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人友善,不喜与他人争,在所有公主中是人缘是最好的一个。

    寒暄过后,接下来就是老二李泰了,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是唐太宗四子,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且因体弱多病,自幼深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宠爱,都说李泰嚣张跋扈,但现在表现得非常得体,言谈中有着对秦风这个宗师的仰慕,也有着不卑不亢的皇室风度。

    紧接着,秦风也与余下的诸位公主王爷一一见了礼。

    除了齐王李祐有些高傲自大,其他的人都表现的相当好说话。见过了李世民诸多皇子,秦风个人亦觉得李承乾、李恪、李泰最为出色。这兄弟三人站在一起,当真是一时之瑜亮,难分高下。

    不过秦风对于每个皇子,应对都一样得体,没有过于亲近谁,也没有冷淡谁,都以一视同仁的心态和礼仪来对待,仿佛只是最寻常的君子之交,平淡如水。

    由于场面热闹,他人以为秦风性格如此,没有人看得出门道,但李世民眼睛却眯了起来,哪里还看不出这其中的端倪。

    作为大唐皇帝,作为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千古一帝。对于几个儿子的小动作他又如何不知?只是这种事情,再难处理不过的。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做得不过火不过分,也懒得去问。

    但随着他们的渐渐长大,一些怀着政治投资的大臣也掺和了进来,这就让李世民的心底很不是滋味了,平时看着那一个个分班站列的集团,就觉得碍眼,总是再想:“朕才四十不到,至少还有二十多年的大好年华。你们不来巴结朕这个皇帝,却跟小辈一起争太子,这岂不就是在咒朕早死嘛?”所以,那一个个事先站好位子的大臣,没有一个得到升迁的,而且,也借助这一次的吏治,清理了一些碍眼的倒霉鬼。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的野心是随着忠于自己的势力壮大而壮大,当年他也是这么过来的,故而,为了避免旧事重演,他都在悄无声息的剪除这些兴风作浪,唯恐天下不乱的不怀好心的分子。

    之前,他担心秦风年纪小,受不了诱惑而陷入其中。现在,李世民见秦风明摆着不想介入几个儿子的胡闹,知他识趣,满意的点了点头,心道:“这臭小子处处表现出异于年纪的城府干略,确实是个可塑之才。”

    拜会了一干王子公主后,李世民、长孙皇后让秦风长乐坐在他们的身旁,聊着家常。

    用餐过后,长孙皇后拉着长乐的手嘘寒问暖的,不住的问在秦家过的如何,可有不习惯之类的话。

    秦风却让李世民叫住了,两人一到来到僻静之处。

    太极宫西堂花园。

    秦风来过这里一次,李世民将他叫到此处,却不知有何要事。

    秦风心犯疑乎,现在的形势对于大唐来说是没有再好的了。他还能帮上什么忙?

    李世民负手而立,看着远处的假山奇石,说道:“对于大唐当前的局面,贤婿有什么看法?”

    “没有!”秦风直白的摇了摇头,道:“现在局面一切大好,我大唐最大的敌人内乱不休,双方正在积蓄着力量,准备来年大干一场,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最大的威胁,并且在突厥内战中左右逢源,大获好处。至于一些边陲小国,除了吐谷浑,其余之异国他邦不成气候,只要我们不去惹他们就万事大吉了,要是他们胆敢来惹我大唐那才真是奇怪了。目前而言,事事都向着我大唐,顺风顺水,形势再好没有了,还能有什么看法?”

    他当真是好奇了,现在历史在他的超控下完全出现了改变,因为他的存在,突厥可汗颉利屡次受挫,威望声势大不如前。前不久秦风因为在突厥内部纵横驰骋,更是成功的挑唆了颉利与突利的内斗,造成了突厥的分裂。随之而来的突利夷男联手、奚族臣服颉利等现象都与历史有所改变了。

    现在的情况可比历史上的局面好上一百倍,对于当前的局面,秦风作为一个后世人都万分满意,李世民作为一个这个时代的人,难道还不知足吗?

    “不错。目前的形势确实是一片大好,我们大唐根本没有外患一说,强大如突厥者也得看我们的脸色行事。”李世民对于秦风的答案却是异常的满意,重重的点头道:“贤婿便如我的福星一样,自你崛起以来。一切都变得异常顺理。很多事情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发生了,太快太突然也太顺利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都是因为我们之前准备得不足,太快了,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有些措手不及。”

    秦风细细想来,还真是如此。

    发展太快了,会造成一些虚假的繁荣,一旦美丽的泡沫破碎,后果不堪设想。

    (早上好!第一更到了成绩好不理想啊!有推荐的朋友,支持一二啊!)(。)

第230章:左右为难() 
整个事情就算是始作俑者也意料不到这一切,李世民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李世民皱着眉头道:“朕原以为要两三年才有今天的形势,我大唐方有足够的实力深入草原与突厥一战。以现在的局势看来,最迟不过一两年。我大唐必将可以与突厥拿下突厥,而朕所烦心的便在这里。当然,这只是其一!”

    “外部的变化还好,与我们的关系不大;其二,便是我们内部的事情了,这回轰轰烈烈的吏治,固然是拿下了不少的贪官污吏,也除掉了不少为非作歹徒的中小世家,并释放出了数之不尽家奴,这些人,都将成为大唐的平民百姓,可问题一下又出来了。第一、吏部无人可用,你知道朕是绝对不可能与世家妥协的;第二、年关将近,如何安置这些突然多出来的百姓,如何合理的分配土地,又是一个大问题。以上两点是朕最为担心的地方。”

    这次大力整治吏治,很多地方政府是被李世民的钦差大臣给一锅窝了。故而,很多地方出现了无政府、无官员的状况,这种事情一两天还好,时间久了,肯定会出大问题。其次就是百姓安置的问题了,这个要简单一些,只要在分田地上做得公平公正,百姓自然不会有异议,可关键是没有人去帮助百姓划分啊!要是一个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群殴的现象。

    改革吏治、惩治贪官污吏是件天大的好事,可由于大唐立国时间不长,根基浅薄、人才储备不足,这也使得一件大好事可能会演变成乱摇国家根基的坏事。

    “这是大治前的必不可少的阵痛,应该是好事吧!”秦风一时间没能体会李世民的想法。

    李世民大摇其头道:“未必,未必。贤婿可知你家那位雄才伟略的老祖宗为什么能一统六国,汉武帝凭什么能驱逐匈奴,成就不世伟业?”

    “自当是他们雄才伟略,有着足够的雄心魄力。”秦风装傻充愣的毫不犹豫的答道。

    “此其一也!”李世民苦笑着摇了摇头:“真正关键的在于钱秦国知商鞅变法以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连续四代都是华夏史上最为杰出的帝王,其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固然是平庸之辈。可是吕不韦的崛起,让秦国稳重了强国之态。反观中原六国,醉生梦死勾心斗角,相互尔虞我诈。秦始皇继位的时候,秦一国之国力,以可当六国,除了秦国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动不动的就拿出六十万大军出来?两次攻赵,李牧两度击败秦兵,歼灭秦兵十数万,之后,又有赵奢在瘀与之战歼灭秦军数万精锐,而在长宁之战前期,廉颇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这一时期持续了三年,强项险要的秦军损兵折将,赵括为帅后之前期表现亦是不俗,即便对手是武安君白起也损失惨重,若非赵括鲁莽轻敌、高傲自恃,谁胜谁负尤未可知。可如此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损失,尚不能动摇秦之筋骨。秦国当时之强盛,可见一般。”

    “至于汉武帝亦是如此,汉朝通过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十五年的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史书记载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李世民说道这里的时候,满心的羡慕,甚至还带着点点嫉妒:“纵然汉武帝有历代皇帝留下来的巨大资本,汉武帝连年征战,也使得海内虚耗,人口减半,打仗最耗国力财力。”

    “而我们发展得太过顺利,比原计划提前了几年,而且在整饬吏治之际又出现这种种问题,这一切的一切让朕与满堂文武有些措手不及。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有了汉武帝的教训,我们又怎么能重新踏上他们的道路?前朝之亡,也多是亡在三征高句丽之上。明年出兵是必然的事情,在朕看来,这突厥要不就干脆不打,如果要打,就一战而定乾坤,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征讨,只会徒伤国力,将整个国家陷下去,只有干脆利落的胜利才能威慑四方,威慑国内一些蠢蠢欲动的不轨之徒。”

    秦风听得恍然大悟,终贞观一朝,唐军都信奉“闪电战”,在灭突厥、破吐谷浑、平高昌、定回纥、焉耆、龟兹等国都是一战而定,可谓是将“闪电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带半点的犹豫。贞观时期的大唐在国力与侧重点上和二战时的德意志极其相似,那就是军事实力空前强盛、经济却是致命的弱点,在征讨四言之际,所用战术一样是“闪电战”,在对外战争中,贞观王朝唯一没有获得成功的只有高句丽,那一战唐军先收复辽东,先后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而唐军,战士阵亡不过两千,但因气候问题受阻安市城下,战马损失了七八成,不得不选择撤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