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山里……
六十比四十八,最好的情况下,五个队员中也会被淘汰一个。
斥候队员们打了鸡血一般,恨不得掘地三尺。把所有萝卜都找出来,现在他们一律称菜鸟为萝卜。
专业和业余的差距很快体现出来,只见斥候队员们从从容容从山下上去,用一根木棍在树顶上一捅。便会有一个萝卜惨叫着掉下来。
在灌木丛中一搅,又一个萝卜‘哎呀’一声蹦出来。往个山洞里扔进几个蜂窝,便坏笑着跑到一边躲起来。
不一会好几个萝卜惨叫着从洞里窜出来,扑通扑通跳下边上的小溪。
一个个萝卜被拔了出来。鸡飞狗跳的半个时辰过去后还有八个没找到。
这意味着二十个斥候将被淘汰,八个水灵灵的新萝卜将补充进来。这八个萝卜各有高招。其中一个叫杨凡的瘦小子最为机灵,他在山脚小路旁挖个坑,再盖上一块木板,撒上浮土,最后掀开条缝钻进去。
玩过捉迷藏的人都知道,找的那个人总会下意识走两步再开始找,他就利用这个惯性思维藏在起点,结果六十个斥候全数通过都没现他。杨凡也被安和评为这次的第一名。
最惨烈的是一位叫石头的,这位仁兄当时也躲在山洞中,但是蜂子扑来时。他把自己蜷在墙角,硬是咬牙没有叫出声来,也没有冲出去。
测试结束后,安和大声呼唤八位获胜者下山,便少了一位。等到大家寻到山洞,找到石头时,他被叮的面目全非,浑身浮肿,已经晕厥过去。
抬下山时,这位顽强的仁兄醒了。勉强睁开肿成一条线的眼睛,可怜兮兮的望着教官。
安和又想笑又心疼,对他点点头,让人赶紧医治。石头兄才放心的又晕过去。
看着被淘汰的和没入选的无精打采的样子,安和暗叹一声,及时宣布,所有没入选的队员都可以参加下次选拔,结果士气更加高涨,落选的憋了股劲要在下次一雪前耻。入选的也拼命训练,怕下次落选。
当月亮升起,火头军们在篝火上架起烤架,把斥候队打来的山羚、黄羊之类的野味扒皮洗净挂上,一遍遍刷着作料。肉色渐渐金黄,油脂渗出,劈劈啪啪的滴在火上,把火苗撩拨的一窜一窜,也把围坐成圈的侍卫们的口水撩的咕噜咕噜。
当安和变戏法似的拿出两坛美酒,气氛顿时达到顶峰。安和递给尉迟循寂一坛,自己抱起一坛,挥手拍开泥封,尉迟循寂也有样学样,队员们似乎都闻到那酒的醇香,有瘾大的使劲耸鼻子,满脸的陶醉。
这些人自离开上京便风餐露宿,自带的酒早已喝光,恐怕都有一个月没闻到酒味了。
尉迟循寂把酒坛双手举过头顶,大喝道:美酒穿肠过,男儿建功时,大家同醉!”
说完仰头痛饮一口,他什么时候都不忘卖弄文采,时刻提醒大家:
我不但是侍卫,我还是个文人。
饮罢,尉迟循寂大叫道:
“痛快!”
便把酒坛传给左手第一个,那队员一脸激动地结果酒坛,也痛饮一口,高叫道:
“痛快。”
混坐在一起的队员原本见到打得不可开交的对手有些别扭,但随着酒坛在一双双手中传递,才猛地想起大家本是并肩作战的袍泽,是可以生死相依的兄弟,于是不好意思的相视一笑,把那点小别扭就着酒喝下去。
这一切都被安和看在眼里,他微微相视一笑,心想,这就达到了他要的目的了,团结就是力量,于是抽出刀,分麾下炙。
每周六训练,有一天是战术理论培训学习,尉迟循毓是个大老粗,让他训兵可以,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方面就不行了,主讲人当然是教官安和。
当安和用自制的“粉笔”在一板木板上写下:“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个字时,让侍卫们惊奇的是们的教官连军事理论也别出心裁,与从众不同。
“安和仿佛看出了大伙心中的疑惑,微笑着对侍卫们说:
这是我们今后在战场上,特别是敌众我寡时要遵守的“十六字”方针,我称它为游击战术。
这十六字的意思就是敌人进攻的时候我方退守;敌人退军时,我方要追击;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时,我军要对其扰乱;当敌人疲劳的时候,我军要乘胜追击。
战场上的形式瞬息万变,所以我们的战术也要随着战况的改变而改变,一成不变的打法,只能是死路一条!”
侍卫们对这种无赖式打法很感兴趣,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安和就给他们讲了一支红军在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这种战术,在力量远大于他的白军的四次围剿中取得胜利的。
虽然会侍卫谁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战例,但他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讲到精彩处,侍卫们热血沸腾,大声叫好。
侍卫们发现,教官讲故事的水平也是一流的,这么精采的故事也能编的出。
最后安和总结说:
“这种战术适合在战场上,在宫中护卫时,谁要是按本教官教的战术去做,老子揭了你的皮!”|
众侍卫哈哈大笑。
安和心想:要是在保护皇上与嫔妃时采用敌进我退的打法,事后,不被皇上五马分尸才怪。(。)
第一五三章 新式武器 求收藏与推荐()
马术,是安和的弱项,安和是个谦虚的人,虽然在马球比赛前他练了很长时间,他也自认为在这方面,技不如人,更不敢在众侍卫面前卖弄,于是安和将三队合兵一处,由尉迟循毓带队驯练马术。
自己请示皇上后,从将作监请来四人,一头扎进了营账内,有时一天也不见他出来,侍卫们都很纳闷他们的教官在做什么。
其实安和是在改良武器。
他将诸葛连驽的草图又画了一副,交给将作监的工匠们按图制造三百副,这些将作监的匠人们是专门研究制作冷兵器的,安和相信他的技术不会比谭木匠的差,一定会按要求把连弩造出来。
在唐朝初年,火药还基本上没有用于军事,多数是用来制作烟花爆竹,薛枫根据宋朝军队使用的一种原始火器制作方法,取一段巴掌长的竹筒,一头削成尖头,一头系上一根细长的铁棒。
然后,装入火药和铁砂,夯实,接入引线引出竹筒外部,再用黄泥将两头封死。然后,将竹筒尖头朝上捆绑在一支箭上,高举箭支,点燃后面的引信,火药燃烧产生气体,借助气体后喷的反作用力,箭飞向前方。
经过反复试验,这种火器被研制成功,能射数十丈,到达目标后,火箭爆炸,铁砂飞散伤敌,威力极大。安和给这个杀人的武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女散花”。
他研制的第二个神秘武器叫石雷。
地雷在中国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
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10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
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但在唐朝,这绝对是一个空白。
上面记裁地雷制造的方法,安和一样也没见过,唐朝的冶炼技术又不是很发达。打死他也不敢用金属来制造地雷。
不过安和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地雷战》,游击队员用石头制造地雷,方法简便实用。
终南山上遍地是石头,安和凭记忆与工匠们试着把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杵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敢用铁来做地雷。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
为了增强威力,他同样在地雷中的炸药内混合了铁砂。薛枫把这种地雷取名为“轰天雷”。
请示皇上后,安和终南山的一片空地上,搭建房屋数间,招收一大批劳工,在将作监工匠的指导下。日夜赶制以上三种武器。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和与尉迟循毓就把这批侍卫训得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像一把出鞘的剑,锋芒毕露。
终南山的一片开阔地上,李治、王皇后、武媚、大将军李世绩、江夏王李道宗、长孙无忌、张行成等人兴致勃勃地骑在马上观看铁血营的实兵演习。
主意是武媚提出来的,她一是想看看安和兵练的怎么样,二是好长时间没有见安和了,心中总有一种想看看安和的愿望。
其实安和并不想在练兵这事上大肆宣扬,他知道自古以来帝王们对带兵之人都颇为忌惮,“兔死狗烹。鸟尽弓蔵”的事历史上太多了,就连一代贤主李世民对初唐的战神李靖也是小心提防,恩威并施,好在李靖深知韬光养晦的重要性。晚年以石封门,足不出户,谢绝一切来访,终得善终。
自己年纪轻轻就被任命为四品的百骑军中郎将,如何再握有兵权,难免遭朝中大臣的忌恨。
可皇上的旨意。安和尽管一百个不情愿,可还得照做。
此时的安和一身银色明光铠,腰挎李小九御赐的龙渊宝剑,骑着一身黑缎子一样的突厥马大宝,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武媚眼前一亮,目光久久停在了安和的身上,不忍离去。
二百九十五名铁血营侍卫分成三队,一字排开,个个精神饱满,盔甲鲜明。
安和威严地扫了一眼场上的侍卫,大声问道:
“侍卫们,咱们训练的的是什么?”
“誓死效忠皇上,保护皇宫安全,立志血战沙场,扬我大唐国威!”
近三百名士兵异口同声,声振林越。
长孙无忌小声对身旁的李世绩说:
“这小子,可真会拍皇上的马屁!”
李世绩微微一笑,不屑地说:
“绣花枕头而已,中看不中用。”
李世绩根本就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