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恭帝降元以后,在元军的授意下,派使者发出诏书,劝各地的宋臣投降。得到消息之后,各地的封疆大臣很多都禁止使者入境,来一个杀一个,誓死不降元。这又如何能说,他们只是单纯的忠于皇帝呢?
若真只是忠于皇帝,那顺着皇帝的旨意投降就是了。
不过,无论什么仇恨,最终都会被时光磨灭,民族融合,和平相处,才是出路。
但现在还是大宋年间,是仇恨最深的时代。
“我何尝不知道这样耗下去不是出路。不过,我大宋富裕繁荣,胜过他们十倍。蒙古鞑子只知一味破坏,杀烧抢劫,威武有余而仁德不足。如今也不过是逞一时之强罢了,他们这样玩下去,焉能持久?将来有变,那便是我大宋重整旗鼓,收复河山之机了。”黄远如此说道。
这番话倒是代表了当时宋朝大多数士大夫的想法。以蒙古人的那套做法,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只要大宋坚守一段时间,蒙古自己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这种想法也没错,蒙古虽然自入主中原之后,改变了很多政策,收降了很多汉人。比如史天泽,以及后来在崖山灭宋的张弘范,都是汉人。
南宋灭亡,死节者很多,降元者也不少,元朝也都给予了较为优厚的待遇。
但终元一朝,虽然也实行了一些汉化政策,却始终没有与汉人完全融合,最后终于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驱逐出境。
然而,文天祥经历两世人生,再穿越回来,他知道蒙古人的统治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南宋还是耗不过蒙古,蒙古的铁骑太强了。
“黄兄此话,倒也在理。只是如今大宋朝廷也已经是国库空虚,耗不起了!”文天祥有些感慨。
“难道我大宋真不能与蒙古鞑子耗下去吗?”黄远的语气很是悲伤,酒意也醒了七分,大声说道:“我不信!我不信!“
“如今我大宋偏安一隅,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内里早就虚耗一空了。朝廷财政困难至极,每年都是靠着大量印会子来支撑,长此以往,如何了得?再这样耗下去,不出二十年,蒙古大军必然南下。大宋江山必然是保不住!”文天祥说得斩钉截铁。
“文大人!”黄远酒意似乎完全醒了,厉声高喝道:“此话又是何意?文大人如此长蒙古鞑子志气,灭我大宋的威风,莫非是想要降元不成?”
说话间,黄远双目圆睁,青筋暴起,已是满腔怒气。
如今宋蒙两国在边境年年交战,相互僵持,说什么大宋江山必然不保,这种妖言惑众的话语,又是何意?
黄远已经是勃然大怒,刚才对文天祥的那些好感已荡然无存。便是牛富兄弟,看文天祥的眼光也了蓦然大变。
自己等人在前线浴血奋战,你却在这里说什么大宋必亡的丧气话,若是在军中,谁敢这样说,立时拖去砍了。
“文天祥身为汉儿,满腔热血,只图精忠报国。若大宋真亡了,无非一死而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文天祥岂是贪生怕死之人,会舍不得以身殉国,你也未免太看轻我了吧?”
文天祥说得浩气凛然。
说话间,却想起了前世南宋灭亡,自己漂泊流离,为了抗元呕心沥血,屡败屡战,到最后被俘过零丁洋的种种经历,胸中顿时升起无限悲凉之意。
第五十章 文天祥与黄远的争论(下)()
“好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果然不愧是状元之才!”黄远拍手赞道。
随即,他站起身来,向文天祥施了一礼:“刚才是黄某失言了,一时情绪激动,口无遮拦,还望文大人见谅。“
牛富等人的目光也大为转变,若是文天祥是一个汉奸,试图降元,那任他什么高官厚禄,牛富等人也是万万不从的。
我大宋好男儿,何惜一死?岂能为了荣华富贵,为了一己之私,便背叛大宋,背叛民族国家呢?任他蒙古鞑子如何凶残,军力如何强大,无非死战而已。
“黄兄拳拳报国之心,我文天祥钦佩不已,又岂会怪黄兄呢?“文天祥是真的很欣赏这位黄远。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说出上面那一番话来。否则,这种话,他会埋在自己心底,不与人说。
“只是文大人既然抱定了这样的心思,又何必说刚才那些丧气话呢?”黄远不解的问道。
“黄兄认为,我大宋能挡得住蒙古鞑子的进攻吗?”文天祥再次这样问道。
黄远略一沉思,道:“蒙古鞑子军力强盛,胜过我大宋十倍。且鞑子尽是精锐骑兵,长于进攻,我大宋依城而守,终非良策。“
“但话说回来,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我不相信蒙古鞑子能一直如此强悍!当年女真鞑子何其凶猛,我大宋亦不能挡其锋芒,至有靖康之耻。然则如今我大宋尚存,金国而今又何在呢?”
“由此而观之,鞑子虽一时逞强,然不能持久;我大宋虽弱,但华夏文明,绵延数千载;圣人之学,累世不绝!江山代有才人出,这等底蕴,又岂是蒙古鞑子那些化外蛮夷能比的?“
“若说蒙古鞑子有能力断我华夏文明,夺我汉人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我黄远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说得好!“牛富大声赞道:”黄先生说得一点都没错,我老牛虽是一个粗人,并不懂什么孔圣之学。但也知道,中国之地,从来就是我汉家儿郎自己主宰,轮不到那群蛮子来放肆!“
“说得好!“
”说得好!“
”说得好!“……牛二,牛三,牛四,牛五等人都附和道。
“若真是如此,那为何中原至今尚未收复,三京之地,还在敌酋之手呢?“文天祥毫不客气的指出。
“还不是因为朝廷腐败,奸臣当道,日夜只知歌舞作乐,不思收复河山!“黄远痛心不已,道:”若朝廷有当年勾践卧薪尝胆之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何愁不能灭胡虏?何至于现在还将大好河山,落在鞑子的手中呢?“
文天祥点头道:“朝廷腐败无能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大宋缺马,只能守,不能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还不是石敬唐那个小儿,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牛富骂道。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黄远又喝了一口酒,叹道:“如今也只能紧守边关重镇,等待机会了。”
“那也未必!“文天祥笑道。
黄远有些惊讶的问道:“莫非文大人有些灭敌之策?“
文天祥道:“我确实有些谋划,只是此事还需要黄兄相助!“
“快快说来听听!“黄远正言道:”若文大人当真有光复三京,北定中原之计,需要我黄远相助的地方,文大人尽管吩咐便是了,我黄远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有黄兄这句话,我就放心多了!“文天祥说道:“惜年端平入洛,惨败而归。究其原因,一则是我大宋内部斗争,朝廷上下不能同心协力,互相牵扯;二则也是因为中原之地,经过蒙古鞑子的摧残,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无法给大军提供粮食补给。从后方转运,距离上千里,数十万民夫仅能供应一万大军的物资,耗费过大,而且补给线漫长,易受蒙古鞑子的骑兵攻击。一旦粮道被截,任是何等精锐之军,也要崩溃。”
牛富点头道:“文大人说得在理。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蒙古鞑子的优势也就在这里,他们的骑兵来去如风。中原之地,一马平川,他们将骑兵散开了,我们的粮食补给线便无法躲开骑兵的攻击,没有安全有效的粮食补给线,也就无力进攻了。“
文天祥继续说道:“襄樊两城,极为重要/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两地锁住了汉水。水运之利,远胜陆运十倍。隋炀帝之所以开运河,就在于此。如今运河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已经干涸。如果我们要进攻蒙古,那么,只有一个办法,用海运!“
“海运?“黄远反问了一句,他虽然出身于泉州,小时候便跟着海船跑了很多国家,但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对,用海运!”文天祥用手指沾了一点酒,随手在桌上一划,道:“黄兄是跑过海船的,想必也知道,那些威武雄壮的万石船,仅仅是一条船,运输的物资也足够数百军人一年所需。若能有上百条这样的战船,沿海岸一线北上,在蒙古的腹地登陆,今日攻一地,明日占一城,蒙古军队守得了此地,便守不了彼地。我军随时可以从海上进攻,再从海上离开。又有海船所载的物资供应,后勤保障无忧。”
“如此一来,则我军占尽优势,反守为攻,蒙古军队只能防守,如此一来,攻守易势,强弱易主,被拖垮的就是蒙古鞑子,而不是我大宋了。”
文天祥一番话说下来,只说得黄远两眼冒光,暗道自己以前怎么从来没有想过呢?
但他心中还有疑问,便问道:“蒙古鞑子向来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我军又如何袭扰呢?”
“黄兄有所不知,蒙古鞑子自入主中原以来,已经逐渐筑城而居,以为占领中原的百年之计。再则我军攻过去,抢其牛羊,断其水草。若是当真无军驻守,我们便沿海筑一座雄城,如一颗钉子般,插在敌人的身上。蒙古必定会率军来攻,我军从海上补给运输,蒙古军便只能与我军水战。以我之长,攻敌之短。”
“襄樊两城,虽也有汉水之利,但毕竟临陆,蒙古大军南下,围困襄阳,仍然可以四处骚扰,残害我大宋百姓,使我国力空耗。若是将城筑在北方海岸边上,距离敌人的心脏地带非常近,敌人必定无法放心,只能来攻。我军的运输线虽远,然海上运输何其方便,因此,并无后勤不济之忧。”
“如此一来,战场便到了蒙古境内,而不是我大宋境内。以此为饵,即使不能反攻,也可以使蒙古鞑子无暇南下。“
第五十一章 接受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