麾下大头领就纷纷不干了。
张献忠原本就跟“插翅虎”部不睦,见靳明虎连续打了几个便宜仗后还想着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