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要,他们瞅到知府大人的字迹以后,心里头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刘知府也没有拒绝,满口答应了。虽说他当年通过舞弊的方式考中举人,题字作诗本来不是他的强项,但是到了临城以后,日子过得不顺畅。他闲暇时,躲在县衙里,什么也不干,整天摆出一副气定神闲的架子练练书法,研究些佛老之学宽慰自己,打发时间。
刘知府练习的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清风明月”,其中寓意是提醒自己一切皆空,做人应当节制**,无欲无求。刘知府很勤奋,狼毫笔磨秃了一框,宣纸积攒了一车,心境没见起色,整日惦记的事情还是当官,但是写字的水平却进步了不少,尤其“清风明月”四个楷体字更是严正飘逸,犀利飞动,莫说是在这东昌,就是找遍大清整个乾隆朝,也没有比他写得好的。
会长亲自动手,给刘知府铺好宣纸,研开墨。刘知府端起毛笔,蘸饱了墨,气定神闲地在宣纸之上写下了“清风明月”几个字。周围的人瞬间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
刘知府放下毛笔,会长赶紧招呼跟前的人过来,小心地把宣纸竖起来。刘知府颔首挺胸地端详了一番自己的杰作,他觉着非常满意,这次写的算得上是他平生写的最好的一次。
杨会长一个劲地说刘知府这幅字举世无双,等墨迹一干马上就吩咐人装裱好当成镇宅之宝,然后再请能工巧匠把这四个镌刻在一进门的琉璃照壁上供人敬仰。听会长这么一说,刘知府装扮出一份谦虚低调的派头,跟这群崇拜者客套了一番。
没过几天,杨会长说到做到,刘知府的这幅引以为傲的字迹刻在了徽州会馆里面正对着门口的琉璃照壁上。
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一年以后,正是这四个字惹怒了京城里的乾隆皇帝,把原本还有一线生机的刘知府给凌迟了。凌迟的地点就这徽州会馆前面的空地上,当时刘知府被剥掉了打掉头上的顶戴,剥掉官服,绳捆索绑,身上罩着张渔网,网眼密集,当时负责监斩的贾知县要求行刑官凌迟时必须保证每个网眼都要剐上一刀……
刘知府写完字以后,轿子来了,这群财大气粗的徽州同乡把他拥到轿边。走在前面的杨会长伸手给他挑开轿帘。刘知府抬腿上轿时,看见座位上放着个红绸包裹,他伸出手指挑开一看,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足有二百两重。
手掀着轿帘的杨会长在旁边说:“刘大人,这些银子是孝敬您的润笔酬劳。”
刘知府也没客气,他上了轿子以后,又发现脚底下不舒服,有东西硌脚。他低头一看,脚下面是一些古玩玉器。杨会长一边放下轿帘,一边告诉刘知府说这些东西是同乡们各自给他准备的见面礼。
两个轿夫吃力地抬起轿子,然后哼哼嗨嗨地离开徽州会馆,往府衙走去。
轿子里刘知府伸手摸摸银子,抬脚轻轻触触脚下的礼物,不由地暗自感慨:“这官还是做得越大越好,如果停留在临城的话,恐怕这辈子都难吃得上这样如此难得的美味,更不会有人送这么丰厚的金银财宝。”
刘知府心里盘算着,当个知府况且如此,如果以后皇天有眼,他爹九泉之下保佑,将来要是做巡抚、总督、入军机,当大学士,那日子会美到什么程度?
刘知府随着颠簸的轿子,不由得浮想联翩了起来:为了弄到知府这个职位,已经花光了银子,想要再往上爬,得想办法筹够银子才行。官场如同赌场,赌术再高明,手里面没有筹码怎么能行?这些徽州同乡们倒都是有钱的主,但是与这等人走得太近,将来再有什么差错,那就满盘皆输了……
轿子忽然剧烈地向前倾,险些把刘知府从轿子里面给摔出去,他一下子清醒了过来。原来徽州会馆离府衙路远,加上轿子上除了坐着刘知府以外,还装着满满当当的贵重礼物,死沉死沉的,差点没把两个轿夫给累死。前面的轿夫膀臂疼,腿发软,一没留神,差点摔倒。
一想到里面坐着的是知府大人,两个人差点没吓死。他俩赶紧停下轿子,跪倒在地,不断地给轿子里面的刘知府磕头请罪。
刘知府虽然受些惊吓,他伸手摸了摸银子还在,脚底下的古玩玉器之类的也完好无缺,所以心情还不错。人心情好了,脾气就好,刘知府没发脾气。他躲在轿子里把东西规整了规整,然后吩咐两个人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两个轿夫一番千恩万谢以后,直起身子,继续抬着轿子往前走。一阵颠簸以后,刘知府的肚子又有些饿了,他满脑子都在想刚才在徽州会馆吃过的猴脑的味道:味道似乎倒也不坏,可惜当时没有好好品味一番……
第34章 突变()
刘知府回到了府衙,给他准备的后院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
两个轿夫把他抬到后院。进了院子以后,他隔着轿帘看见师爷正带着两个仆人忙活着往屋子搬运些桌椅板凳,瓶瓶罐罐之类的东西。他躲在轿子里把师爷招呼过来,吩咐他带着两个轿夫找地方喝茶,吃点饭。
两个轿夫说吃过饭了,而且会馆里事情多,慌张着要回去,可是刘知府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管家叫上那两个仆人,拉拽着轿夫出了院子。
刘知府看他们出了院门,走远以后才从轿子上走下来,他赶紧把包着银子的红绸包袱提下来,送到卧房里,回来以后又把徽州会馆里的那些商人送的古玩玉器也搬运到屋里放好。
不一会,师爷带着轿夫回来了。刘知府吩咐师爷给两个轿夫每人准备了一吊铜钱,把他们打发回徽州会馆了。
秋后的天越来越短,天很快就暗了下来。刘知府昨夜兴奋得一夜未眠,大清早就忙活着从临城往东昌赶,原本就舟车劳顿,再加上在徽州会馆一番折腾。他觉着头昏脑涨,简单吃了点晚饭之后,便回到卧房里,摘掉青金石顶戴,脱下绣着雪雁的袍服,混乱丢在一旁,然后倒头便睡,打着呼噜,酣然入梦了。
第二天起来以后,刘知府洗脸漱口,吃完饭,正琢磨着该干点什么。这时候师爷来了,他先是给刘知府问了安,然后说东昌府所辖各县的知县还有东昌府的名流耆宿们都在府衙外面列队等着拜会他。
听到这里,刘知府瞬间又恢复到新任东昌府知府的亢奋状态。他轻轻地咳嗦一声,然后倒背着双手,迈着方步回到屋里,庄重地戴上炫目的青金石顶戴,换上绣着雪雁的官府。
收拾了半天以后才出来,师爷在前面引路,他才昂头腆肚,像只发情的雄孔雀一样摇摆着两腿短腿走向府衙前院的公堂,路上还琢磨着见了这些未曾谋面的下属以后该如何开口说话,一举手一投足都事关自己的威严,细节可马虎不得。
府衙外面已经一片热火朝天,县里的来得知县还有东昌府的名流都翘首以盼,等着亲眼目睹刘知府的风采。欢迎仪式隆重,就差没让学堂里的学生停止读四书五经,然后手里捧着鲜花,腰里系上鼓,街道两侧,锣鼓喧天,山呼海啸般地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了……”
他们看见刘知府以后,立刻如同潮水一样聚拢到刘知府身边。刘知府气定神清,往围过来的人绽发出迷人的微笑,挺着胸昂着头。
师爷把刘知府引到府衙门口前的十八级台阶之上,台阶之上的平台上早已经摆放好了一张椅子,师爷伸出袖子,擦了擦椅子面,恭恭敬敬地请刘知府坐下。
师爷转过身来,面朝着众人,挥挥手,沸腾的人群马上就安静下来。师爷如同打鸣的公鸡一样冲着人群喊:“各位大人,诸位乡亲,现在请刘大人给大家训话。”
人群中瞬间掌声雷动师爷吆喝完,低头弯腰,退回到刘知府坐着的椅子后头。
刘知府正了正头顶上的顶戴,整了整官服,踱到台阶前站定,先是面朝京城方向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恭敬磕头,感谢皇上英明,委以重任,自当心系黎民,为大清效力,给乾隆皇帝分忧。刘知府这么一跪,台阶下面的人也如同下饺子一样扑扑通通地跪倒。
磕完头,刘知府站起身来,然后开始一番慷慨激昂的雄文演说,从桑麻养蚕,修桥补路,拜神求雨,人心风俗,治安科考……
刘知府如同打开闸门洪水一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时辰。台阶下面不是响起阵阵掌声。
刘知府讲完话,台阶下的百姓先后散去,只剩下几个县衙的知县。百姓散了以后,几个知县面面相觑,然后心情复杂地随着刘知府入了府衙大门。
刘知府和几位知县本来就是熟人,前任知府在任的时候,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相互之间早就认识了。以前相遇时说话很是随便,相互之间开黄腔,扯荤段子,也没个遮拦。今时不同往昔,现在不行了,人家由七品知县升格为四品知府,平起平坐的哥们弟兄摇身成了顶头上司,别说几个知县不适应,就连刘知府也觉着有些不对劲。
就这样,几个人在府衙公堂上尴尬的气氛中枯坐了半晌,聊了聊天气,闲扯了些各地的奇闻,便如释重负地散场离开了。
刘知府接下来的几个月倒也清闲。他每天坐在府衙喝喝茶,有一搭无一搭地忙忙公务,无聊的时候就往徽州会馆跑,跟一帮富有的徽州同乡吃饭聊天,喝茶叙旧,幸福得跟神仙一样。
可是随着临城贾知县一份公文的到来,这一切都改变了!
刘知府对他的继任者贾知县没什么好感。这贾知县年纪虽轻,但是却迂腐的要命。
东昌府所管辖的几个县的知县虽说肚子里对刘知府不服,但是都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在大清朝当官吃俸禄也不容易,每年都有定级考成,他们定级考成是好是坏,全凭刘知府的一张嘴。定级考成高了,三年后升迁有望,如果稀松平常,官位能不能保住都是大问题。因此之故,虽然满肚子不服气,但是没过几天,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