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允马上说道:“夫君虽然想要更易太子,但对文垣的喜爱之情丝毫没有减少,只是觉得文垠更适合为太子而已。岂会想要害死文垣?”
“妾自然相信夫君无害死文垣之意,也绝不会害死文垣,但夫君若是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就等于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啊!”
“三国东吴,孙权死后孙亮继位,后权臣孙所废改立孙休为帝,后孙休杀孙得以亲政。孙休之皇位并非篡夺孙亮而来,但孙休亲政后仍杀了亲兄弟孙亮;孙休死后,经大臣推举孙皓为帝,又将孙休之子尽皆诛杀。”
“秦代太子本为扶苏,始皇帝死后胡亥、赵高秘不发丧,以始皇帝之名赐死扶苏;隋文帝废除长子杨勇之太子位,改立隋炀帝杨广为太子,隋文帝死后炀帝即刻伪造文帝遗照,赐死杨勇。”
“由此可见,即使夫君仍旧怜爱文垣,但若是他被废除太子之位,继任之国君仍然会将文垣视作眼中钉,文垣仍然难以活命啊!”熙瑶跪在地上哭诉。
“这。”允听到这番话,一时竟然愣住了,跌坐在地上。他向熙瑶吐露想要更易太子之事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只是觉得文垠比文垣更加适合做太子,又想着熙瑶是文垣和文垠两个儿子的母亲不会有所偏向,所以同她说了,根本没有想这么多,也或许是他下意识避免想这些手足相残之事。当他听到这番话之后,原来不愿想,不敢向的事情也涌入他的脑海中,让他一瞬间不知如何是好。
“夫君,文垣是臣妾的第二个孩子,也是臣妾的第一个儿子,对他十分钟爱,犹在敏儿、文垠之上。臣妾也不忍见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事,还请夫君保全文垣的性命!”熙瑶又哭着说道。
“何至于此。大明毕竟与其他朝代不同,大明土地之广阔远超其他任何朝代,若是将文垣封到南汉洲距离中原如此遥远之地,继任之国君岂会将他害死,岂能将他害死?”允勉强说道。
“若是临近之藩王邀功呢?文垣一向不善征战,未必打得过其他藩王,也有兵败身死之虞。”熙瑶又道。
允不知该说什么了。他当然可以强辩,比如继任之人不会这样想,或者他为文垣留几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但不论他说什么,熙瑶也都可辨别回来,面对一个认为自己可能痛失儿子的母亲,他说什么都是没有用处的。
熙瑶断断续续哭了半夜,后半夜才睡下,早上起来的时候眼圈还泛红。她不得不让贴身侍女认真洗了脸,又使劲化了妆才遮掩下去。但宫内各处的管事之人仍然看出了皇后与平常不同,也不知因为何事,只能小心翼翼的回禀差事;几个子女倒是没有看出什么来。
允则是一夜没睡。他昨晚上也不知想了多久,一想到史书上所记载的废太子的悲惨命运,更易太子的心思也就淡了。更要紧的是,之后他在乾清宫批答完奏折,随意翻出一本史书竟然就是《新唐书》,翻开来的第一页就是记载玄武门之变许多血腥细节的《尉迟敬德传》,脑中顿时‘嗡嗡’作响,之后就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唐高祖建立大唐后立李建成为太子,但又十分重用秦王李世民,而且因秦王能征善战,一度有改立其为太子之意。正因唐高祖摇摆不定,最后酿成血肉相残的惨案。朕现在的想法,与唐高祖李渊又何其相像?只是并未被旁人知晓罢了。但若是朕继续这样琢磨下去,早晚会被旁人知晓,文垣和文垠,或许就会走到李建成与李世民这一步。罢了,朕就放弃更易太子的想法吧。’
‘而且更易太子本就不好。一来,朕是凭借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皇位,若是下一代皇帝不选择嫡长子,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造成的动荡也无可估量,若是更易太子,继任之人为求稳定,也为求皇位巩固,或许就会废除许多朕的改革,朕的心血就白费了。罢了,罢了。’允最后终于放弃了更易太子的想法。
……
……
“你说的不错。”允回过神来,对熙瑶说道:“体验世事,确实是让他成熟起来的好法子。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间的学问不比书本上的学问要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话虽然浅显,但含义却深,值得体味。夫君,不知是何人想出来的?”熙瑶笑道。
“这,是一个叫做曹雪芹的人想出来的。”允愣了一下,说道。
“一位名叫曹雪芹的先贤?”熙瑶追问道。允点头答应。熙瑶对于历史也不大懂得,只看过李朝历代的后妃传,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一位叫做曹雪芹的先贤,不过她也不在意,只是说道:“妾要将这两句话写在纸上,贴在垣儿的寝殿里。”
“吩咐卢义去做即可。”允也只能这样说道。他将卢义叫进来,吩咐了这件事。卢义领命而下。
=========
感谢书友统一俄罗斯党、板块漂移、其四七七的打赏,感谢所有书友的支持。 富品中文
第1697章 朝鲜之事的大幕拉开()
“夫君,垠儿虽然今年才十四岁,但天资聪慧,明年十五岁加冠后也可学习做事了。”熙瑶又道。
“十五岁也太小了,还是等到十六岁之后再说。”允想了想,拒绝了熙瑶的建议。这个时候的十五岁才相当于后世的十四岁,甚至不到十四岁,还属于儿童的范畴,让这个年岁的小孩就和大人似的办差他于心不忍。
“十五岁,夫君说的是,十六岁以后再说。”熙瑶顿了顿,说道。
“熙瑶,夫君明白你的意思,只是夫君确实觉得十五岁太小了。等他到了合适的年岁,夫君一定会让他出宫历练几年,之后分封到中原以外之土。”允看着熙瑶的眼睛,说道。熙瑶之所以提出让文垠早早的出来历练,是存了让他早几年就封之意。毕竟合乎自己心意的皇太子是他,即使自己已经说放弃更易太子的打算,但熙瑶对此仍然十分担心,为了保全自己的两个儿子,她宁愿让二儿子早一日远离自己,就封藩国。
“妾,妾只是担心。”熙瑶低头说道。
“你不必担心。既然夫君答应了,就一定不会变了心思。”允又道。
“是,妾知晓了。”熙瑶答应一声。
这时时候已经不早了,允也有些困了,打了个哈欠。熙瑶马上起身,命宫女扶起允。允当然不会让宫女搀扶,太丢人又不是喝醉了,自己站起来,和熙瑶一起返回寝殿。
允很快就睡熟了。熙瑶轻轻招呼了丈夫几声,从床上起来去小解,同时听自己最信任的女官待书说了一句:“今日下午官家并无特殊之事,应当是没有更易太子的想法。”
“好。嘱咐他继续盯着。吾对他定有赏赐。”熙瑶也轻声说了一句,小解完后回到床上。她躺在床上,看着丈夫熟睡的面孔,熙瑶用极轻、就连自己都听不到的声音说道:“夫君,你不要怨臣妾,臣妾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两个儿子。”
……
……
之后两日朝野内外都波澜不惊。天兵在印度大获全胜之事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文官们虽然不敢鸡蛋里头挑骨头,但对于武将立下的赫赫战功也毫无吹捧的兴趣,自然不会多说;武将们虽然都十分高兴,但少了文官的配合,声势就小了不少,更何况武将做事比文官的忌讳更多,即使心有不甘,也无法可想。
练子宁、李景隆等人经过商议,将征伐蒙古所需的军械数目定下来,又商议了采购这些东西所需的钱财,送给允过目。允瞧了一眼就觉得比实际需要的钱财要多了些。不过价格上涨未必像自己想的一样,多准备些预算也没什么不好,在上面写了一个‘准’字,批准了这份奏折。户部与五军都督府马上大肆操办起来。城内的火药价钱大涨,铁匠兜里的钱也多了不少。
三月初三,克拉维约启程前往印度。既然陛下已经将差事吩咐下来,他又一向主张凡是坐在前面,马上就赶赴印度。傅安身为理藩院院使,差事众多,没有办法像克拉维约这样干净潇洒的离开京城,还需与继任者交接。允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接任理藩院院使之人,决定暂且由刚刚从浙江布政使位置提拔为礼部尚书的胡广兼任。胡广毕竟是建业二年的进士,后来又在自己身旁做过几年中书舍人,算是第二批班底,还能放心任用。
交接之事与允无关,但第三日三月初三下午,允正在批答奏折,就见卢义走到他身旁,轻声说道:“官家,礼部尚书胡广求见。”
“他?”听到胡广求见,允顿了一下,说道:“让他来前殿见朕。”
“是,官家。”卢义答应一声,转身离开。不多时,身穿深红色袍服胡广走进来,在允面前行礼道:“臣礼部尚书胡广见过陛下。”
“胡卿,你有何事求见朕?难道是与傅卿交接出了难以解决之事?”允问道。
“陛下,并非如此,臣岂敢因交接之事劳烦陛下?是有一国使者前来京城觐见,臣前来禀报陛下。”胡广说道。
“一国使者前来觐见?”允心中已经猜到了答案,但仍然说道:“现下才是三月,新年才过去了两月,怎这时又有番国派出使者出使大明?这是哪一国的使者?”
“臣也十分奇怪,为何这时会派出使者出使大明。陛下,今日来到京城的番国使者,乃是朝鲜国使者。”
“朝鲜国?”允按耐住心中的激动之情,皱眉说道:“这一国使者此时前来京城有何事?”
“臣接见了该国使者,询问了出使大明之目的。但使者却不愿告诉臣,说他要禀报陛下之事事关重大,在陛下接见前不敢泄露。臣十分奇怪,追问了几句,但他仍然坚决不说,臣也无可奈何,只能暂且将他安置起来,之后向陛下禀报。”胡广道。
“确实十分奇怪。正好,朝堂内外这几日事情也不多,你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