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都放松了一口气,此时白鹤镇正是可以放松的地方,因为这时候中军传来命令,让他们在原地等待。
但是等他们到了白鹤镇后,发现竟然空无一人了!
“……%%¥#@!”
所有人都出离愤怒了,没有人我等抢什么?锅碗瓢盆吗??
大家想点着了这个镇子,但是又怕没有地方歇息,正是气恼万分时,有一个人来了,说是有机密大事要报。
领头的甲喇章京让传译把他带上来。
那人自称名叫郞华,举报这里的里正背叛我大清,将全镇人口都带到了山上,他也是上当受骗后带着家人上了山,但是后来发现不对,怎么可以在我大军过境时,逃离呢?
定是那里正投靠了海盗的势力才与我大清大军作对!
所以,我下山来举报!
一开始时,那领头的甲喇章京听到传译说是举报这里的里正,说他背叛大清,差点笑喷了,一个里正能如何背叛我大清?哈,哈!
但是听到他说这镇子里的人都在山上时,又是大喜,但是面上不动声色,说:“*……%¥¥##!”
那个传译笑嘻嘻地说:“郎华,你小子有福气了,弄不好主子能收了你当奴才——你可愿带人上山把那些与大军作对的人抓回来?”
郎华喜不自禁地连忙同意。
尽管这个镇子里的人都是熟悉山地,但是在有心人的引领下,特别是鞑虏们也恰恰善于走山地,很快,大部分人都抓回来了。
有趣的是,在一个山沟里还把里正和他的手下找到了,他们人人都被捆绑着,都是昏迷着,口中还堵着棉布。
这事情有意思了,那个甲喇章京从没有见过这样有意思的情况,他便着人将那个里正放开,然后浇水激醒。
看着眼前的情景,那个里正晃乎间好半天才弄明白了情况。
他大呼道:“奴才是被人陷害的啊,奴才忠于大清啊!”
那个传译过来了,“啪”,给了他一个嘴巴,说:“我跟着主子三年了,才当上了奴才,你乱叫个甚!当奴才,你也配!”
那个里正顿时老实了,把情况说明了,然后特别交待,他正要抓住那个造谣生事之人时,忽然头一疼,莫明的什么也不知晓了。
那个甲喇章京扫了一眼,便看到那个里正果然是头上有包,形状古怪。
甲喇章京咧嘴想笑,但是隐约感觉有些不安,可又想不到为什么不安。
这时,那个里正却开始怒骂郞华:
“你这个不要逼脸之人,如何来陷害忠良!定是先前我不收你当手下,你来嫉恨与我!”
“呸,你才是不要逼脸之人,你哪里算忠良?想当年你不过是外乡之人,新来此地,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现在竟能远胜于我!是何道理?!”
“我要打死你这个小人!”
“就是小人了,你来踢我啊?”
甲喇章京听得心头烦恼,高喝一句:“*……%¥##!”
两个人都被推了出去,一家十个大嘴巴——
感谢老朋友白银盟主美乐芝、白银盟主guozhiyin、盟主古剑山、盟主书友19630508、laser310、胡镇南、凌步虚的支持,欢迎新朋友书友12267503、恶魔很肥@百度、cjrb的到来。
。。。
。。。
梅乐芝经理的科普文章(七)()
第7节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用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可能很早就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春秋时中国的五行理论,其中有。后来五行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体系,从伦理到中医等等不一而足。古希腊时期,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组成万物。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指出万物是由不可分之物(原子)构成。这是一种构思,缺乏实证。
爱尔兰人波义耳给出了一个可行的定义:元素是一种单纯的物质,不能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后来英国人道尔顿又重新提出了原子论。此时已有大量元素被发现,他认为: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这一观点重复了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当然他还提出了一些可验证的推论。部分正确部分错误。不过毕竟是可验证的理论,最终原子理论于二十世纪初广泛接受。
意大利人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论,认为分子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单元,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这些原子数量及元素类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最终决定了物质的属性。我们常见的物质存在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通常称为固体、液体、气体。这些状态的区别就在于分子之间的关联方式不同。固体:分子保持位置不变,间距很小(与分子大小相比)仅在固定位置附近轻微振动。液体:分子无固定位置,间距相对固体情况要大,但整体还还能保持完整性。气体:分子不仅无固定位置,间距非常大,必须施加外因才能维持(引力或密闭容器)不扩散消失。
无论物体什么状态,其分子都在运动,程度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换而言之,温度就是分子运动平均状况的指标。对于固体而言,当温度越来越高,分子的振动越来越剧烈,维持固体各分子保证自己位置的约束相对越来越弱。某些分子因为振动更剧烈而离开原始位置,则固体开始熔化为液体。液体分子没有固定位置,导致可以流动。但整体还可以保持分子不脱离集团。当温度更高,分子运动更快时,某些液体表面分子速度太快,离开液体表面,脱离了液体整体。当大量液体分子开始离开液体表面,液体开始汽化,成为气体。气体的分子间距太远,相互之间基本没有关联。如果没有约束存在,分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前面讨论了液体和气体的压力。在地球表面,比如某块钢板。空气中大量分子快速运动,撞击到钢板。这些撞击的整体效果就是大气压力。同样钢板置于水中,大量水分子撞击效果就是水的压力。可以看到,钢板面积越大,则撞击效果越明显,对应压力就越大。我们通常使用压强来定义压力效果。就是固定受压面积,来测定压力大小。测定的压力就定义为压强。压强=压力/面积。通常的大气压就是指大气压强。
思考:
1温度是分子运动速度的平均指标。那么就存在某些分子运动速度远大于平均速度,某些分子速度远小于平均速度。冬天天寒地冻,在外面晾衣服,衣服上都结冰。但是晾一段时间,衣服还是可以晾干,就是这个原因。同样情况,液体表面的某些分子也可以脱离表面,成为气态分子。如果将液体保持着密闭环境,将气态分子清除,对液体而言,其状态有什么变化?
2热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之间传递。实质是分子平均运动速度降低,就意味这热量流失。分子平均运动速度升高,就是吸收热量。注意,只是分子平均运动速度,并不涉及分子数量和分子密集程度问题。前面曾经提到,温度有下限,…27315c,而没有上限。原因就是分子运动速度(正常情况下,宏观规模的运动是有方向的。速度就是某方向上的运动快慢程度,速度概念里面包含了方向因素。在分子级别时,讨论的是大量分子的速度大小,不涉及方向)最低为0,就是完全不运动。无法为负。原理上而运动速度可以任意快,也就是温度没有上限。但实际上速度也有上限,最快不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相对论要求。2011年9月22日,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接收730公里以外的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射的中微子束的时候,发现中微子比光子提前607纳秒到达目的地,意味着有超过光速的情况出现。2011年11月17日重复验证。2012年2月报道,有可能是实验误差导致的情况。也就是说超光速尚未证实存在。)。温度定义,如果以温度下限为基准,定义为0度,这就是热力学温度定义,以英国人开尔文的名字命名,使用k来表示。0k=…27315c,0c=27315k。如果让1个分子完全静止,这算不算达到0k呢?
3地球大气离地面85公里至800公里之间称为热层,最高温度可达2000c那么宇航员所穿的宇航服会不会因为热而损坏?
4同质量的冰体积居然比水体积大,是否意味着固态情况下分子距离大于液态呢?事实上冰的分子和水的分子形状不同!虽然组成相同,冰中的水分子像张开翅膀的蝴蝶,而液态
(本章未完,请翻页)水分子则是蝴蝶的翅膀稍稍收拢。同时也说明水分子之间的间距与冰中水分子之间间距没多大差距。
5同体积酒精和同体积水混合,结果体积并没有达到原体积的两倍。表明某种液体的分子间隙过大。而某些液体分子过于稠密,表面看起来不像液体,而像固体。沥青,常用于公路铺设、防水密闭材料、建筑结合剂(注意不是柏油,沥青来自石油,柏油来自煤焦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了一项沥青滴漏实验,以表明沥青是液体。用了60年时间滴出8滴。
6地球内部都是液体,中心是金属液体,外层是岩石液体,就表面薄薄一层固体。就因为地壳内部是液体,所以地球的薄壳相当于漂浮在液体上,可以移动。我们所能观察的地球历史,就是外壳漂移和沉浮的历史。
7地球表面山的极限。自从印度次大陆撞上欧亚板块后,青藏高原就开始形成,撞击部位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持续在上升中。那么山脉是否会持续上升,没有终止呢?地壳下面是岩浆液体,当山太高以后,下面承载的岩石受的重力太大就陷入岩浆中,这时山就无法继续升高。估计地球可以承载的山的高度大约20公里。火星有21公里高的山,是太阳系中最高的山。但火星内部已经冷却,无法再让山增高了。同样情况,冰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压力使得冰熔点降低,出现湖泊。在南极冰层下大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