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各处水利工地,除少数开工特别晚的,其他的春节前就已经完工了。
没了水利工地,朱由检拿什么养活难民?
要知道,干活赚钱和纯吃救济,可完全是两个概念。
朱由检想搞的是产业,他要的是产业工人,他可不想养一帮流民懒汉。
朱由检可是答应过难民,会有新的工程给他们干,让他们有地方挣钱粮。
现在朱由检就开始给他的建筑工人找活了。
“殿下,您要建的是水磨,还是水锥?”
王徵笑眯眯的问信王殿下。
眼前的这位信王殿下,王徵非常满意。
他的《远西奇器图说》已经正式出版了。
大手笔的信王,竟然一次就印刷了1000册。
那些正式印出的图书,王徵已经看过了。
那些图书所用的纸和墨,与样书一模一样,没有丝毫的偷工减料。
1000册啊!
这得花费多少的钱财。
花费如此之大,信王不但没向他王徵收取分文的费用,反而还要给他一笔润笔费。
信王说,那叫什么版税。
这钱王徵怎么好意思要。
虽然信王说,这版税是从卖书的钱中扣出来的。可王徵很清楚,他出的这本书,根本就不会有几个人购买的。
王徵的这本《远西奇器图说》,介绍的是来自西方的一些知识和小器械。
这种内容,大明的文人谁会看?
要纯指望卖书来赚出印书的费用,那这1000册图书,信王殿下是赔定了。
这信王都赔钱了,王徵还怎么好意思收信王的钱。
其实,只要图书能顺利出版,不论是出版几本,王徵都会非常满意。
出了1000本,王徵已经不止是满意,他都变成感动了。
经此一事,王徵对信王的好感度,那是蹭蹭蹭的在不停上涨。
当听李之藻说,信王是在为难民找活时,王徵对信王的好感度已经到了涨停板的状态。
“水锥是什么东西?”
对王徵的询问,朱由检有气无力的回问。
来找活之前,朱由检可没想到会这么麻烦。
他想修建些水利器械,这光选择修建的合适地点,徐光启和李之藻就拉着他讨论了数日。
就这,还是徐光启和李之藻对京城周边河流了如指掌,这才节省了大量的挑选时间。
现在地点总算选好了,王徵又要和他讨论具体的器械,朱由检实在是有些厌烦了。
王徵说的那些器械,像水磨,一听名字朱由检就知道是干什么的。
可这水锥,朱由检就很陌生了。
听到信王的问题,王徵脸上的笑容就是一僵。
“殿下,这水锥就是借助水力来舂米的器械。”
王徵以略带尊敬的口气,向朱由检做出解释。
连水锥是什么都不知道,信王这还真是在帮难民找活呢。
听了王徵的解说,朱由检才恍然大悟。
水锥,原来就是前面一块石头,在石臼中舂米的那种家什。
可记忆中,那玩意不是用脚踩的吗?
想着水锥那玩意的造型,朱由检突然想起前世的一个名词…水力锻压机。
水力锻压机应该差不多也是那个模样吧?
不对,大概是把水锥前面的石头换成一个大铁锤吧?
想象着脑中的画面,朱由检来了精神。
水力锻压?
朱由检脑中灵光一闪。
张彝宪不是说,火枪制造最耗时间的,是打制熟铁吗?
那要用这个水锥来锻打,不就能快多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一下兴奋了起来。
“王先生,你说我们把那个水锥的锥头改成铁锤,用它来锻打熟铁,是不是能提高熟铁的锻打效率。”
对朱由检的提议,王徵愣了一下。
信王这是什么奇怪的想法。
凝神思索了片刻,王徵才慢慢的说道:“殿下,水锥肯定是达不到殿下的要求。
这水锥的速度太慢了。
要以水锥的速度,打不上几下,铁就凉了。”
怎么会这样!
朱由检感觉脑袋一阵嗡嗡直响。
前世的中,不都是建起水车就行了吗?
这水锥明明就是水车啊。
看朱由检脸上露出不快的神色,王徵慢慢的给朱由检解释起来。
听完王徵十分专业的长篇大论,朱由检总算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闹了半天,中国传统的水力机械,都是靠一根传动轴带动。这就导致了水轮传出的转速,完全是由水的流速所决定的。
水车又大多比较沉重,传出的转速一般也比较慢。
像水锥,一般也就是一分钟几下的转速。
这个速度,拿来舂米刚刚好,可要是拿来打铁,那就远远不成了。
速度慢,那还不好解决?
按住心中鄙夷的念头,朱由检温声提示:“王先生,咱们就不能不用水轮中轴直接去带动锤头。
咱们给中轴接上个大齿轮,让它再去带动别的小齿轮,把速度变快不就行了。”
经朱由检这一提醒,王徵蓦然醒悟。
殿下所说似乎就是他《远西奇器图说》上的一种水磨的传动结构。那种水磨的速度可比水锥快多了,似乎能达到打铁的速度。
看着似是无意间提醒他的信王殿下,王徵的脸上忍不住一阵发烧。
他自己书中的内容,还需要信王来提醒,这也太让人难堪了。
第三一二章:中西器械的不同选择(求订阅、推荐、收藏)()
见王徵有些不好意思,徐光启连忙开口打了个圆场。
“殿下,这新的传动装置,咱们还要做好测试才好。
我记得,这种新传动装置,无论是用齿轮、还是用皮带,似乎都很容易出现故障。
这水车本是省力的器械,要是坏的太过频繁,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徐光启可是真正研究过远西奇器图说的,他对书中的西方器械也并不陌生。
徐光启这话可就直接说到点子上了。
对徐光启的话,朱由检思索了片刻,才明白过来。
原来这就是中式和西式水车的根本差异。
水车想变速,无论采用齿轮还是皮带,都能达到变速的标准。
只是限于这个时代的材料,无论哪种变速方式都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那就是,故障率实在是太高了。
在这个没有轴承的时代,速度越快,对轴的损伤就越大。
水车所用的木轴,在慢速状态下,短的能够使用1…2年,长的能用个3…5年。但要是在较快的速度下使用,估计很难撑下1年来。
就算水车主轴不变依然是慢速状态,但它带动后的次级轮轴依然还是存在这种缺点。
原本为省力设计的器械,要是三天两头的需要维修,那怎么能行。
所以,中式水车最终选择了简单、低效,但故障少、长期耐用的结构。
而西式水车因需要弥补人工的不足,走上的是复杂、高效、故障高的路子。
只是随着将来材料的不断进步,西式水车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
对于朱由检来说,材料强度不够导致的高故障,有什么可怕的?
拥有前世的记忆,深知未来方向的朱由检还会怕这个。
面对中西方水车的优劣,朱由检很干脆的做出了选择。
上西式传动结构。
朱由检宁愿把人工浪费在排除故障上,也要提高器械的工作效率。
故障高,那咱们就想法改进呗。
若因为故障高,就选择低效稳定的结构,那也该算是一种因噎废食吧。
看朱由检已经下定了决心,徐光启和王徵就不再劝。
“殿下,那我们同时兴建几个水力工坊啊?”
李之藻的这个问题,倒是一下把朱由检问住了。
建几个水力工坊?
这倒还真是个问题。
说实话,朱由检现在真需要水力工坊的地方,还真一个都没有。
舂米、磨面?
皇庄现有的人力就足够了。
纺线、织布?
毛纺厂的各项工作,也有着足够的人力。
细数麾下的实业,朱由检惊讶的发现,真要论需求,他好像真的不需要什么高效的水车。
朱由检现在根本就不缺少人力,相反他的人力似乎还有些过剩了。
晕,难道,这就是历代选择低效耐用水车的真正原因吗?
按这样算起来,难道是中国过于充沛的人力,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细想了一下,朱由检感觉,这个理由好像还真是大有可能。
科技的进步,就是为了弥补人力的不足。
可这人力都绰绰有余了,哪,那还有什么需要科技进步的动力。
朱由检心中暗暗苦笑了一声。
对人力数量方面,他短期内是真没有需求了。这建水车,那就向人力所不能及的方向发展吧。
就像打铁,人最多也就能抡动100斤的大锤吧?
朱由检默默的想到。
不,就算人能抡动200斤的大锤好了,但那绝对也就到了人力的极限了。
那按这个标准,我修个能举起300斤锤子的水车就好了。
300斤的锤子,那不就是人力所无法取代的了,这水车不也就有了存在的意义了。
想清楚了这些,挥挥手,朱由检豪气的大声叫道:“建。只要人工足够,那就把所有适合建水力工坊的地方,全都建上。”
不顾徐光启等人骇然的眼光,朱由检郑重其是的问道:“王先生,您对水力器械最了解,您知道水力最高能举起多沉的锤头吗?”
朱由检的这个问题,一下把王徵问住了。
王徵虽然研究中西的各种器械多年,但他还真没研究过这个问题。
这水力,到底能举起多沉的东西呢?
“300斤的锤