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臣薛国观道:“陛下,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只要‘红旗军’三万人马出现在黄河附近,哪怕他们真是拉练不参战,也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就会导致流寇、东奴畏首畏尾。臣认为即刻准奏才是上策!”
崇祯见两位阁老如此正面评价三万“红旗军”入关,腹诽不已,可是军情急如火,洛阳、荥阳、开封等等大城形同虚设,流寇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河南,眼看着就要威胁到大运河。
曹州知州朱大典如同绝命书形式的奏疏已经在大前天夜里送达,“十二万曹州军民同心死义,保大明二百里江山。”这样的句子令崇祯涕泪满衣襟。
河南、中都几大百文官武将望风而逃,唯有曹州知州朱大典欲凭借不足三千乡勇、民壮死守城池,可歌可泣!
崇祯特想下旨命令刘之纶出兵渡河协防曹州,可是又害怕走不到曹州就被满蒙骑兵阻击造成不可估量的伤亡。
这几万京营人马都是根据“红旗军”装备、训练模式依葫芦画瓢,倾注了崇祯不少心血,每年耗用朝廷百万两军费,崇祯损失不起。
“汉江郡王”请旨,“红旗军”三万人马将要入关进行长途行军拉练,没有说明行军路线和目的地,这决然不行。
崇祯灵机一动,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意,他道:
“诸位爱卿,朕准了'红旗军'三万人马入关,但是得规定他们的行军路线和终点,以便于通知沿途州城府县给予配合。
朕认为终点就选择曹州,沿途穿越哪些州府内阁会同兵部立刻制定章程,今天就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山海关。”
朱大典高调表态跟曹州共存亡的奏疏诸位重臣都知道,见皇帝如此安排都觉得妙不可言,首辅刘宇亮立刻大拍马屁道:
“陛下圣明,如此安排举重若轻,老臣佩服之至。吾皇万岁!万万岁!”
其余重臣也开始山呼万岁!听得郑国昌不胜其烦,他赶紧道:
“诸位大人,当务之急赶快制定'红旗军'行军路线,下达沿线州府提供粮草、清理官道积雪、平整道路,争取提高‘红旗军’行军速度。再磨磨蹭蹭万一曹州丢了,十几万军民危矣!”
这话在理,不少大臣颔首,崇祯也觉得很有必要。
可是听到要给三万人马提供粮饷,户部尚书李待问如同被扎针般跳了出来,他道:
“京畿之地遭遇旱灾、蝗灾,减产严重,各州府的粮食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提供三万客军人吃马嚼几日,就会造成大亏空,恐怕地方上不会就范。”
郑国昌嗤之以鼻,道:“户部只管下达命令布置沿线州府做好接待准备,争取能够大量节约'红旗军'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早日到达曹州。
李大人可以明确告知沿线的巡抚、兵备道、知府等等相关人员,所有的花费朝廷实报实销,届时从辽饷中扣除即可!”
郑国昌这个表态令李待问眼睛发亮,他为了避免到时候扯皮,确认道:
“每个月的辽饷都是户部的头等大事,户部官员可不敢扣下一分一毫,万一'红旗军'以客兵过境驻一日理所当然由当地州府给粮草为理由,拒绝户部扣下亏空的款项该当如何?”
“嘿嘿嘿!”被气乐了的郑国昌冷笑连连,他实在鄙视衮衮诸公不以国事为重各自打小算盘,他大声道:“届时黄汉不认帐老夫认,老夫卖房子、卖地填上户部的亏空。”
李待问厚着脸皮道:“郑阁老,空口无凭啊!”
大明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枯竭,然崇祯被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忽悠,居然大量减免矿税、商税,导致朝廷收不到矿老板、富贾豪商等等富人的税赋。
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承担税赋的自耕农开始大量逃亡,大量流民揭竿而起导致五省烽火连天,朝廷的开支越来越大,能够收到的税赋越来越少,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懂经济、不懂民生的崇祯皇帝没本事搞钱粮,总是能省则省,更加显得刻薄,到了后期采用卖官鬻爵的法子让官员、商贾纳捐,无疑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
最典型的例子,崇祯号召文武百官、勋贵、外戚助饷,特意派遣司礼太监徐高送去了给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进爵嘉定侯的圣旨。
然大明原本由伯爵提升到侯爵何其艰难,不知需要积累多少功勋才能够有机会,可惜家有百万两资产的周奎根本不买账,只扣扣索索拿出五千两银子。
而过不多久,闯贼大军破了京师,周奎及全家都被刘忠敏捉拿,周奎在妻子、媳妇吊死,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不得不交出上百万白银巨款。
见户部尚书如此没皮没脸,而皇帝却在装聋作哑,郑国昌哈哈大笑后,一脸怒容道:“老夫立刻给户部写字据、画押。”
崇祯一脸尴尬,可是为了节约开支连龙袍都缝缝补补的他没有出言干预,三万人马一两个月的糜费也不是小数,朝廷还是能省则省吧。
其实皇帝和衮衮诸公枉作小人了,“汉江郡王”的信誉度有口皆碑,“红旗军”过境,不仅仅官府会大大方方给予方便,富贾豪商都愿意提供粮食和住房。
“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军纪,老百姓不是泛指穷人,遵章守法的富贾豪商也是。
有借有还,如果恰好宿营地附近没有“红旗大粮行”,“红旗军”会向大户或者官府借粮,凭借条,任何一家“红旗大粮行”都会还本付息。
zwqiushu
第八百七十五章: 男儿应是重危行()
天寒地冻,京畿之地山海关通往永平府的官道上,炫目的红无边无际,赶来围观“红旗军”过境的军民官吏不计其数。
精神抖擞的“红旗军”将士们谈笑风生,镇抚官、宣传队员不断跟将士们交流。
“咱们这一次出任务有可能无法回家过年了,弟兄们想不想家?”
“哈哈,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是灭了建奴平定天下后的事,咱们要趁着大好年华搏军功,争取封妻荫子!”
“二十几万人呢,就咱们捞到了在平辽大战前入关打流寇的机会,摊上这样的好事,谁在乎在哪儿过年!”
“‘汉江郡王’率领亲卫营跟咱们一起行军呢,想来今年应该是跟他一起在军中过年,真的很期待!”
“是啊!是啊!机会难得,咱们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打几个漂亮仗!”
镇抚官大声道:“娘的,天真冷,兄弟们,大家高歌一曲去去寒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预备唱。”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宣传队员扯开嗓子起头道:“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预备唱。”
知识青年军人立刻高歌:“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红旗军”将士们爽朗的笑声惊天动地,豪迈的歌声响彻云霄……
憨子打马扬鞭意气风发,眼看着永平府遥遥在望,他问黄汉道:“汉哥儿,快要到老家了,咱们要不要绕道回去看看?”
黄汉笑道:“没有必要,现在九里台居住的恐怕绝大多数不是原来的乡亲们,原来的老乡应该是去了开平镇、或者‘虎穴城’安家。
你不也早就把老娘接到了‘虎穴城’?杨大年、黄四方、杨汉威、黄农生等等好像都在‘虎穴城’置办了府邸。”
憨子挠挠头道:“好像是这么回事,算一算,九里台村还就真没几个老熟人了,不去也罢!”
已经是甲种营主将的张扬无比珍惜这一次跟家主一起骑马行军的机会,一直不离左右,此时插话道:
“大朗应该是觉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吧!我的运气比较好,咱们这一次行军会路过榛子镇外的张家集,估摸着能够瞧见不少乡亲们。”
憨子道:“不对呀,当年汉哥儿带领我们救下你的时候,你不是说过,张家集被建奴毁了所有人都被裹挟了吗?”
“没错,当时是那样,如今已经八年过去了,咱们‘红旗军’救回不少人,不少跑掉的人也回来了,现在的张家集比以前还要热闹。”
憨子又问道:“这么长时间了,你有没有找到亲人?”
张扬乐滋滋道:“前几年找到了我家老五,失散时他才十一岁,再见面已经时隔五年,我都认不出他了,可是老五却是一眼就认出我来。老五如今是水师陆战队小旗官,跟随黄义去了大洋彼岸。”
黄汉道:“也不知远航南、北美洲的船队是否顺利,总是让人牵肠挂肚啊!”
憨子道:“汉哥儿你不用担心,咱们去了一万余精兵强将和最先进的战船、商船,肯定万无一失。
况且您不是说过,早在一百年前就有西夷人凭借几艘不大的武装商船、几百人就完成了环球航行。”
黄汉:“是啊,按理说成功的把握九成九,可是没见着船队回来心里总是觉得不踏实。”
……
正是农闲时节,得知“红旗军”过境,永平府的老百姓不但没有躲避,还主动组织壮劳力清理官道上的积雪。
队伍到来之时,附近的村民都围在官道两侧瞧热闹。
“‘红旗军’人个个要牢记,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远远地传来了军歌声,群众沸腾了,他们也跟着唱起这耳熟能详的军歌。
跟任何时候都不同,年轻的姑娘原本见到大军过境都躲得远远地,生怕被军爷瞧见,现在她们不仅仅没有躲藏而是都把留着过年的衣裳穿上了。
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笑盈盈瞧着衣甲鲜明神采奕奕的“红旗军”将士们,不知多少情窦初开的姑娘期望被将士们看中,他日成为英雄妻。
不少家乡在永平府的正兵见到了亲朋好友乐不可支,但是他们严守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